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贾府,为什么带着板儿?(2)贫富与盛衰对比

润杨红楼笔记 2025-02-04 20:18:34

昨天的文章里写了,刘姥姥进贾府带着板儿的原因中的前两个,即博取同情与强化求助动机,和礼仪与策略:缓和紧张和尴尬的社交手段。今天说说第三个和第三个原因。

三、叙事伏笔:联结未来的命运纽带。

《红楼梦》作者写作,从来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例如贾府四位小姐的命运就如同她们的名字一样原应叹息。曹公写刘姥姥带着板儿进贾府也是有用意的。

因为板儿进贾府,所以板儿一个乡下小孩和贾府的大小姐有了交集。命运的齿轮从此转动起来。

板儿二进荣国府,在探春的屋子里,他和巧姐有了互动。大姐儿要板儿手里的佛手,于是人们将大姐儿手里的柚子给了板儿,板儿将佛手给了大姐儿。这个互换暗喻了香圆之姻。

后来,王熙凤让刘姥姥给大姐儿取名字。刘姥姥给孩子取了“巧”这个名字,从此荣国府的大小姐就被称为“巧姐”。

后来贾府败落,巧姐被卖进烟花柳巷,是刘姥姥和板儿设法营救了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成为农妇。金陵十二钗巧姐判词的画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荒村野店指的就是板儿的家。

大约在板儿和巧姐初见面时,谁都想不到,他们俩会成为一家人。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跟人开玩笑。看似天上地下的两个人却有着不解的缘分,最后却成为一家人。

板儿进贾府,这一安排体现了曹雪芹对人物命运交织的精妙设计,板儿的存在为后续情节埋下重要线索。

四、社会隐喻:贫富对比与盛衰对比

板儿是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童,他因缘际会,闯入豪门。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乡下以外的贵族世界。

在荣国府他仿佛进入了天堂,荣国府里的房屋、陈设、人都仿佛是神仙一般,富贵荣华,晃瞎人的眼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贾府的小面果子都如同花朵一般,好看又好吃。

王熙凤屋里的自鸣钟差点吓到刘姥姥和板儿。

贾府的奢华靡费,令板儿咋舌。

板儿家呢?屋子小,家具少,吃的东西自然不如贾府。连过冬的冬衣、柴火等物,板儿家都没准备齐全,否则也不会腆着脸去贾府打秋风。

这种对比,反映阶级差异,贫富差异。

板儿跟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经衰落,王熙凤等人已经进了狱神庙,生死未卜,巧姐被卖进烟花柳巷。

曾经官来官去,“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贾府已经烟消云散,变成了陋室空堂。当年高高在上的贾府贵人,都成了阶下囚。

作者通过板儿的眼睛看到了贾府的兴旺发达,也看到了贾府的盛极而衰的悲剧。

五、文化心理:传统家庭观念与身份认同。

在宗法制度下,携带子嗣拜访亲友是彰显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

刘姥姥和贾府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板儿和贾府的王夫人有亲戚关系。刘姥姥带着外孙子,以给王夫人请安为由,进贾府,既符合传统伦理,也强化了她作为“王家家族代表”的正当性。

板儿的在场,使刘姥姥的求助行为被置于“为家族谋生”的道德框架内,更容易被贾府接纳。

结语

刘姥姥带板儿进贾府绝非闲笔,而是融合了现实考量、社交需求、叙事策略、社会隐喻与文化隐喻的精心设计。孩童的天真表象下,承载着生存智慧、命运伏笔与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红楼梦》在细微处刻画世情的伟大之处。

0 阅读:3
润杨红楼笔记

润杨红楼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