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袁世凯传

朱明刚历史 2024-05-27 19:12:51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保中第四子,近代著名军事与政治家。早年过继给袁保庆,师从袁执中,随袁保庆宦游济南,扬州等地。随后,师从曲沼学习武艺。1879年参加乡试落第,1881年开始投军,隶属淮将吴长庆部。次年以帮办身份驻藩朝鲜,1885年赋闲在家。同年10月驻扎朝鲜,负责总理交涉通商事宜。1894年化装逃走,7月抵达天津。回国后,协助周馥转运粮械等事宜。次年进入天津小站训练新军,积极推动新政改革。戊戌变法期间,与维新派交往甚密,向军机大臣荣禄告密。1897年擢升直隶按察使,主持北洋小站练兵。1900年义和团爆发后,升任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拳民。次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主持新政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迫清帝溥仪退位,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革命运动,同年选为总统,次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次年举行登基典礼,引发护国运动,3月被迫撤销帝制。1916年6月因病而亡,享年57岁。

袁世凯

少年时期

出身河南项城大家族,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父亲是袁保中,是项城县地主豪绅,捐为同知官位。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生母刘氏,出身卑微。袁世凯出生那天,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因此取名为世凯。自幼被婶母牛氏抚养,1864年过继给袁保庆为嗣。袁世凯6岁时,袁保庆替其找启蒙老师袁执中,教授经史子集。随后,从袁保庆宦游济南,扬州,南京诸地。在南京居住时期,师从曲沼学习武艺,喜游览山水,善于骑射,课暇则策马登览清凉山和莫愁湖诸胜迹。

参加科考

1873年袁保庆病死于南京任上,袁世凯扶柩回籍安葬,居住于陈州府淮阳县。袁保恒兄弟对其管束甚严,袁世凯亦颇知自励,有严师督导,数年间大有长进。1876年袁保恒兄弟命其返回河南参加科举,考试没有成功。10月与于姓女子结婚,两人感情融洽。次年回到北京,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在赈灾期间表现突出。1878年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此时,徐世昌与袁世凯结交,两人拜为金兰。次年捐赈获得中书科中书官衔,同年再度参加乡试,两度名落孙山,把诗文书稿烧毁。此后,吴长庆写信给袁世凯,1881年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吴长庆见到袁世凯后,破格任命为帮办营务处。袁世凯在吴长庆幕府中继续读书,准备功名,因朝鲜突发事变而改变人生轨上迹。

军旅生涯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而朝鲜王妃闵妃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跟随吴长庆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清军配合行动,杀死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带头冲在最前面,兵变得以平定。吴长庆给清廷呈报中将他赞扬一番,说他治军严肃,报以首功。随后,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留镇朝鲜期间,和金允植,金炳始等朝鲜士大夫结为至交。

1884年金玉均等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在朝鲜宗主权及其他特权。不久,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重视,同时使日本人对袁世凯产生畏惧。次年11月委派其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左右朝鲜政局。李鸿章力排众议,不仅让袁世凯继续留朝任职,仍然委以重任。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天津。袁世凯回国后,8月6日前往协助周馥转运粮械等后勤事宜。

袁世凯

创立新军

袁世凯负责后勤期间,主张募兵并编练新式军队,但是未被采纳,袁世凯颇为不满。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维新变法的浪潮。1895年6月李鸿章和王文韶等大臣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于是光绪帝命袁世凯入京觐见。袁世凯被光绪皇帝召见后,在8月底以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完整改革纲领,还草拟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因此,他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大臣支持。同年12月奕訢,荣禄等人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得到光绪帝批准,袁世凯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在此期间,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加入康有为等发起强学会,与康梁等维新派过从甚密,为后来戊戌告密事件埋下伏笔。

1897年擢升直隶按察使,继续主持小站练兵。1898年9月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觐见光绪帝。随后,光绪帝重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实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顽固派势成水火。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就寄希望于袁世凯,7月底派徐仁录前往小站联络袁世凯,试探其态度。9月18日康有为等人得到光绪帝的密诏,深感局势紧迫,决定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太后,并杀死直隶总督荣禄。当天夜晚,谭嗣同进入法华寺找袁世凯,将密谋告知袁世凯,胁迫袁世凯来实施维新派的计划,袁世凯只好答应维新派请求。20日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同日乘火车到天津。9月21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入紫禁城,宣布临朝训政,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戊戌变法遂告失败,史称戊戌政变。袁世凯告密导致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诸人,并诛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康有为与光绪帝

加官进爵

袁世凯由于告密获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扶摇直上。1899年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当时,山东盛行义和团,袁世凯到任后,认定义和团左道邪教,全力镇压拳民,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山东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运动。次年11月李鸿章去世,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此后,设立军政司主持练兵事务。设立工艺局,主持全省各府州县工矿实业的兴办与推行。设立农务处,倡导全省农业改良。设立巡警局,创立近代巡警,大力推行全省,在天津等城市进行市政建设。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建立司法与审判体系。

推行新政

1902年成立商会,建立近代化实业家组织。成立银行,建立近代金融制度等,全面推行新政改革。接着,清政府授予其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计有参与政务大臣,练兵事务大臣,办理京旗练兵大臣,会议商约大臣,督办铁路大臣,督办电政大臣,预备立宪编篡官制官等。在任上提拔大批留美幼童,梁敦彦当上京奉铁路总办,唐绍仪任命为天津海关道负责人,蔡绍基被袁世凯任命为北洋大学总办,詹天佑保荐为京张铁路工程局总办兼总工程师。袁世凯在设立直隶军政司后,于1903年奏请设立练兵处,主持全国的新军编练,清廷任命他和奕劻出任练兵大臣,数年后扩充成为北洋六镇陆军。随后,组织指挥全国新编陆军的南北会操。1905年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废除科举制度,终结科举考试和八股取士制度。

1905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任命编篡官制官十七员,袁世凯掌握了预备立宪,编篡官制日常运作实权。次年继续保持着主张君主立宪热情,同年8月参加御前会议,讨论立宪事宜。铁良与袁世凯发生激烈争执,会后联合奕劻奏参铁良阻扰新政,反而引起慈禧太后猜疑。11月清廷颁布上谕,改革官制,将兵部与练兵处合并成立陆军部,任命铁良为尚书。袁世凯以退为进,主动奏请将各镇交与陆军部直接管辖,请求将最精锐的第二,四两镇仍归直隶统辖,得到清廷批准。1907年获得升迁,调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当朝宰辅。次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驾崩,摄政王载沣命袁世凯开缺回籍。袁世凯返回河南,隐居于卫辉府汲县,转至彰德洹上村,过起赋闲垂钓生活。他在彰德洹上韬光养晦,等待将来重新出山。

民国总统

1911年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为袁世凯复出契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授湖广总督,命其驰赴前线会办军务,指挥镇压革命军。经过权衡后,袁世凯应诏出山。接着,向清廷提出八项要求,请拨饷需,授予独立指挥权等。9月袁世凯电奏清廷,由其统一指挥镇压革命军。清军与革命军在汉口激战,袁世凯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同日奕劻以下内阁大臣均上奏辞职。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后,派出唐绍仪为首次代表团,南下与孙中山议和,开出谈判底线是以清廷实行君主立宪,统一南北。经过两次谈判,南北达成共识,召开国民会议表决有关问题。南北双方实行停战协议,对清帝逊位和满蒙回藏等问题进行讨论,转移上海租界进行商谈。

孙中山

尽管孙中山坦诚相告,可是袁世凯仍不相信,探询清帝退位后自己当选总统把握。孙中山于1月15日公开表示,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正式宣布解职。经过摸底证实,得到孙中山明确保证后,袁世凯加快逼宫的步伐。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接受优待条件,颁布皇帝退位诏书,至此辛亥议和终获成功。在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中,袁世凯致电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正式建立。13日孙中山被迫向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刺杀宋教仁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4月21日唐绍仪组建内阁。9月袁世凯力邀孙中山,黄兴北上晤谈,其中第一条就是立国取统一制度。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遭到刺杀。当时,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子弹从宋教仁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在椅子上,黄兴和于右任等人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在医院中,宋教仁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希望袁世凯竭力保障民权。10月国会选袁世凯为大总统,旋即解散国会。

宋教仁遇刺

复辟帝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6日政府宣布对战争保持中立,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条件,日本势力企图全面进入中国腹地。此时,日本摆出要交战的姿态,军舰在渤海区域游弋,山东及奉天兵力增加,关东军戒严,日本侨民纷纷回国。5月8日召集政府要员开会,袁世凯为了避免开战,只能接受日方条件,5月10日在北京同意签署各项条约。

袁世凯称帝

至此,袁世凯不满足当总统,想自己当皇帝。1915年12月在国会,民众请愿团,筹安会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尊号,准备成立中华帝国。然而,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起兵讨伐袁世凯。贵州及广西相继响应,日本进行倒袁活动,打算扶植亲日中央政府。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压制南方起义力量。5月忧愤成疾,次年6月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葬于河南省安阳市。

袁世凯像

政治举措

在地方行政机构方面,采用省,道,县三级制,废除原有府州厅制,开始改道试行工作。根据此项改革,省下设道,道下再辖县,成为三级行政体制。袁世凯统治时期,兴起创办实业热潮,民族工商业迅速向前发展,发展速度超过以前任何时期。民国初年,努力推行服财政弊端政策,改革财政管理机构,中央设财政部,各省设国税厅,确立财政统一管理体制。同时,开始编制地方预算,完善近代国家预决算管理制度。在中央设审计处,改进近代审计制度,削减地方财权,加固中央财权,禁止省借外债。同时,推行盐务改革,使盐税收入逐渐增加。整理田赋,减少田赋名目,规定银米折价,开展清丈土地和整理税册工作。通过一系列财政措施,从而稳定全国财政秩序,保证中央财政来源,使国家财政有所好转,政策实施开始奏效。

币制改革

袁世凯于1914年开铸新银币,财政局规定新银币1元重7钱2分,币面铸袁世凯头像,故称袁大头。按照规格铸造银币形式,重量都十分严格,发行全国后,很快取代其他银币地位。袁世凯对币制的改革,还采取梁启超提出的银本位制,着手整顿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由于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从两行大量提款,导致两行现银准备空虚,引发挤兑风潮。不仅打断币制改革进程,而且造成金融市场狂澜迭起。

袁大头

复古政策

1913年6月袁世凯下尊孔令,称孔子为万世师表。1914年9月袁世凯明令京师和地方举行祀孔典礼,京师由大总统致祭,各地由各省长官致祭,亲自到北京孔庙祭祀。另外,袁世凯提出恢复祭天仪式。1914年12月袁世凯颁布祭天告令,23日袁世凯前往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同年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建立关岳庙。

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分别是族侄袁乃宽,杨杏城,梁士诒,段芝贵,朱启钤,阮忠枢,张镇芳,夏寿田,顾鳌,朱家宝,周自齐和杨度。而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与胡瑛等人合称筹安会六君子,他们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中坚力量和成员。

家庭成员

关系

名字

高祖

袁九芝

袁志恭子

曾祖

袁耀东

袁九芝子

祖父

袁树三

(1802-1843)

曾任陈留教谕

叔祖

袁甲三

(1806-1863)

字午桥,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生子保恒和保龄。

叔祖

袁凤三

曾任禹州县训导,生子保颐。

叔祖

袁重三

字惺轩,号敬有,助剿捻军有功,封资政大夫,生子保晋,保纯,保恬,保皖。

父亲

袁保中

(1823-1874)

字受臣,袁甲三长子。

母亲

刘氏

(1820-1901)

袁世凯母亲

叔父

袁保庆

(1825-1873)

字笃臣,号延之,袁甲三次子,袁世凯嗣父,官至江宁盐法道。

族叔

袁保恒

(1823-1878)

袁甲三长子

族叔

袁保龄

(1841-1889)

袁甲三次子,曾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

兄弟

袁世昌

袁世凯长兄

兄弟

袁世敦

(~1909)

字厚甫,曾任济南知府,统带。

兄弟

袁世廉

(~1911)

字清泉,随袁世凯至朝鲜,官至河南驻军翼长。

兄弟

袁世辅

兄弟

袁世彤

字孟昂,袁世凯六弟,奏保为道员。

妻子

于氏

(1859-1919)

袁世凯原配,河南沈丘人,于鳌之女,生子袁克定。

大姨太

沈氏

江苏崇明人,原为苏州名妓。早年结识袁世凯,纳为姨太太,极受宠爱。

二姨太

吴氏

朝鲜人,袁世凯妾室,生子克权,克齐,克坚和克度。

三姨太

金月仙

名云溪,朝鲜人,闵妃妹,生子克文,克良,女儿叔祯和思祯。

四姨太

闵氏(李氏)

朝鲜人,金氏婢女,生子克端,袁世凯爱妾。

五姨太

杨氏

袁世凯妾室,生子克桓,克轸,克玖,克安。

六姨太

叶蓁

(1891-1958)

江苏丹徒人,南京妓女,成为妾室,生子克捷,克有。

七姨太

张氏

河南项城人,不受袁世凯宠爱。

八姨太

郭宝仙

原为苏州妓女,生子克相和克和。

九姨太

刘氏

天津人,原是杨氏陪嫁丫头,嫁袁世凯为妾,生子克藩。

长子

袁克定

(1878-1958)

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袁世凯长子,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生子家融。

次子

袁克文

(1890-1931)

字豹岑,又字抱存,号寒云,袁世凯次子,民国时曾任清史馆筹修,生子家嘏,家彰,家骝,家骥,女家华,家宜,家藏。

三子

袁克良

(1892-1948)

字君房,号静轩,乳名祥儿,袁世凯第三子,生子家增,家霖。

四子

袁克端

(1895-1951)

袁世凯第四子,曾任开滦矿务局董事,生子家礼和家宾,女儿家倜。

五子

袁克权

(1896-1941)

字规庵,号百衲,袁世凯第五子,近代诗人。生子家诩,家说,家誉,家諲,女家训,家诜,家諿,家诒。

六子

袁克桓

(1898-1956)

又名心武,袁世凯第六子,曾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生子家宸,家卫。

七子

袁克齐

(1899-1968)

名克德,号两峰,袁世凯第七子,生子家艺。

八子

袁克轸

(1902-1942)

字进南,号凤镳,袁世凯第八子。

九子

袁克玖

(1903-1973)

袁世凯第九子,曾任启新公司营业部主任。

十子

袁克坚

(1904-1960)

曾任冀察政务委员会英文秘书,生子家禧,家诚,女儿家立,家文。

十一子

袁克安

(1906-1952)

曾任开滦矿务局秘书主任,解放前,前往香港定居,生子家华和家征。

十二子

袁克度

(~1976)

袁世凯第十二子,曾在美国求学。

十三子

袁克相

(~1966)

毕业于燕京大学,任教于天津中学,教习英语,文革时期被迫害而死。

十四子

袁克捷

(1910-1958)

名巨勋,袁世凯第十四子,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子家振和家威。

十五子

袁克和

(1914-1964)

字忍公,随母郭氏迁居天津,毕业于天津工商大学,解放后移居法国。

十六子

袁克藩

(1915-1918)

夭折

十七子

袁克有

(1917-1953)

袁世凯幼子,曾在北京开业当医生。

长女

袁伯祯

(1885-1956)

字子垣,袁世凯长女,嫁张允亮。

次女

袁仲祯

嫁薛福成子薛观澜

三女

袁叔祯

(1899-1978)

改名静雪,嫁杨毓珣,现代女作家。

四女

袁次祯

(1902-1905)

早夭

五女

袁季祯

嫁陆鼎生

六女

袁箓祯

七女

袁复祯

八女

袁某

九女

袁福祯

(1910-1935)

早逝

十女

袁思祯

嫁邹文凯

十一女

袁奇祯

早逝

十二女

袁瑞祯

十三女

袁仪祯

十四女

袁怙祯

(1915-2005)

嫁曹士岳,两人离婚,改嫁张德禄。

十五女

袁某

(1916-1918)

早夭

孙子

袁家融

(1904-1996)

袁克定子,曾任贵阳工学院教授。

孙子

袁家骝

(1912-2003)

袁克文子,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袁世凯共有1妻9妾,共生育17子15女,17个儿子为袁世凯生下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共79人。袁世凯正室于氏不受丈夫宠爱,妾室沈氏和杨氏深受袁世凯宠爱。

0 阅读:4
朱明刚历史

朱明刚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