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三万五千人横扫二十万?红军精彩战例之反第二次大围剿

沙盘小卒啊 2024-08-04 13:50:47

1931年1月,国民党军针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结束,校长没有打过教员。国军退回了“围剿”开始前的战线,并在兴国、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和南丰一线转入了防御。而红一方面军顺势转入反攻,并控制了大片农村区域。校长,那叫一个意难平啊,这红军,就真的打不了?打不了肯定是派的兵不够啊,增兵。于是,第二次“围剿”就这么出台了。第一次“围剿”的失败,也意味着鲁涤平这个号算是废了,不过校长身边从来不缺人,再练新号。

第二次反“围剿“前夕

2月4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取代鲁涤平担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军政部长,军政部长,大体上相当于后来的国防部长,这可是中央大员了,可见,校长对这次“围剿”是极为重视的。何部长华丽变身何主任,在校长的指导下确定了第二次“围剿”的总体战略,即“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首先在苏区周边集结重兵,并在经济上进行严密封锁;然后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之原则”,“分进合击,互相策应”,“逐渐紧缩包围圈”的策略,以期彻底摧毁红一方面军。

很明显啊,要执行这个策略,首先要保证兵力充足。当然,兵力对校长来说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还有那么多杂牌军嘛。于是,蒋介石调拨了孙连仲第26路军、王金钰第5路军、第52师和以及第5师一部(四个团)到江西参加“围剿”。

按照何应钦的计划,以上各部应该于3月中旬抵达各自驻防地。不过呢,杂牌军毕竟是杂牌军,何主任的威权对他们来说,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先是原驻山东的第26路军迟迟不愿开拔,在蒋介石的催促下才于3月下旬抵达驻地;第5路军则声称遭到湘东南红军独立师和地方武装的袭扰阻击,也不能如期抵达。直到3月27日,各路大军总算到位。国军到位后,具体部署为:

蔡廷锴第19路驻兴国;王金钰第5路军驻泰和、吉安、吉水和永丰地区;孙连仲第26军驻乐安、宜黄地区;朱绍良第6路军驻于南丰及其西南、东南地区。同时还命令航空第1、第3和第5队分别驻于南昌、樟树和吉安机场,负责侦察及支援任务。最后,何应钦又命令:驻福建的新编第4旅出宁化,新编第2师一个旅出连城、长汀,第49师出上杭、武平,驻广东的第62师出蕉岭,封堵红一方面军向东南转移的去路并隔断闽西和赣西南两块根据地的联系。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北侧外围构成了一道弧形防线;东侧,南方均有相当兵力封堵;西侧则有赣江阻拦。考虑到此次围剿的20万兵力,可以说,“厚集兵力、严密包围”的宗旨是被何应钦给执行到了极致,至少在部署上是这样的。

第二次”围剿“大包围圈

而红军这边儿呢,总体来说,形势是好于上次的。

从表面来看,第二次“围剿”国军数量翻倍,由10万涨到20万,而红军由于战损从40000余人减员至35000人左右,此消彼涨之下,看似形势更加恶劣了。但经历过大战洗礼的红军战斗力也得到了提高;而20万国民党军都是杂牌军,其中还不乏参与过上次“围剿”的败军,军心士气可谓颓丧。同时,这次的“围剿”军有大量外地部队,包括北方部队,并不适应南方的地理气候,这些都使得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打了折扣。综合来看,此次反“围剿”,红军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1931年3月,在侦知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的动向后,红一方面军也停止了反攻行动,迅速收拢部队。具体部署为:

红3军和西路军原地不动,继续监视当面敌军;红3军团第1师留在苏区北缘,在地方武装协助下监视敌军,军团主力则转移到赖村、澄江、葛坳和古龙岗一带;红4军转移到广昌、驿前、古城一带,向宁化、南丰方向警戒;红12军(欠35师)转移到黄石、大柏地和九堡地区,并相机夺取瑞金;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方面军总部则进驻青塘。

到3月26日,中央红军各部已陆续抵达各自位置。红12军也顺势收复了瑞金。

红军收兵

4月1日,何应钦下达了总攻命令,各军开拔。

第19路军向龙冈、宁都方向进攻;第5路军向东固、潭头以及沙溪方向进攻;第26路军向大金竹、洛口方向进攻;第6路军向广昌方向进攻;第56师由建宁出安远进入江西“协剿”。

在国民党军的攻势之下,红一方面军一面节节抵抗,一面稳步后退,主力逐渐收缩到宁都、广昌和石城地区。

第二次“围剿”箭已离弦,红一方面军内部却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既然早就已经知晓国军要“围剿”了,为什么战略方针还没有定下来呢?这事说起来话就长了。

”围剿“总攻发动,红一方面军再次收缩

1931年1月份,在共产国际的策划下,留苏归来的王明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事实上开始了对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统治。在2、3月份,针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党中央陆续发出了一系列的指示和训令,在这些指示中,虽然承认诱敌深入“也是可以采用的战略”,但话外之音却是,这并非最优策略,红军应该先发制人的进攻敌人主力,在敌人发动“围剿”之前就应该放手与国民党军决战,并提出在决战不利的情况下可以放弃苏区,转移到云贵川去重新创建根据地。这种观点,遭到了中央苏区军政领导的激烈反对。

说实话,即使不以后来者的视角来看,这种策略也是值得商榷的,苏区说放弃就能放弃,那么重新建立了苏区后又能怎么样呢?继续决战,然后再次放弃吗?

到4月初,不满足于遥控指挥的中共中央,又向中央苏区派出中央代表团,以确保党中央反“围剿”战略的执行。这样一来,就为红一方面军已经形成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干扰与不确定性。

后来,教员大大提到的所谓“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发议论”的“钦差大臣”,应该就包括这批人。

围绕着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苏区中央局召开了多次会议,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在多次讨论无果后,教员大大提议召开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并由红一方面军各军军长和政委列席。刚打胜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各位将领对这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早已胸有成竹,很自然的便站在了教员大大一边。就这样,在军事干部们的坚持下,苏区中央局才最终达成了“诱敌深入”的共识,决定在苏区内“艰苦的奋斗,长期的作战,以消灭敌人”—— 《中央苏维埃区域报告》。

紧接着,中央局又花费了一天时间统一了具体的战役安排。

对于先打哪一股敌人,红军内部有三种观点,即先打蔡廷锴第19路军,先打朱绍良第6路军还有先打王金钰第5路军。教员大大认为,前来“围剿”的四路军虽然都不是蒋介石嫡系,但仍有强弱之分,其中以蔡、朱两路相对较强,王金钰的第5路军最弱,而且,王金钰部主力刚从北方调来,气候不适、地形不熟,尤其不善山地作战;更重要的是,向西打完了王金钰之后,再掉头向东横扫,可以顺势扩大根据地。而打19路军,则容易被缠住遭到围攻,打第26路军呢,即使打胜了,再掉头向西横扫,却限于赣江阻拦难以扩大战果。因此,教员大大认为先打王金钰为最优选择。最终,中央局也通过了教员大大的意见。

4月19日,根据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再次向西转移至龙冈一带隐蔽集中。到23日,部队集结完成。

好了,我们再说回国军。国民党军的总攻,可是在4月1日就已经发动了。4月1日到4月19日,国军已经总攻了半个多月了,红军主力才刚刚开始运动。这,还来得及吗?嗯,来得及。

说起来呀,这次“围剿”,国军是真的当真了,当真是把“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战略执行到了极致。大体表现为,一天只行进五到十里,最多二十里地;每次行军,必须把前路侦察做到尽量周全;而且每占一地,便立即修建防御工事,并留下兵力进行“驻剿”;同时还组织以地主和地主武装为主体的“善后委员会”和“守望队”;最后,在经济上大行杀牛毁田之能事,企图破坏苏区经济基础。由于这些工作,大大迟滞了国军的行进速度。另外,红军内部虽然进行着争论,但外围的阻击却一直在有序进行。红军将苏区划分为10个游击区,以小股主力部队为主体,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有效的袭扰和阻击。

到4月23日,国军进程如下:

第19路军主力进到江背洞、龙冈头;第5路军第28师和第47师1个旅进到固陂和富田,第43师进到水南、白水,第54师进到藤田、严坊;第26路军之第27师进到招携、青里,第25师进到界上、横石;第6路军的第8师和第5师进到广昌及其附近地区,第24师进到广昌、南丰之间的白舍、甘竹等地。

根据侦察和研判,红一方面军决定先打王金钰的右路军,也就是驻于富田的第28师和第47师的1个旅。随后,红一方面军再次向西秘密转移至东固一带隐蔽集中,以待战机。

第二次”围剿“总攻发动,红一方面军再次移防东固

结果,这一待就待了20多天,倒不是红军怠战,而是因为国军兄弟们就是不动啊。他们不动,红军可就苦了,很快,给养就跟不上了,很多部队不得不由每日三餐改为两餐,并自行上山打柴采野菜。部队中甚至产生了要求快打速战的思想,毕竟,山不来就我,我去就山嘛。方面军首长不得不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以安抚军心。

红军一直等到5月10日,国军终于动了。

第19路军一部于11日进占了方太和城冈。王金钰第5路军兵分三路,右翼第28师和第47师1个旅,于13日离开富田,向东固进犯;中路第43师分别进占了大源坑和潭头;左翼第54师于13日进占百富、沙溪。第26路军27师于10日进占大金竹,并继续向南团前进;第25师于17日进占东韶和洛口。第6路军第5师一部和第8师分别进占头陂、白水。在福建的第56师进占安远后,也有一部已经进入江西。

国军再次进攻,红一方面军静待战机

战事发展到这一步,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来国民党军似乎对红军主力的动向一无所知。各部推进虽然井然有序,但包围圈所指向的中心早已大大偏离了红军主力的位置。这就为红一方面军的运动战提供了战机。

在东固山林里忍饥挨饿隐蔽了20天的红一方面军终于等来了机会。5月14日,红军通过无线电侦听获知了王金钰军即将东移的消息,其计划是兵分两路分别经桥头江和择龙坑向东固进攻。于是红一方面军首长随即下达了作战命令:

红3军团(加红35师)为左路军,经江树头,固陂迂回到富田侧后进行攻击;红3军(欠红7师)为中路军,沿东固至富田大道前进,正面攻击第28师;红4军(加红64师)、红12军(欠红35师)为右路军,分两路抢占九寸岭、观音崖两处隘口,并向富田攻击前进;红7师和红35师于城冈及方太等地阻击第19路军;红35师104团于潭头一带,阻击第43师、第54师。

富田战斗作战计划

15日拂晓,红军各部开始行动。然而,首先参与战斗的竟然是红一方面军总部。

16日拂晓前,方面军总部机关正沿通往中洞的大道西进。迎头便撞上了国军第28师的先头部队。总部的前卫特务连随即占据了有利地形展开阻击。战斗持续至近午时分。黄公略率领红3军终于打响了。不过并不是计划中的迎击,而是伏击。

在出发前,红3军意外的发现在东固通往中洞的大道南侧,还有一条小路。于是,红3军便沿这条小路隐蔽前进。并于16日占领了中洞大道南侧的山岭,这样一来,计划中的迎头猛击便变成了伏击。

第28师是参加过第一次“围剿”的,并且曾经“攻占”过东固。可能是考虑到再次打东固,属于轻车熟路吧,这次行军没有像往常那样把敌前侦察做到极致,至少,没有发现埋伏于路旁山岭上的红3军。总之,公秉藩是大意了,他没有躲。

红3军就那么默默的看着第28师在行军,等到第28师后卫部队也离开中洞时,红3军突然发动进攻。第28师正处于行军状态,队伍拉成一字长蛇阵,根本没有纵深可言,当侧面遭到猛击时,瞬间便乱作一团,毫无抵抗的机会。师长公秉藩被赤卫队俘虏。但由于战场混乱,俘虏鉴别十分粗疏,化了妆的公秉藩趁乱蒙混过关,侥幸逃脱。

伏击第28师

与此同时,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红4军抢占了观音崖和九寸岭两处隘口,对47师1个旅发起了打击。同样的一触即溃,红4军在追击中歼灭了这个旅的大部。另一路红12军则向潭头进逼,刚刚攻占潭头的第43师按计划是准备策应第28师进攻东固的,但由于28师崩溃得太快,两个师之间没能取得联络,因此43师继续留在潭头观察动静。红12军一打上门来,43师顿时就慌了。无心恋战,直接就向水南退却。红军左路军红3军团也于当日稍晚时分攻占固陂,打掉了在这里的28师兵站,并于当夜进占富田。

富田之战结束,1: 0。

富田之战结束后,第28师、47师的1个旅残部和43师纷纷退向了水南。红军主力在经过短暂休整后,于17日上午由富田向水南追击。国军的计划是到水南后北渡泷江,然后凭河拒守待援。结果逃到水南后发现过河的木桥已经被当地赤卫队给拆了,河水又深,无法徒涉,于是便沿河向东往白沙逃窜。

红3军、红4军是衔尾猛追,红3军团则从富田直插白沙。19日,两军前后脚抵达白沙,国军根本没有时间渡河,更没有时间构筑工事。只能背水列阵开始抵抗。背水作战的国军,既没有韩信,也没有项羽,一战下来,基本被全歼。少量残敌逃向永丰。

白沙战斗

白沙战斗,红军2:0。

再说回红12军,在潭头惊走了43师之后,按说,见好就收呗。哎,不,红12军表示,人情世故,我一概不懂,我只知道继续向东。潭头再往东那就是沙溪了,而驻沙溪的是国民党军第54师,也就是王金钰军的左翼。54师师长懵啦,不是说好了是我们来“围剿”红军吗?怎么红军还来“围剿”我了?再一打听,中路右路全没啦,算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告辞。于是,第54师基本没做什么抵抗,星夜经藤田逃回永丰。54师师长是谁呢?郝梦龄,未来的抗战名将,六年后牺牲于抗日战争忻口会战。

白沙之战结束后,红一方面军歼灭王金钰第5路军的目标基本达成。两战共歼灭第5路军两个师加一个旅,共俘敌6000余人,缴获长短枪支9000余支,机枪80余挺,迫击炮20余门,山炮4门,另有电台一部。红一方面军伤亡1200余人。

就在红一方面军横扫第5路军的时候,第26路军的两个师正准备到南团会师,然后进攻小布,并试图绕道攻击红军侧后。5月20日,第27师已经进到南团,25师还在东韶。但第27师当晚便接到命令经中村向沙溪增援第54师。哎,这就有意思了,在19日到20日之间,第54师已经撤了;红军主力已经打完了白沙,正挥师东进,准备扩大战果。而第27师对这些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第27师被第54师给坑了,当然,是有意还是无意已经无法考证了。唉,看来这名将也有年轻不靠谱的时候。于是,第27师一头便撞上了红一方面军主力。

在21日午后,红一方面军的前锋刚刚抵达中村附近,迎面便遭遇了第27师81旅先头的一个营。估计红军也愣了,国军都这么勇了吗?都找上门来打了?再一侦查,对面就一个旅,加上南团的部队,一个整师。那就打吧。于是:

红3军团为左翼,攻击中村北侧;红4军为右翼,攻击中村南端;红3军和红12军为总预备队,策应红4军作战,并随时准备攻击南团。

中村战斗

22日上午,总攻开始。结果毫无悬念,在优势兵力夹击之下,81旅基本被全歼,13时红军占领中村。随后,红军又乘胜向南团追击,27师这时也醒过神儿来了,根本不照面,连夜就由南团逃回了乐安。当晚,红军顺利占领南团。随着27师北撤,25师也没多留,向北撤回宜黄。

中村之战,红军3:0。此一战,红一方面军又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俘敌2300余人,缴获长短枪支3000余支,机枪10余挺;红军官兵伤亡700余人。

红军进到南团后,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先是苏区中央局与方面军总部分开,中央局留在龙冈。另外成立以教员大大为书记的中共第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全权负责红军的作战指挥并领导战区地方工作。总前委成员基本都是军事干部,指挥起作战来那更是如臂使指。此时在红一方面军东进的路上,只剩朱绍良第6路军了。

第六路军回防广昌

自4月1日,“围剿”总攻发动以来,第6路军已经攻占了广昌。并以24师坐镇广昌,第5师、第8师分别进驻陂头和白水;第56师主力则经安远向石城方向攻击。到5月20日,由于第5路军败退,第26路军奉命西移补位,朱绍良感觉右翼空虚,随即便收缩兵力:第24师撤回南丰;第8师主力撤到南丰广昌之间,并以一部向东韶警戒;第5师退守广昌。到5月23日,第8师和第24师已经撤到广昌以北,第5师的4个团也已经入驻广昌。

第26路军西移补位,你如果感觉右翼空虚,你也西移补位啊。这样两路大军不还是相互掩护与策应吗?噢,朱绍良也有可能是担心红军长途奔袭到自己东面,然后回头向西攻击自己。好吧,也算他有理。

经侦察与研判,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下达了如下进攻命令:红3军经甘竹向南丰急进,追击第8、第24师,并阻止其回援广昌;红4军和红12军分为左右翼,主攻广昌;红3军团为总预备队,随时待战。

广昌作战计划

27日晨,红一方面军逼近至广昌城下,攻城战瞬间打响。第5师依托广昌城墙和防御工事,抵抗十分顽强。但红军也不是吴下阿蒙了,打第5路军时缴获了4门山炮和20余门迫击炮,打26路军也有少量缴获,红一方面军依靠这些火炮组建了炮兵团。在炮火的掩护下,红军官兵对广昌城发起轮番攻击,至21时左右,红军攻占广昌。第5师师长胡祖玉负伤逃脱,不久后死于南昌。

广昌之战,红军4:0。

5月28日,广昌战斗结束后,总前委命红4军第10师尾随红3军向北追击逃敌,继续扩大战果;另以红4军主力坐镇广昌,休整备战;同时,红3军团和红12军主力继续东进,目标——建宁,并寻机歼灭第56师。

驻建宁的第56师是第6路军左翼,按计划应该经安远向石城方向攻击,主力已经进到了安远以南的中沙。广昌被攻占后,56师奉命快速回防建宁。

5月30日夜,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率红3军团和红12军向建宁城秘密开进。具体部署为:红3军团为攻城主力,红12军为预备队,并负责后方交通和联系。

围攻建宁

31日拂晓,第56师刚刚返回建宁不久,立足未稳之时,红3军团也开到了建宁城郊。紧接着红3军团从建宁城西和城北发起了攻击,迅速占领了城外高地,并向城内突击。红12军主力也由城南穿插至城东,就此完成了对建宁的合围。战斗打了一个白天,到晚18时左右,战斗停息。红军占领建宁,歼敌3个多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500余支,冲锋枪11支,机枪12挺,迫击炮1门,山炮1门,电台2部以及大批药品和军用物资。建宁之战,红军5:0。

第6路军北撤后,校长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宣告失败。自5月15日起,红一方面军历时15天,行程700里,连续五场战斗,击败三路大军,歼敌3万余人,俘敌11000余,缴获各式武器2万余件,堪称酣畅淋漓。教员大大心怀大慰,填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国民党军方面,除第19路军并没有实质性参加战斗外,其他参战的3路大军纷纷后撤,在赣州、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和南丰一线转入防御。战线恢复到“围剿”开始前的状态。

6月2日,红一方面军趁势再次反起大反攻。在向北压迫国民党军防线并监视敌军之外,将主要精力放到向东和向南发展上。到7月初,红一方面军在东面攻占了黎川、泰宁、将乐、归化、宁化、清流和长汀等县城,并控制了周边广大地区;向南则在兴国、宁都、石城、瑞金、雩都、会昌等地扩大了影响力,并建立了地方武装。为第三次反“围剿”开辟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0 阅读:2
沙盘小卒啊

沙盘小卒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