苏轼,一个四川人对诸葛亮的复杂情感

凡人摸史 2023-01-09 21:30:34

苏家父子二次出川,先水路东行,再舍舟北上,这日到了隆中,也即诸葛亮的故乡,少不得要作诗咏史怀古,苏轼写到: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余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这首诗并不复杂,基本可说明白如话,连注解最为繁琐的《苏轼诗集合注》里,也未做过多解释。

一个不胜悲,一个寒涕垂,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诸葛亮,是饱含景仰崇敬之情的,对于他六出祁山却未能建功,离统一中原十万八千里,是满怀遗憾的。

问题是,俗话说,新闻不能看合订本,古人的诗,同样如此。

《隆中》收录在苏轼诗集第二卷,其实第一卷中,提及诸葛亮的地方也不少,他途径的三峡之地,与刘备、孔明相关的古迹和传说甚多,一景一物,都作诗纪念,当中一些话,比起这首来,多少有些年轻气盛之下的出言“不逊”。

且看:

《严颜碑》: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

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斥刘备喧宾夺主为不义,疑孔明这样的豪杰为何不劝谏他的主公,实际上,也就是说,诸葛亮参与其间,亦为不义。

《永安宫》:

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

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这两句是在感慨,如果法正还在,必然能够扯住刘备,使他不那么冲动去进攻吴国。

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实际上,又是在质疑,攻吴那么重大的事件,作为刘备的密友兼丞相,他为何放任刘备去做而无阻止?

种种迹象表明,苏轼对于诸葛亮,是有些微词的。可一旦真正站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听着古树树叶间传来八百年前的微语,以前的那些质疑甚至鄙夷,却又在瞬间抛到了九霄云外。

思量再四,我想通了,谁人不矛盾?你每天暗下决心再也不跟某个不靠谱的人来往,但又能坚持几天呢?

0 阅读:20
凡人摸史

凡人摸史

一个普通人的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