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之战:常遇春杀3000俘兵引狼来,刘基:取威制敌,大败陈友谅

世图看历史 2023-06-04 16:45:01

陈友谅原本是姓谢,因祖父入赘陈家,所以才姓了陈。陈友谅的父亲与祖父都是以打渔为生,日子过得很是清苦。但是有一天一个算命的经过他家的祖坟,便说了一句:“日后这家必定能出贵人”。陈友谅听到,心里很是高兴,觉得自己日后必定能发达。

陈友谅在加入陈寿辉的起义军之前,曾在元廷做一个小官吏,但这份工作让陈友谅做的很不顺心,便加入了陈寿辉的起义军中。

徐寿辉是一个实打实的美男子,他之所以能成为起义军的统帅就是因为长得好看;但是他的宰相倪文俊不同,此人满腹经纶、文武双全,所以一直想要取代徐寿辉成为统帅。

陈友谅加入起义军后,在倪文俊的提拔下成为重要的将领;但陈友谅并不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得知倪文俊想要取代陈寿辉以后,便主动杀了倪文俊然后向徐寿辉邀功,并且取到了倪文俊的位置。

陈友谅也瞧不上徐寿辉,在1360年将自己的统帅杀死,将兵权握在了自己手里;在武昌称帝,建立陈汉政权。

可以说对于朱元璋而言,陈友谅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如何将陈友谅除掉是一个大难题。陈友谅于1360年攻克池州,池州就位置安庆的下游,安庆属于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感受到了极大地威胁,便下令让麾下大将徐达与常遇春一起前去攻打池州。

徐达与常遇春不负众望,将池州攻下,并且俘虏了三千陈友谅的士兵。

常遇春确实是一位悍将,战功赫赫,但是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弑杀降兵;于是便向徐达提建议:“这些人可是我们的敌人,若是不杀的话必定会成为后患。”

但是历朝历代在战场上杀降兵都是不太光彩的事情,毕竟敌人已经投降了。徐达也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一位悍将,做事考虑的比较周全,便主动上报询问朱元璋的建议。朱元璋自然不同意杀降兵,但是朱元璋的命令还没传到徐达常遇春那里,常遇春便连夜将三千伏兵全部坑杀。

常遇春此举,确实给朱元璋惹了不小的麻烦。如此做无疑是在直接告诉陈友谅:“你的部下我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陈友谅并非善类,常遇春此举彻底将陈友谅给惹急了,很是愤怒,便决定要跟朱元璋决一死战,绕道池州,直接攻打应天(今天的江苏南京)。

在朱元璋还在摸索陈友谅意图的时候,陈友谅已经攻下了采石,太平也成了陈友谅的囊中之物。从战略位置上看,太平是应天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太平被陈友谅彻底攻下的话,那么应天便直接暴露在了陈友谅的大军之下。

朱元璋虽然已经兵强马壮,但是只有一千多条小渔船,水军势力很弱;而陈友谅不同,拥有很多的战船,气势雄伟,怎么看朱元璋都不是陈友谅的对手。

龙湾之战一触即发,朱元璋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他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上。

不过在这关键的时刻,有一个人出现在朱元璋的面前,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大获全胜。

此人便是有诸葛亮之称的刘基。

刘基不仅学富五车,而且精通天文;在那个年代,能够精通天文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某些天文现象去研究作战的优劣势,然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战术,另外还能为某个枭雄称帝制造一些合理的说法。

朱元璋胸怀大志,必定不满足只当一个起义军统领,所以刘基的加入对于朱元璋而言,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

其实刚开始刘基并没有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朱元璋想:若刘基真是人才的话,即便是“三顾茅庐”也非常值得,于是便再次派人去请,终于将刘基请到了应天。

刘基刚到朱元璋的麾下,便立马发挥了作用。

他很认真仔细地对朱元璋分析当下的局势:张士诚(三大枭雄之一:陈友谅-朱元璋与陈士诚)其实不足为惧,陈友谅则不同,他挟持陈寿辉来指挥部下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陈友谅的大军就在大帅的上游,必定目标日日夜夜都在惦记着要除掉大帅;所以我们需要先下手为强除掉陈友谅;一旦陈友谅被除掉,张士诚便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想要再除掉他便容易多了。之后我们再挥师北上,大帅称帝便指日可待了。

刘基的一番话让朱元璋佩服的五体投地,即刻便将刘基拜为军师。

那么,此次陈友谅的危机刘基又想要如何应对呢?

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陈友亮若是将张士诚拉到自己阵营中去,那才是真的麻烦了;

此时恰好是盛夏,总是下雨,很多人的冠服都被淋湿了,连一些不必要的规矩都省了。这或许正是上天的暗示吧:陈友谅就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陈友谅将自己的老领导徐寿辉杀死后,自己称帝。在大雨中完成称帝仪式,然后便派人去张士诚那,希望张士诚能在自己攻打应天的时候再东线策应自己一下。

张士诚打算“坐山观虎斗”,等到陈友谅与朱元璋两败俱伤后自己可以占一些便宜。其实张士诚虽然被称为枭雄,但其实他胸无大志,只想要偏安一隅而已。

朱元璋将手下的谋士都召集起来商量如何对付陈友谅,有的人说将陈友谅攻占的太平收回来,有的人则是劝说朱元璋将应天给放弃,退到钟山,暂且保存实力,甚至还有人建议朱元璋直接投降陈友谅。总而言之,大家都不主张直接迎战。

但这些建议全都被朱元璋否定了:

若是前去收复太平,陈友谅便可以利用应天城城空的时候,直接率领水军直达应天城;若再想回师救援必定赶不回来。

若是弃城而逃的话,便失去了应天这个“龙兴之地”,很容易导致军心涣散;

若退守钟山,更不现实,会跟《三国演义》里边的马谡一样,粮草断绝、自寻死路。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诸葛亮”刘基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投降的,还有主张弃城而逃的,应当被斩!”

刘基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就是想让朱元璋以及诸位将士们有决一死战的决心,如此才能决战的士气。

刘基接着说:“陈友谅这个人为人做事比较急躁,我们与他正面直接对抗必定是不行的;只能转变策略打伏击;等到陈友谅的部队进入到我们的腹地后,我们便可以将其拿下。”

陈友谅的强势在于水军,不仅在人数上占优势,而且拥有很多艘战船。如何将陈友谅的水军引入到朱元璋的地盘腹地是一个关键?而且打伏击的方式也是一个关键。

面对这两个棘手的问题,朱元璋很清楚自己的弱点:自己的水军远远不如陈友谅,若是在水上打的话,必输无疑;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将陈友谅的水军引到岸上来打才可以。

在此不得不承认:朱元璋与刘基二人确实是精通兵法的奇才,如此敌我势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够冷静地考虑应对的措施,而且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将自己的劣势变成强势,将敌人的强势变成劣势。

既然在水上占不到便宜,还可能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业毁于一旦;所以必须要将战场转移到陆地上。历史的结果证明:朱元璋与刘基是对的,而龙湾之战是陈友谅一生的噩梦。

在此不得不提除了刘基以外,朱元璋身边另一个关键人物:康茂才。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麾下大将,后来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的计谋是:让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一封信,为的就是引诱陈友谅上当,赶紧赶到江东桥。康茂还告诉陈友谅:“江东桥是一座独木桥”。

如此以来,陈友谅便更加相信康茂才,放松警惕开始轻敌,认为自己必胜,压根没有将朱元璋当回事。

但是等到陈友谅到了江东桥以后才发现此桥并不是独木桥,而是被偷偷换成了石桥,而且非常的坚固。如此一来陈友谅率领的水军舰队到了江东桥,被石桥挡住了去路,无法前行。

陈友谅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康茂才是在骗自己。

但为时已晚,陈友谅试探性的喊了几声康茂才,但丝毫没有反应。

陈友谅只能率领自己的水军舰队退回到龙湾,陈友谅刚到龙湾登陆便进入了朱元璋事先设定好的伏击圈中,朱元璋即刻下令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陈友谅的部队。

对于朱元璋来说:上天都在帮他;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红色旗子举起的时候,朱元璋又下令部队攻打陈友谅在营栅处的部队;陈友谅得到消息,即刻率领部队回援,双方开始了全面的对战,恰好这时候雨也不下了。

于是朱元璋让人敲锣,在山西边等人听到以后便立刻挥舞着黄色的旗子。紧接着:

冯胜与常遇春率领提前埋伏好的兵杀出来

徐达率领部队也赶了来

而张德胜与朱虎则率领水师来到龙湾

陈友谅的部队面对四面八方的朱军,一时间全都被打蒙了。

龙湾本身地方就比较小,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的部队在此,再加上陈友谅的部队大多还在船上,实在是伸展不开手脚,便吃了大亏。

陈友谅已经登陆的水军舰队本打算回到船上赶紧撤走,但是潮水却消退,陈友谅很多的战船都动弹不得。

此战,陈友谅损失了两万多人,只好赶紧乘坐小船撤退;在冯胜的阻挡下,陈友谅再次大败,朱元璋将太平给收了回来;陈友谅只好败退江州。

朱元璋不仅俘获了很多的降兵,而且还得到了很多的战船,比如巨舰“混江龙”“撞倒山”等,一共有上百艘,大大充实了自己的水军部队。

结语

龙湾之战对于陈友谅与朱元璋而言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朱元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收复了不少失地,势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慢慢的超越陈友谅。

常遇春坑杀陈友谅3000俘兵,将陈友谅给引来了;但是被朱元璋这个放牛娃给打的落花流水。

不得不佩服刘基,对陈友谅的判断完全正确:骄噪;

陈友谅得知了常遇春杀俘兵一事,怒火中烧,必定会不经思考便贸然开战。虽然朱元璋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陈友谅骄躁的性格,使得自己在康茂才倒戈这件事情上没有辨认真假便贸然相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

0 阅读:18

世图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