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许多地区,家有丧事,有“升棺”的礼俗要求。具体操作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讲究:(1)有的将棺柩抬起来,再在原地放下。(2)有的将棺柩抬起来,在四角放上红包糕点等。(3)有的将棺柩抬起来,垫上砖块、木板、凳子等,即将棺柩升起来。(4)还有的将棺柩从灵堂抬到屋外的灵棚内,用条凳、木板、砖块等垫起来。
作为一种特定的丧事程序和礼仪活动,“升棺”之前要进行堂奠(堂祭),即主持人祷告唱礼,丧服人员依次磕头行礼。喇叭鼓乐到场,孝子孝孙稽顙,哭丧人员哀哭。
有的地区将“升棺”与“辞灵”合并在一起操作,即“辞灵”之后,紧接着“升棺”。也就是最后一次在灵堂给逝者祭奠行礼叫“辞灵”,之后动棺柩“升棺”,第二天发引出殡。
所以,一般习俗操作,“升棺”在出殡的头天晚上举行,即在“辞灵”之后动棺柩,谓之“升棺”。
“升棺”是怎么来的?是规范礼仪传承吗?我们以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为依据,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升棺”是“动柩朝祖”的传承演绎,“动柩朝祖”是规范丧礼的法定程序,必须实施
礼仪典籍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朝廷诏令全国统一施行的了礼仪制度文本如《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无一例外地将“动柩朝祖”作为丧事操作的特定程序。就是说,至迟从周公制礼开始,直至晚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年,“动柩朝祖”一直都是丧事操作和丧礼实施的规定程序,没有变化。
“动柩朝祖”,《仪礼---士虞礼》叫“迁柩朝祖”,意思一样的。
2、“动柩朝祖”就是告庙,即将装有逝者的棺柩用人抬到或用车拉到祖庙,祷告祖宗
古法社会条件下,家庙祠堂是庄严神圣的地方,也是家庭家族议事定事的地方。家庭或有大事,诸如嫁女娶妻、生子添丁、加冠及笄、进学升学、除官升迁、参加戍边、定规树律、训戒惩处、疾病瘟疫、战争寇乱、死亡丧葬等等,都必须开家庙或祠堂告诉祖宗。
家庭有人过世,在出殡之前,是必须开家庙或祠堂告诉祖宗的。拜祖宗神灵,祈祖宗佑护,为逝者请位,勉生者努力。
关于“动柩朝祖”的时间,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都规定是出殡的前一天,但具体时辰上有差异,如《朱子家礼》要求是“朝奠”之后,《大明会典》规定是“夕奠”之后。
3、在民间,“动柩朝祖”传承演绎出两个习俗,一是“告庙”,二是“升棺”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管是知识界理论界还是官方,我们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丧礼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丧事被视为封建迷信。民间的家庙祠堂全都被拆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将西方文化奉为神灵,外语成为高考的必修课。所以,百年以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习的东西,都是按西方科学体系所设计的知识范围,传统文化特别是丧礼文化,已经退出我们的大脑认知系统。
但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丧事家家都会有。有事需要办事,办事需要礼仪,所以在民间,丧事礼仪还是顽强地存续了下来。由于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都是文言文,许多人看不懂或者根本不想看,造成礼仪传承情况较为复杂。
现当代以来,在想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般居民家庭,因为没有家庙没有祠堂,“动柩朝祖”根本无法实施。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传承演绎出“告庙”和“升棺”两个丧事礼俗操作。
4、“升棺”就是将棺柩动起来,表示“动柩”;“告庙”就是立祖宗牌位祷告祖宗,表示“朝祖”
现实生活中,家庭建制都比较小,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里,一般居民家庭都没有家庙或祠堂。所以“动柩朝祖”根本不能直接操作。民俗用“升棺”和“告庙”演绎“动柩朝祖”,创意是很好的。
有的地方,将棺柩抬起来,再放下,意思就是表示动柩了,是可以的。有的地方,将棺柩抬起来,垫上砖木或条凳,表示动柩,也是可以的。因为棺柩被垫起来了,这大约是“升棺”这个名词的由来。还有的地方,将棺柩从灵堂抬出来放到灵棚内,用砖木或条凳等垫起来,也是可以的。只要棺柩动了,意思到了就行。
归结一下。在礼仪上,“升棺”不是将棺柩升起来,而是将棺柩动起来。以棺柩升起来表示棺柩动了,所以叫“升棺”,礼仪上的核心意义是动棺。“升棺”是“动柩朝祖”的传承演绎,因为现实家庭没有家庙祠堂,奈何客观条件不允许,朝祖无法实现,所以动动棺柩意思意思,表示礼仪已经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