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暑,“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是什么意思?

惠农学堂知识分享 2024-07-18 15:42:52

自从入伏(7月15日)后,天气是真的一天比一天热了,而在这个月的22日,就是大暑节气了。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表示炎热的程度,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燥热如烘,湿热如蒸,正是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炎热的天气却正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也是最需要雨水的时候。而今年的大暑节气恰好是在伏后,俗话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年大暑是在中伏前还是在中伏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大暑节气?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时间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或者23日。今年大暑节气是在7月22日,大暑节气的到来也标志着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间段即将来临。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此时光照增加,降雨量相对较少,导致天气往往更加闷热、潮湿,人体感觉不舒服。在大暑节气期间,常常会出现酷热、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大暑气温很高,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闷热天气下过度劳动,‌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以免中暑。

什么是中伏?

中伏,是一年中最难熬的一段日子。这个时候的天气,最闷热,很容易中暑。今年的中伏天时间为7月25日到8月13日,共计20天。

所谓中伏,都是在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每年进入中伏的时间早晚不同,其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今年中伏时间正好是20天,是加长版的三伏天。

中伏期间,地表蓄热多,太阳辐射强,加之空气湿度大,人体感觉闷热难耐。这一时期,对于农作物而言,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也是生长最为旺盛的阶段。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是什么意思?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入伏大暑节气在中伏的前面,那么这一年可能会遭遇灾荒,农作物可能会减产甚至是绝收,从而形成所谓的“荒年”。当然,我们知道,众多的农村俗语,大多是古代先贤在农业劳动中的经验总结,并没有太多科学依据。

今年大暑在中伏前还是后?

今年的大暑节气时间是7月22日,而中伏开始时间是7月25日,所以今年大暑在中伏前,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今年是荒年呢?这句谚语是古代农民根据长期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他们认为,如果大暑节气早于中伏开始,意味着高温天气可能提前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雨水的减少和气温的骤降,这对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极为不利。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大暑期间的干旱和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如果大暑在中伏之前,立秋也会相应提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时间和积温不足,可能导致籽粒不饱满,进而影响产量。

2、‌炎热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大暑出现在中伏之前,意味着最炎热的时期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水利设施,长时间的干旱可能导致庄稼因缺水而死亡,从而影响收成。

3、农谚的经验总结:这句谚语是古代农民根据长期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出来的。在古代,没有现代灌溉技术,干旱年份的农作物产量往往会受到影响。因此,当大暑在中伏之前时,农民会预期当年可能是荒年。‌

然而,这一观点在农业科学和现代气象学看来,虽有其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并不绝对。现代农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水利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暑中伏前而可能导致的干旱问题。因此,虽然大暑中伏前可能会增加农作物受旱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荒年。‌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吗?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高温潮湿多雨、阳光猛烈,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农作物却在此期间成长最快,此时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在大暑期间,天气通常非常炎热,湿度大,气温较高,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这个时期,气温可能达到最高点,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大暑是全年中最热的时间段,而并非一天。在我国南方和部分北方地区,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我们都知道中伏是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时间段,所以在大暑期间也最为炎热,这个炎热的时间并非只有一天,甚至在立秋之后,还会出现秋老虎的高温。大家在大暑节气时要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适量饮水。另外,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并没有太多科学依据,是古代先贤在农业劳动中的经验总结,而今随着科学种植的普及,年年都会拥有丰收的年景,所以大家不用过多担心,你觉得呢?

0 阅读:0

惠农学堂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