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寒门?骆宾王的出身就是寒门。骆宾王的父亲,曾是一个地方县令,父亲去世后,骆宾王就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提到骆宾王,就很容易让人想到他写的那首《咏鹅》。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在他七岁的时候所写。典型的别人家孩子,咱们七岁时,能写字都不错了,他却已经能够写诗,而且还写的那么好。
长大后,骆宾王更是才华满溢。他与卢照邻、杨炯、王勃三人,被称为“初唐四杰”,唐诗在他们的带领下,瞬间火遍大唐。骆宾王的大名,人人皆知。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史书对他的结局评价却是千奇百怪。01骆宾王这个人啊,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些社恐。他年轻时候,曾在李元庆手下做事。这李元庆是谁?看名字大家应该就能想到,他是李渊的第16个儿子,大唐身份显赫的王爷。能在王爷手下做事,相当厉害了吧!可是呢,骆宾王社恐。当时呢,骆宾王奉李元庆的命令,自述才能,也就是自我介绍。李元庆可能是想让大家都认识认识一下骆宾王,所以让骆宾王多说一点自己的长处。
骆宾王在这时候,内心抗拒的不得了。他觉得,当着其他人的面自我炫耀,这种行为太过于羞耻,他怎么也做不了这件事。自我介绍没做也就罢了,后来可能觉得违抗了李元庆的命令,就主动辞职离开了李元庆。其实啊,骆宾王这种思想,咱们也能理解。就像上学时的咱们一样嘛!尤其在展示才艺啊,或者在新同学面前自我介绍,咱们往往都会难以启齿。骆宾王就和咱们一样,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自吹自擂。离开李元庆后,骆宾王一直漂泊。后来担任学士为人讲学,结果被贬。这时候啊,骆宾王这么一个书生,竟选择去参军,而且还是在很偏远的西域。
这里就可以看得出,在初唐时期,社会并不会因为你会写诗而对你特别关照。因为那时候,唐诗可能还没有发展起来,骆宾王的才华,因此被埋没。02年轻时候的骆宾王,干了好多好多工作,他可能也很努力,但始终没能过上安稳的生活。颠簸动荡多年后,临近中年,骆宾王终于在长安混了一个文书。写文章,是骆宾王的拿手好戏啊!其实啊,骆宾王除了写诗,他的文章写的也非常好。因为文章写得好嘛,他的才华被武则天看中。
骆宾王因此挤进大唐的朝堂之上,担任了一名侍御史。骆宾王这个人,很正直!从他年轻时的社恐就能看出,他是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之人。所以呢,朝堂的生活注定不那么舒坦。骆宾王当时虽然为朝廷办事,但他却看不惯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当时已经架空了李唐的权力,朝中大事小事,基本都是武则天一人代劳。
武则天这种行为,在骆宾王眼中就是篡夺李唐。满朝文武中肯定也有对武则天不满意的大臣,这些大臣们平时私下可能会说一些武则天的坏话。这骆宾王啊,他就不一样,人家都是偷偷议论,他呢,直接写文章,对武则天长篇大论,言辞中带浓烈的嘲讽意味,意思就是说,武则天是大唐的贼子。
大家可以想一想,其实武则天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她这时候呢,压根就还没称帝,朝中就有那么多人骂她,反对她,她承受的压力,咱们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但是啊,武则天在10年后,还是成功登基,整整忍受了十几年的非议,这种能力,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骆宾王呢,他因为看出武则天在架空大唐,所以就写文章骂武则天,然后被武则天打入大牢。但是呢,关了不到一年就被放了。这里啊,咱们还能发现一点,就是武则天确实是女中豪杰啊,真的不是寻常人,虽然她这个人争议很大,但不得不说,她在对待朝中那些正直的人,确实还不错。
03骆宾王出狱后,在地方上担任了一个小官。后来呢,武则天废掉了中宗,天下人都看得出她准备称帝。这时候,李敬业要起兵打武则天。李敬业是谁?他原本不应该姓李,他爷爷因为一直跟随李世民打江山,所以李世民上位后,就为他们赐了李姓。李敬业看到武则天想要篡夺李家江山,当然不愿意。
这时候呢,骆宾王就追随于李敬业,掌管着军中机要大事。古时候打仗,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否则不能无缘无故发兵,其实现在也是这样。为了有理由攻打武则天嘛,骆宾王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里的武曌,就是武则天,武曌是武则天的本名。这个文章写的非常厉害啊,而且写的非常好。随便给大家看几句原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看得出来,骆宾王写文章真的非常厉害,和王勃绝对有的一拼。
武则天看到这篇讨伐她的文章,心中非常惊讶,她惊讶的不是有人讨伐她,她惊讶的是,天下间竟然有人能够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在得知是出自骆宾王之手后,武则天非常后悔当初没有重用他。随即传召,希望骆宾王与她见一面。04但是骆宾王非常痛恨武则天篡唐的举动,所以拒绝和武则天见面谈话,武则天对此也无可奈何。武则天为啥要约见骆宾王?我猜测一是武则天非常看重骆宾王的才华,希望骆宾王为她所用;二就是想要保护骆宾王,她也不想骆宾王这种才子在战乱中死亡,毕竟战事一旦发生,她也保不住骆宾王。
但骆宾王并没接受武则天的好意,在与徐敬业起兵后,武则天轻松取胜,徐敬业被噶,但骆宾王就此不知所踪,世间直接查无此人。关于骆宾王的结局,史书有许多个版本。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骆宾王在徐敬业兵败的时候,死于战乱之中;而欧阳修呢,在《新唐书》中却直接说骆宾王不知所踪,欧阳修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骆宾王并没有死于战乱,只是不见了。还有一些史书说,骆宾王投河死了。
我觉得欧阳修的说法可能更严谨一些,咱们试想一下,如果司马光知道骆宾王是在战乱中死,那他肯定知道更多细节,毕竟想要分析出一个人是否死于战乱,非常困难。他既然已经分析出来了,为啥不说出分析的原因呢?而欧阳修呢?明显就是没有那个底气证明骆宾王已死,所以他不敢妄下定论,只是说骆宾王不知所踪。意思就是告诉大家:“骆宾王到底死没死,我也不知道啊!”二者一做对比,明显觉得欧阳修的话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