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快些哇!“双喜”演电影了!

边地星 2024-07-17 22:09:12

“好消息!好消息!双喜演电影了!”只见一个行动敏捷,满脸通红,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学生,一下子闯进教室急切地喊道。他是刚刚在供销社买零食听到的这个好消息。老师首先一震,稍作停顿,思量片刻!随后一句“放学看电影!”,这声命令,我们非常喜欢,如同一道“赦免令”,满教室学生倾刻跑得无影无踪。

掀开童年的扉页,那一场场演出的露天电影,那一幕幕动人鲜活的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深邃湛蓝的天空,洁白宽阔的银幕,如饥似渴看电影的村民,充满欢声笑语笑的儿童……一切的一切像留在记忆花园中绚丽的花朵一样鲜艳夺目。一种温暖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一种深刻的眷恋随即油然而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春忙到秋,一年累到头。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看电影就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的精神大餐,放电影当时是农村文化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全公社近二十多个自然村,只有一个放映队,两名放映员,跑村串队巡回放映。八十年代,我在中庄学校读书的时候,几乎每星期都能看上一场电影,能够看上一场电影,那绝对是一件令人欣喜、鼓舞的好事。

当时两个放映员都是中庄乡寨上村的,一个叫有奎,一个叫应奎,说来奇怪,也纯属巧合,两个人出自同一个村,名字中都带有一个“奎”字。两人一高一低,一胖一瘦,应奎长得肥头大耳,五大三粗;有奎个子低矮,瘦小精干。最为奇特的是应奎脑袋大的出奇,有奎脑袋较小还非常的扁,于是村民们给两人起了非常传神的绰号:“愣脑“应奎,“扁脑”有奎。在静乐方言里,“愣”就是硕大、憨实的意思,“扁”就是长条形,不规则的意思。说到这里,我声明绝对没有取笑他俩的意思,想当年,他们二人风雨无阻,兢兢业业,从县城来回调送电影片子,为全乡二十多个村子放电影,尤其到偏远的西圪梁,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在这里要感谢二位曾经的付出,全乡群众永远记得你们带来的视觉盛宴,丰富了贫乏的文化生活。

每当看到中庄戏台院有放映机、银幕、喇叭等电影器材时,人们就会争相奔走,互相传达,“演电影了!演电影了!”不知情的总会随口问一句:是“愣脑“应奎的,还是“扁脑”有奎”,于是知情人便告诉是谁放映的。于是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急匆匆拿上凳子赶往戏场院。

“双喜”是中庄村一个光棍汉,名字叫“双喜”,但却没有一“喜”,一生未娶,无儿无女,居住窑洞,生活简朴。那时双喜六十来岁,个子很高,身材魁梧,长的非常精干,面色也很红润,一年四季总是穿灰黑色的中山装。你可别小看他的身世,双喜本来高姓,因为兄弟众多,父母养活不起,将他过继给其他人家。高姓作为中庄村大姓,在静乐很是出名。在中庄有一座曾经高大气派的院落建筑,那就是传说中的高家大院,虽然现在早己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但足已见证当年的辉煌和鼎盛。

高家大院在清末民初很是出名,耕读传家,农商并重,在本村有酒坊、醋坊、粉坊、豆腐坊等众多作坊,在静乐、娄烦、岚县、太原也有商铺。高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中高登翰、高登天毕业于山西大学堂,高登翰在民国政府任高官,声名非常的显赫。追溯源流,中庄高家很不一般,来自娄烦东六度,和峰岭底中共早期领导人、山西党团创始人、革命先驱高君宇是一家,再往前追溯,那就追溯到了陕北米脂高迎祥,高迎祥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牺牲之后,李自成接过义旗,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农民起义失败之后,满清入主中原,四处搜寻起义军及后人,高姓一族为了免遭迫害,被迫迁往山西静乐。

放电影是要出钱的,中庄村每当结婚、娶媳妇、盖新房、孩子满月、生日都要放电影,但这种事不是每周都有。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电影对人们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经济虽然困难,但电影该放还是要放的。大队出于节约放电影经费,就由双喜出面放电影,其实名义上是双喜放电影,其实是大队在放,虽然放一场电影几十块钱,但这样总可以节约点。每当“愣脑“应奎,“扁脑”有奎来中庄放电影,双喜总会出面说自己放,由大队偷偷给他钱作放电影经费。

“愣脑“应奎,“扁脑”有奎开始要价高:“五十一场,愿意放就放,不放算了,出石嘴头去放呀!”

“三十吧!不要搞价了!”双喜笑着说道!“赔钱放了!你们不是不知道!”

这时候,村里有人说情:“这又不是娶媳妇、嫁闺女,也不是盖房子,孩子们过生日。”这是双喜放了,他一个光棍汉,恓恓惶惶,穷家薄户,哪有那么多钱?”

戏场院已经聚集了好多看电影的人,“快放吧!我们等不及了。”于是一场便宜的电影就此上演了。

在中庄读书的时候。寨上、石嘴头、周家沟底放电影,放晚自习之后,我们总会结伴前往。不管路途遥远,不考虑天气好坏,一定会按时赶到目的地。即便遇到恶劣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我们看电影的满腔热情,若是遇到雨天,也要躲在屋檐下继续看。寒冬腊月大雪飘飘,冻得脚麻耳疼,宁愿跺脚搓手也不愿离去,坚持把电影看完。

我们那时对看电影很感兴趣,望眼欲穿,翘首企盼。盼望一场电影就像春天里盼望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一般。放一场电影,对于孩子们来说无异于过节。电影终于开演了,我们都昂着脖颈骨、瞪圆眼珠子,一声不吭、聚精会神地看,生怕漏掉哪怕一个小小的情节。在那个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电影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承载了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一场场露天电影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夜晚,为山里娃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让我懂得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上甘岭》《英雄儿女》让我感受到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英雄气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让我看到了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

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林寺》,有一家娶媳妇放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我们不仅是看,更喜欢模仿,事后竟然模仿少林武僧习武练功和打斗厮杀,有的还用电影里的人物给同学起绰号。

电影看了又看,百看不厌,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那深刻清晰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依旧念念不忘。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明辨是非、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崇尚英雄的革命种子。使我们净化了思想,鼓舞了勇气,激励了斗志。

因为难忘,所以记忆,因为美好,所以回忆。如今再也难以看一场露天电影了。双喜老汉也早已作古,放映员也年事已高,但我的眼前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电影场上挤满了父老乡亲……一遍一遍地回忆,一次一次地品味。那是对幸福往事的追忆,那是对纯朴童真的眷恋,那是一段质朴的乡村时光,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