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几个开国功臣中,刘伯温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
而且他还精通阴阳八卦,经常能在生活的微末处,发现修身治国之道,因此在民间,很多人都夸他是诸葛亮在世。
这究竟是后人的过度吹嘘,还是他真有治国伟略?
和很多天才一样,刘伯温幼年时就展露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刚刚进入私塾的时候,其他学生还在逐个识字的时候,他就能一目七行。
不要认为上面的“一目七行”是作者写错了。
一目十行是一个形容词,但刘伯温的“一目七行”却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即便是成年人,读书也得一行一行的读。
但刘伯温不用,他读书都是一次七行,读书速度快到私塾先生都被吓到了。
在古代,这些私塾先生可不是沽名钓誉之辈,他们很多都是落榜的秀才和举人。
这些曾经参过科举的老秀才,年少时也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只不过倒在会试门前,最后为了生计才选择教书育人。
所以,这些私塾先生每年要见到很多“天才”。
但刘伯温在这些“天才”中,依旧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后来,因刘伯温学习太过于优异,于是进入当地“官学”读书。
一般能进入官学的学生,日后大都是能考中功名,为当地官员博取业绩的顶级人才。
不然,官府也不会花钱养着这些学生。
来到官学后,刘伯温从来不翻看那些诗经子集,每日不是静坐冥想,就是自己写诗作赋。
教书先生便觉得他恃才傲物,便想为难他一下。
但是,无论先生怎么出题考问,刘伯温都能应答如流,没有一丝停顿和疑惑。
为了加大难度,私塾先生拿出一本《春秋经》。
这并非科举考试必学内容,而是入朝为仕后,才会接触到的儒家学说,里面的词汇极其晦涩难懂。
别说考生看不懂了,就算饱读诗书的老学究都很难弄明白。
结果刘伯温捧起这本书,如老僧坐定一般,置身于文字之中,不再理会身外之事。
虽然他身体岿然不动,但眼睛却飞快地扫过文字。
同时,他翻动纸张的速度越来越快。
别说教书先生被吓到了,就连其他学生都被他快速翻书页的速度吓到了。
他们站在刘伯温的身后,别说看懂书中的奥秘了,就连第一句在写什么都没看懂时,刘伯温已经翻到下一页了。
众人不仅开始怀疑,刘伯温到底是在装模作样,还是真读懂了?
围在刘伯温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就连知县都被惊动了。
只见他很快翻完第一遍,然后闭眼沉思片刻,然后又快速翻开书,又快速浏览一遍。
这一遍,比第一遍还要快,并且只在特定的几页上停留片刻。
见刘伯温沉思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学生开始议论起来。
他们都觉得刘伯温在故作“天才”,平时肯定在家中苦学,来到官学后就故作轻松,吸引他人注意。
只有几位精通儒学的老学究面色愈发沉重,因为他们看出来,刘伯温再次翻阅的那几页正是此书精妙所在。
很多人第一次翻阅此书时,需要耗时数十日,甚至数月才能勉强看完。
而想弄明白其中精妙,则需要常年累月的苦学。
没想到刘伯温只经过一次翻阅,便能达到他人苦读数月的成就,还能记住每一处所在页数和位置。
众人见他额头微微滋生细汗,有人便发出不屑之声,扬言:刘伯温一向自傲托大,今日原形毕露,此汗乃惭愧而生。
虽然周围嘲笑之声渐起,但他丝毫不为之所动,依旧遨游于书籍奥秘之中,或皱眉,或舒颜……
片刻之后,他终于合书而立,转身向先生作揖拜谢道:“今日得先生赏书一阅,自觉开悟甚多。”
教书先生接过书,便问他在此书中学到了什么?
随即,刘伯温不假思索,将书中精妙之处一一述来,同时也将自己不解之处一一提出。
虽然围观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但教书先生和几位老学究却越发敬佩他,就连知县也不禁为之震惊。
因为刘伯温提出的独到见解是前人从未提出的,而他提出的问题,更是教书先生无法回答的。
只见教书先生反对刘伯温作揖道:“师生无常道,往日我是你的老师,但今日你是我的老师。”
从此之后,刘伯温名震天下,受到很多名士大家的赏识,都希望和他成为忘年之交。
而他也顺利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并一次考中进士,达成考生的最高成就。
但当时,元朝已是末年,天下动乱,他能顺利入仕为官吗?
即便是刘伯温这样的纵世奇才,生在末世也得处处受挫。
刚刚考中进士的时候,元朝统治者就因为他是汉人,不舍得让他在朝中担任要职,将其遣到偏远地区,做了一个小小县令。
虽然是一个小县令,但他依旧将治辖区域管理得井然有序,每个案件也处理的十分妥当。
因为元朝昏庸无能,导致民间恶霸丛生,经常欺负百姓。
但刘伯温利用律法,将其一一捉拿归案。
虽然得到贫民百姓的认可,但却得罪了权贵,因此遭到了各种针对,但是元廷却坐视不管。
于是他怒而辞官,打算归隐起来。
虽然又受朝廷之邀,又做了几年官,但实在受不了官场腐朽之风,再次辞官归家。
这段时期,他也十分懊恼,不知道何为“治世之道”。
有一次,他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正逢烈日当空,途中突然口渴难耐,只好去附近的村落借水喝。
农妇见他借水,便从水井打出一桶水,满满舀了一碗。
正在刘伯温满心感激之际,只见农妇抓来一把谷壳撒在碗中,漂浮在水面之上。
这让是他十分不高兴,就是一碗水而已,不想借可以,没必要撒上一把谷壳羞辱人。
不过他实在口渴,只好接过水碗,将谷壳吹开,像喝茶一样慢慢喝下去。
没想到这井水十分冰凉,喝得慢了还行,一旦喝得快了,肠胃必然受不了。
这时候,农妇也说出刚才撒谷壳的缘由。
在农村,无论牲口还是人,干完一天农活后,必然口渴难耐,回到家中喝井水时都会撒上一把谷壳。
这样一来,喝得就慢了,不会冻坏肠胃。
听完这句话,刘伯温恍然大悟。
他之前为官的时候,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却忽略了“大环境”的限制。
所以,治理天下如饮井水,需要徐徐而治,不可操之过急。
后来,他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帮助其夺取天下。
他根据从农妇那里学来的道理,告诫朱元璋想夺取天下,不要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急于称王。
只有慢慢积蓄力量,才能做成千古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