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最好的时代,莫过于开国之君司马炎治下的太康之治;但随着他的驾崩,中原地区也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
曹魏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士族太过强大;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晋武帝司马炎重启了尘封已久的分封制,但同时也将西晋快速拖入了深渊,仿佛一夜之间司马家又回到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他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一统三国,再造华夏;然而司马炎在位期间,却重开历史的倒车,最终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
八王之乱是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权力而引发的一场大动乱,发生在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衷执政时期,从公元291年开始,直至公元306年结束,长达16年之久;总共分为两个阶段。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的第四子,武帝司马炎的四叔。
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的第五子,惠帝司马衷之弟。
司马炎驾崩前将皇位传给了先天不足的司马衷,并托孤于大臣杨骏,令其辅佐太子;本来托孤名单中就有汝南王司马亮。
可杨骏却藏匿诏书,加之司马亮未能及时回到都城洛阳,因此他成为了唯一的托孤大臣。
司马衷登基之后,皇后贾南风开始干预朝政;她看不惯皇太后杨芷,对其父杨骏权倾朝野的行为也极其不满,于是贾后暗中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希望他能够入京讨伐杨骏。
司马亮认为杨骏擅权专政的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没必要大动干戈,因此婉拒了她的请求。被拒之门外的贾南风依旧贼心不死,又暗中联合楚王司马玮;这一次,楚王并没有回绝。
最终,贾后与司马玮二人发动兵变,铲除了杨骏一派,而后将杨太后废为庶人;扫除障碍之后,贾南风开始独揽朝政,并召年长且颇有威望的司马亮担任太宰,主持朝政。
可司马亮却提议让诸侯王回归封国,这就引起了楚王的不满;于是他联合贾后,诬陷辅政的汝南王有废立皇帝之心,便伪造诏书诛杀了司马亮。
司马亮一死,贾后又以“伪造诏书”之罪将司马玮处死,年仅21岁。至此,两大诸侯王退出了历史舞台;贾后也彻底掌握了朝政,八王之乱暂时告一段落。
如果说这场内乱的导火索是贾后贪权所致,那么太子司马矞之死无疑是将“八王之乱”这一根引线彻底点燃。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第九子,武帝的九叔。
齐王司马冏:司马攸次子,司马昭之孙,司马炎之侄。
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之孙。
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十六子。
长沙王司马乂:武帝司马炎的第六子。
东海王司马越:晋武帝司马炎的从兄弟,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馗之孙。
太子司马遹为才人谢玖与晋惠帝司马衷所生,自幼聪明伶俐,司马炎认为此孙颇有先祖司马懿之风,因此深受晋武帝的宠爱。
司马遹的出生稳固了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正因如此,晋武帝在明知太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废立之心。
贾后与惠帝生有四女,却没有儿子;其母郭槐经常劝她要与太子和睦相处,为自己留条后路,可贾后却不以为然。
随着司马遹慢慢成长起来,贾后开始对他非常忌惮,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她设计将其灌醉,诱使司马遹写下要求司马衷传位于自己的文章,结果惠帝大怒。最终,太子被贾后暗害致死,年仅23岁。
赵王司马伦伪造晋惠帝的诏书,打着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起兵谋反,贾南风见大势已去,便被迫喝下毒酒而亡;随后赵王逼迫惠帝禅让,遵他为太上皇,并将其软禁。
伪朝既立,但反对司马伦的人依旧不少;其中,齐王司马冏率先高举义旗,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勤王,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也积极响应。
经过一番惨烈的激战,由于赵王司马伦谋权篡位,不得人心,最终兵败被囚,饮下毒酒而死。
齐王司马冏助司马衷复位之后,掌握了朝政;他掌权期间,沉迷酒色,肆意妄为,致使朝政日益腐败。
因齐王专权,成都王司马颖最终起兵反叛,他谎称长沙王司马乂是自己的朝中内应;司马冏听说后,发兵攻打长沙王司马乂,不料却被他打败。
长沙王率领侍从数百人夜袭皇宫,杀死了齐王司马冏,成为新的权臣。
掌握重兵的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同样不满长沙王司马乂的统治,决定发兵讨伐他,晋惠帝下诏派长沙王迎战;此战耗时数月,虽然司马乂一度战胜两位诸侯联军,但由于粮食不足,最终只能勉强死守。
这时,在朝中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认为司马乂守不住洛阳,便趁机发动兵变将其逮捕,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司马乂最终被活活烧死,年仅28岁。
司马乂被杀后,晋惠帝司马衷下诏任命河间王司马颙为太宰;他废掉皇太子司马覃,改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
驻守邺城的司马颖遥控朝政,目无君上,引起了天下臣民的不满,也给了东海王司马越讨伐的借口。
他召集十万余人讨伐司马颖,意欲让司马覃复位,并挟惠帝北征邺城,结果导致东海王大败而归;这期间,河间王司马颙也曾派兵援助司马颖。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卷土重来,再次发兵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最终兵败;他带着惠帝投靠盘踞在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以避锋芒。
河间王司马颙废了司马颖,册立豫章王司马炽(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为皇太弟,并令司马颖迅速离开,返回自己的封地成都国。
成都王司马颖欲逃到邺城旧将公师籓那里,结果不幸被抓;此时邺城的工作由长史刘舆主持,司马颖曾驻守邺城,颇得人心,他担心此地的百姓都会依附于司马颖,因此假传圣旨赐死了司马颖,年仅28岁。
东海王司马越攻破长安之后,用皇帝诏书征召河间王司马颙为司徒;在返京途中,他被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去的将领梁臣掐死,东海王司马越因此成为了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公元307年,晋惠帝司马衷驾崩,皇太弟司马炽继位,东海王司马越掌控了西晋大权;五年后,司马炽发布东海王的罪状,下诏任苟晞为大将军,率兵讨伐他。
司马越听后,最终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才算真正终结。
表面上看,贾南风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但细细想来,若不是晋武帝司马炎执意分封,西晋段然不会如此混乱不堪。
士族的危害固然不小,但分封的隐患实则更大;司马炎因小失大,最终葬送了大好江山。
武帝的分封,惠帝的软弱,贾后的贪婪,最终使得西晋江山开始摇摇欲坠,为“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患。八王之乱,亡于分封;这其中的过错,恐怕晋武帝司马炎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