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灭掉后晋,若采纳此人的建议,能掌控中原

品古观今吖 2025-02-27 16:10:00

大同元年的汴梁皇宫,耶律德光身着汉家冕旒,却在丹墀下闻到草原的气息。这个契丹皇帝不会想到,自己精心筹备的登基大典,竟成为大辽中原统治的绝唱。而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竟系于一位被他强留北地的汉臣之口。

同光三年的蜀道栈桥上,青年张砺为郭崇韬誊写军报时,尚怀平定天下的壮志。十年后河东战场上的变故,彻底扭转了他的命运——主帅赵德钧临阵投辽,身为判官的他被迫踏入契丹营帐。耶律德光初见此人文牍,惊为天人:"南朝竟有通晓我契丹文字之士!"遂强留为翰林学士。每逢议政,张砺直言敢谏的风骨,在草原贵族中显得格外刺目。

当契丹铁骑踏入开封城时,张砺目睹了最不愿见的场景:辽兵以"打谷草"之名劫掠市井,契丹贵族强占节度使府邸。他连夜上疏:"陛下既衣中国衣冠,当行中国制度。若使胡人治汉地,犹驱牛羊耕田,必致荒芜。"这份奏章被萧翰等将领讥为"南人妄言",耶律德光虽赞其忠耿,却将奏折搁置案头。

北撤途中的耶律德光突染急病,在胡林驿吐出那句著名"三失"之叹时,张砺正在恒州整理《治汉十策》。萧翰带兵破门而入,刀架颈间质问:"若非你屡阻我等任节度使,何至今日?"张砺抚案大笑:"使汝辈治州县,恐不及三月便生民变!"当夜,这位执拗的汉臣呕血而亡,案头未干的墨迹写着:"以夷变夏则夏亡,以夏变夷则夷兴。"

历史在此留下沉重脚注:耶律德光死后不久,中原义军尽逐契丹守将。而张砺提出的"胡汉分治"策略,却在六十年后被辽圣宗悄然采纳——南北面官制的确立,终使辽国享国二百余年。恒州旧宅的残垣上,后人刻下"汉骨胡风"四字,既是对张砺的追思,亦是对那段胡汉激荡岁月的无言注解。

0 阅读:4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