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11月6日,历经千难万险走完长征的中央红军,与先期到达陕西甘泉县城的红15军团胜利会师。
红15军团是由大别山区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游击队合编而成的,而红25军也是全国红军中第1支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
红15军团长徐海东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毛主席和彭老总一行让到屋里,当毛主席问起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时,徐海东不由得百感交集。
他站起身来,取出了一件血迹斑斑的军装递到毛主席的面前,一时之间竟热泪盈眶、半晌无言
徐海东
这件军装的主人,就是被誉为红25军军魂的军政委吴焕先,随着徐海东沉痛地讲述,这位铁血军神的高大形象,在毛主席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吴焕先出生于鄂豫两省交界处黄安县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喜好读书,16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麻城县蚕业学校。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人生道路的老师,这位老师名叫王幼安,他是麻城县第一位中共党员,也是中共元老董必武的学生,还是开国大将王树生的堂兄。
受王老师的影响,吴焕先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毕业后年仅18岁时便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后正式入党。
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把马克思的画像,挂在自己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中堂上,并向全家人宣传革命道理,最终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吴焕先
随后,党组织选派吴焕先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学习,半年后他回乡开始发展党组织,并于1926年创建了鄂豫皖大别山区第1个农民协会,带领贫苦农民向土豪劣绅发起“借粮”斗争。
为了向群众表达自己的决心,吴焕先首先便当众烧毁了自家土地的地契,并把土地无偿送给自家的雇农,这使得他获得了贫苦农民的一致拥护,也招来了地主恶霸的切齿痛恨。
1927年冬,黄安当地的地主恶霸勾结土匪反攻倒算,吴家首当其冲地遭了殃,吴焕先的父亲兄弟等直系亲属6人都被残忍杀害,仅剩母亲和侄女幸免于难。
吴焕先闻讯后悲痛欲绝,他痛定思痛,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武装,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
由于家中所遭遇的不幸,他也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同情和信任。
黄麻起义
在吴焕先的振臂一呼下,4000余名农民组成了自卫军,并成为黄麻起义的主力军,起义失利后,他率领农民自卫军开辟了麻城柴山堡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红25军,就是在吴焕先所率领的这支农民自卫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鄂豫皖根据地也是在柴山堡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吴焕先是红四方面军,以及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者毫不为过,正因如此,吴焕先在红四方面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从1929年开始,吴焕先历任红25军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即便是后来在肃反扩大化中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的张国焘,也因为惧怕他的威望而不敢加害。
1932年10月,由于第4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西撤退,吴焕先被组织安排留下来,继续领导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
他用了仅仅一个月,便将留守在大别山区的数支红军和游击队共7000余人整合起来,重建了红25军并被党组织任命为军长。
此时的吴焕先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将领,并由此开始逐渐展露文武兼备的军政才能。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吴焕先并没有消极防御,而是总结出灵活多变的军事原则来训练部队,率领红25军展开游击战争并接连取得胜利。
张国焘
1933年,吴焕先在转战途中,意外地遇上了久别多时的母亲和妻子,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再加上当年的大旱灾,大别山区粮食极度缺乏,他的母亲和妻子只得出外乞讨为生。
吴焕先的妻子叫曹干先,是他共产党员好友曹学楷的妹妹,两人于1931年成婚,新婚仅3天后,吴焕先便告别妻子回到部队。
看着母亲和妻子憔悴的面容,吴焕先的心在滴血,红25军的将士们也不禁为之动容,他们纷纷要求把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留在军中。
可是吴焕先最终还是眼含热泪送别了母亲和妻子,他对母亲和妻子说道:
“红军是作战部队,必须保持严明的军纪,我是军长,更要以身作则,不然的话,人人都把自己的家人接到部队里,那我们还怎么打仗呢?我破家革命、至死不悔,还望你们能够体谅我的苦衷。”
说到这里,吴焕先的声音哽咽起来,母亲和妻子都对此表示了理解,望着她们渐渐远去的背影,吴焕先心如刀绞,只是他并不知道,这竟是他与母亲和妻子的最后一面。
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藏身在夹墙之内病饿辞世,而他的妻子曹干仙则把乞讨来的一袋粮食,徒步几十里送往红25军的作战前线。
当时吴焕先正忙于指挥战斗,没来得及和她见上一面,却不料战斗结束之后,有战士发现曹干仙竟倒在路边,早已没了呼吸,
噩耗传来,吴焕先飞奔到妻子身边,泣不成声。
他看到妻子的嘴角还含着一颗蒲公英的草根,更是肝肠寸断,他明白妻子分明是饿死的啊。
想到曹干先宁可自己饿死,也要把粮食送给部队,一旁的将士们感动得忍不住潸然泪下。
吴焕先(左一)
红25军战士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就连吴焕先自己也才26岁,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他经常深入基层,关心战士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真正做到了爱兵如子。
不仅如此,每当战斗的危急关头,吴焕先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也得到了官兵们的衷心爱戴。
吴焕先并非无情之人,可是他顾了大家,就顾不上自己的小家了,他这种为了忠于信仰不惜破家舍身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全体将士,从而将他奉为红25军的“军魂”。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扩大围剿,红25军在大别山区的处境日渐艰难,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开始踏上了长征之路。
此时的红25军军长由中央派来的代表程子华担任,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中共鄂豫皖省委也随军一同出发。
红25军本来打算在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后来发现有敌人重兵驻防,于是改走伏牛山区,在途经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时,遭到国民党军庞炳勋部的伏击。
先头部队猝不及防,被打得阵型散乱,关键时刻吴焕先骑着一匹青骡飞奔到阵前稳住阵脚,率领将士们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恶战,全军得以脱险夺路而走。
敌人在后穷追不舍,红25军的将士们巧妙迂回穿插,于12月初进入陕西洛南县庾家河,并在这里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最终击退了敌人。
但是程子华和徐海东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又因病去世,千斤重担都落在了吴焕先的肩上。
更为糟糕的是,红25军自从离开大别山之后,因为没有电台而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即便如此,吴焕先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工作。
他从基层官兵中选拔贤才,开国上将刘震、韩先楚,中将吴先恩、陈先瑞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渐成长起来的。
在吴焕先的领导下,红25军立足于鄂豫陕根据地,仅半年多的时间就两次击退敌人的围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逐渐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在兵源及装备方面都获得了相应的补充。
至1935年7月,在通过报纸获悉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的消息后,红25军的一些干部主张率军南下,归建红四方面军,
关键时刻,吴焕先经过冷静地分析,认为四川有国民党重兵驻守,而且缺乏群众基础,两大红军会师之后必然向北。
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率领红25军北上陕甘开辟根据地,为全国红军主力充当开路先锋,事后看来,这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策。
正因如此,红25军才率先到达陕北联合陕北红军,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吴焕先此举不仅为红25军,更是为全国红军争取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1935年8月21日,对于红25军的全体将士而言,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红25军在甘肃泾川县境内南渡汭河时,部队刚刚渡过一半,平静的汭河水突然猛涨。
此时国民党军第35师一个团杀到,汭河北岸还有1000多名指战员以及全军的辎重没来得及渡河,徐海东率领后卫团拼死阻击,本来已经走到河边的吴焕先率领100多名战士原路返回,从侧后夹击敌人。
敌人渐渐抵挡不住开始溃败,吴焕先大喊一声率先发起冲锋,却不料被一颗迎面飞来的流弹击中胸膛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战斗结束后,徐海东闻讯痛不欲生,眼见长征结束胜利在望,吴焕先却不幸陨落,这可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想起吴焕先曾经说过还没见过毛主席的话,更是无比心痛。
因此,他决定带着吴焕先身上那件血染的军装去见毛主席。
听完徐海东的讲述,毛主席的眼角早已泛起了泪花,他满怀深情地叹息道:红25军长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而吴焕先同志更是功不可没。
功不可没这四个字,是对吴焕先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在他的带领下,红25军转战千里、越打越强,成为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中,武器装备最为精良,人数不减反增的传奇劲旅。
1955年的大授衔中,出身于红四方面军的开国将帅多达700余名,仅来自红25军的就有近百名。
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是吴焕先的下级,与吴焕先一起度过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们终生都无法忘怀的。
徐向前、李先念、邓小平、韩先楚等军政领导更是为吴焕先的纪念碑亲笔题词,以告慰和怀念 这位来自大别山的铁血军神。
参考资料:
《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漳县纪检监察网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特点意义及时代启示》陕西党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