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侍卫品级为何都很高?看看选拔标准就知道了,一般人真选不上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4-24 08:13:45

历朝历代的大内侍卫,如果以地位、品级而言,清代的侍卫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远的且不说,就以明代的锦衣卫而言,其最高长官指挥使不过才正三品,而清代的一等侍卫不仅人数多,且品级也是正三品,完全可以排进大员的行列了。

不仅如此,清代的侍卫群体和其他的文武职官不同,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按部就班从七八品开始一步步往上爬,入仕的起点很高,即便是三等侍卫也是正五品。

这对于那些十年寒窗的读书人以及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的将士们来说,侍卫的起点似乎太高了。其实,以高品授予侍卫群体完全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很多侍卫给予三品、四品还显得有些委屈了。

那么,哪些人有资格成为侍卫呢?大致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上三旗满洲、蒙古之精锐

从顺治入关以后,关于选拔侍卫就出台了一个标准:“选上三旗满洲、蒙古子弟之能者”。上三旗(两黄旗加正白旗)子弟本身就是八旗系统中最尊贵的宠儿,不管是从出身还是旗籍来看,都要高下五旗子弟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三旗汉军还不包括在内,即便是上三旗满洲、蒙古子弟,还必须具备“能者”的标准。

具体是怎么选的呢?当然是从八旗精锐中的护军、亲军、前锋三营中选拔,能够入选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可谓是万里挑一。除了以上三营外,其他上三旗人员,基本不在选拔的范围之内。

这部分侍卫本身就有职务,多为护军校、亲军校等中下级武官。他们被选为一、二、三等侍卫,算不上是越级提拔。

其二、勋贵子弟充当大内侍卫

清代的异姓爵位、世职或世袭罔替或有规定次数,功臣后裔凡是袭爵者,称为承袭世职。世职包括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按定制,凡满洲世职子弟,均可入选侍卫。

世职子弟挑选侍卫,以承袭爵位的高低而区分等级,具体为:袭公爵者为一等侍卫;袭侯爵、伯爵者为二等侍卫;袭子爵至云骑尉以上世职者选为三等侍卫;恩骑尉选为蓝翎侍卫。

清代的异姓爵位都是有对应品级的,公、侯、伯属于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其下的轻车都尉等依次为正三品至正七品不等。

就拿公爵来说,本身就属于超品,选个一等侍卫绰绰有余,或者说完全是低配。因为承袭公爵的子弟中,还有一部分被选为都统、副都统或者是八旗驻防将军等。

此外,非法定承袭爵位的功臣子弟,也有概率被选为侍卫,这种情况属于皇帝特恩。比如乾隆朝的一等公海兰察,其子安禄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擢二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

乾隆朝之前,汉军世职人员是没有资格选为侍卫的。乾隆五十二年才规定,汉军世职子弟也可补授为侍卫,但是需要再侍卫上行走三年,表现优异者才能转正。

汉军世职子弟入选侍卫的人数总体不多,比如世袭一等伯赵良栋的九世孙赵永铭于光绪六年袭爵,并特恩授予二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正因汉军世职子弟挑选侍卫的机会较少,故而行走三年之后即会分发补任。

其三、武科鼎甲与汉侍卫

汉人依例不得不选侍卫,但是由武进士挑选侍卫却是例外。顺治十二年,首开武进士挑补侍卫之制,当年考取的武进士中,顺治帝亲自挑选了22人充当侍卫。

雍正五年进一步明确:“一甲一名武进士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予二等侍卫,二甲拣选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拣选十六名授予蓝翎侍卫,嗣后永为定制。”

鼎甲武进士等入选侍卫也不算高配,因为其他的武进士入仕的起点也很高,到了各省绿营后,最高的能授副将、参将,次一点也是游击、都司,品级都在正四品以上。

不过汉人毕竟不同于满蒙子弟,皇帝挑选汉武进士充当侍卫,主要是做给天下臣民看的,作秀的成分居多。汉人即便入选侍卫,也不能在重要的宫门值班,仅在太和殿等处当值,很少有汉侍卫能进入内廷。

其四、满洲大臣子弟挑选侍卫

满洲大臣子弟主要是以“荫生”的途径选为侍卫的,比如乾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之子鄂实,以一品荫生的身份被授予三等侍卫,这类案例还是比较多的,御史不加以详细介绍。

所谓的满洲大臣,主要是指满洲八旗在京文职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外任官从总督至于按察使,将军、提督、总兵以及办事大臣的兄弟子侄。

这些满洲大员子侄凡是年满十八岁就要呈报有关部门以备挑选,经过皇帝亲自选拔后,就可以补用,也没有具体的人数限制。

清代荫生的条件十分优厚,一品大员子侄可荫正五品官,就算没有选为侍卫,也能在六部混个郎中、员外郎,所以说补个侍卫也谈不上是越级提拔。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清代的侍卫虽然品级较高,但选拔制度比较苛刻,能出任侍卫的大致都是属于非富即贵,他们本身的起点就很高,所以给个正三品、正四品的级别,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3 阅读:1593
评论列表
  • Sam 4
    2024-10-09 12:12

    侍卫哪个祖上不是皇亲国戚来着。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