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07五家之庄

边地星 2024-07-08 16:00:37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甲申年),黄土高原的春天姗姗来迟。已是阳春三月天,寒流和温暖仍然扭结在一起,忽暖忽冷,摇摆不定,演绎着季节更迭的角逐和颠覆。当狂野了一冬的寒风,变成柔和的春风;当漫天飞舞的雪花,幻化成蒙蒙雨丝;当干燥涩鼻的空气。变得温润柔和时,黄土高原的冬天终于摇摇晃晃远去。

春风粗声大嗓地召唤万物苏醒,残冬收住它那贪婪的脚步,渐渐衰落成朝霞或斜阳里的一抹微寒。汾河坚冰悄然消融,浑黄的河水夹杂着冰块微漾涟漪,河岸的枯苇尖上,还凝着未融的冰凌,根部却已挤出绿芽,准备生命的接力。在历经如此大变故之后,李家虽然一贫如洗,但精神尚存,毅力不倒,坚韧之基因依旧潜藏在骨骼深处,耕读之风依旧在血脉中流淌。李家经过事先打探得知,在静乐县城北部二十五华里之外,有一处民风淳朴,地肥水美的村庄——五家庄。

吕梁山的支脉向东延伸,汾河水顺南一泻而下,在汾水东岸的五家庄,土地异常的平坦,交通也很方便,出门无需翻山越岭,且宽土平川,地肥水美;村民和善,和气和谐。非常适宜读书、耕作和居住。古时五家庄作为汾河谷地北上宁武、朔州、大同,南下娄烦、忻州、古交、太原的通商大道,曾驼铃声声,商旅往来。也曾作为驿道马匹飞驰,一鞭斜阳!五家庄地势低洼,频临汾河,气候湿润,便于灌溉,且有相当数量有待开垦的荒地,非常有利于一个家族的生产和发展。

关于“五家庄”这一村名,据探究建村之时,有李、刘、王等五家姓氏,故名“五家庄”,迄今为止,李、刘两姓仍旧是村中大姓。李家经过集中商讨,最终决定迁往五家庄。李家拖儿带女,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之旅,一大家老老小小几十口人,从静乐县城起身,拿着锅碗瓢盆,携带生产工具,踏着满是黄尘的汾河谷地,一步三回首,向五家庄方向走来。来到五家庄之后,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又亟需有一个居住地,因而只能就地取材,简单建设新居,经过对周围地形地貌进行勘察,决定选择在五家庄东坡上挖窑洞定居,于是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明末清初李氏迁徙静乐五家庄,虽然家底厚实,但经过起义军的劫掠,迁居五家庄后一贫如洗,只能再次白手起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光景日见好转。在汾河沿岸的五家庄、西河沟、神峪沟、静游等地开枝散叶。李家清朝举人李之鏎、李之檀、李暲、李珥等,进士李銮宣、李锡书等为代表的官员文人,以李源涵、李光裕、李肇基、李灵通等以教书育人,创办学校“一邑桃李半出门下”,成为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杰出代表。

李家作为书香门第,对后世影响极大,五家庄以耕读传家,教化育人,使道德涵养浓厚积淀,知识文化日益增升,民国年间创办“静汾中学”,成为静乐培养人才的摇篮,静汾中学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能干之才。文韬武略,各有风采,贤达名士,层出不穷。五家庄在建国后,更是人才辈出,贤达崛起,军队出英雄,政界有翘楚,金融出行家,文坛有巨匠,文艺能弹唱,科教有奇才,创业有能人……更喜年轻一代,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勇攀高峰,造诣颇深。漂洋过海,学有所成,闻名显达,报效国家。

如今李氏宅院位于五家庄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为清代中期砖窑式建筑,呈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建筑仅存北面窑洞13孔及北门洞,西侧有窑5孔,南侧有窑6孔,部分窑洞前沿上设有仿木结构斗拱砖雕,号称有99孔窑。

0 阅读:2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