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雁门关那个视频的时候呢,我们提到过一个“九塞”的概念。这个九塞呢,最早出自《吕氏春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天下九塞
据《尚书正义·秦誓》:“筑城守道谓之塞”。很显然,所谓塞,本身就拥有着极强烈的军事色彩。那么九塞呢也就是指天下九处著名的军事要塞。好嘞,我们从地图上找一下这九处要塞都在什么地方。
大汾塞
大汾,春秋时属晋,是晋国的边防要塞,位置已经不可考证。不过我们可以大体推测一下,首先根据其名字推测应该在汾河流域;另外依照“险阻为塞”的逻辑,我们便可大体推断大汾塞的位置应该在霍州和介休之间的汾水段。这里有后世大名鼎鼎的冷泉关。
冥阨,又叫渑厄,属楚,大约在今天河南信阳的平靖关一带;
方城 、冥阨、荆阮塞
荆阮,属楚国,关于荆阮塞,史料匮乏,说法不一,我们采用荆阮在湖北荆山的说法。
方城,楚国要塞。在今天河南方城一带。不过呢方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关城,而是一个以山势丘陵为依托所修建的长城体系。
殽,即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
井陉,即太行八陉之井陉。至于井陉塞的具体位置一般认为今天井陉县北的平原地带。在这里还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战役,那就是韩信的“背水一战”;
句注塞,在今天雁门关西。
令疵塞
令疵,即令支塞,属燕国,在今天辽宁省迁安县一带,其东南不远便是后世的卢龙塞,西北则是喜峰口。
居庸塞,在燕国上谷郡,即今天居庸关,位于今天北京昌平西北,在太行八陉之军都陉中段位置。
战国是古代中国大规模修建关城要塞的开始
战国是古代中国大规模修建关城要塞的开始。除九塞之外,还有很多知名的关塞。比如,在秦国大本营——关中,东南有武关、西南有大散关,西北还有萧关;赵国北有无极之门,西有高阙塞,西南有挺关;魏国西有蒲津关;韩国有成皋塞;齐国西有博关、南有阳关;楚有江关。
那么,这里就有疑问了,《吕氏春秋》为什么要单单列出这九处要塞呢?其标准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到《吕氏春秋》成书时,这九处要塞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吕氏春秋》成书在公元前240年前后。此时的战国局势已经很明朗,秦国攻占了六国大片领土,处于即将发动统一战争的前夕。
那么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看一看,此时的九塞是个什么样子。
函谷关
崤塞也就是函谷关,作为秦国大本营——关中的东部门户,其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虽然此时秦国已经攻占了关东的大片土地,但由于新领土经营时日还短,并且缺少可以利用的地缘障碍,所以秦国的统治并不十分稳固。这样一来,作为后方大本营最重要的防御屏障,函谷关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崤塞入选九塞,实至名归。
大汾塞
大汾塞,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公元前248年-247年,秦将蒙骜两次伐赵,夺取了赵国太原郡。此后,秦赵两国在太原郡进行了反复争夺。所以大汾塞的归属不是很好确定,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至少大汾塞是处于两国边境上的。如果是这样,那大汾塞的归属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塞的属性。大汾塞归秦,那就是边防要塞,同时也是向东、向北攻击赵国的前进基地;属赵,那就是攻灭赵国所必须要克服的障碍。所以,大汾也有实力位居九塞之一。
句注塞和井陉塞
井陉塞和句注塞,春秋时属晋,战国属赵。对于赵国来说,这两个要塞有着类似的意义。由于特殊的地理地缘环境,赵国拥有两大核心地带:一个是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郡,一个是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平原一带。井陉就是沟通这两大核心地带的的通道,使得这两块核心地带可以互为犄角守望互助。由于太原郡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而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邯郸一带又遭受重大损失,这样一来,句注塞北面的北方三郡就显得重要起来。凭空出世的李牧率领着他的北方边军,且是和秦军硬撼了几场,硬生生为赵国延长了十几年的国祚。
而秦国要攻灭赵国,即使是在控制了太原郡的前提下,北上就要面对句注塞,东出就要面对井陉塞。在攻坚手段相对缺乏的古代,说实话由不得老秦人不头疼。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秦国平灭赵国的几次战争,基本都是出井陉为一路,渡漳河为一路,对邯郸进行的两面夹击。所以,句注塞和井陉塞也得以跻身九塞之列。
居庸塞和令疵塞
居庸塞,令疵塞对于燕国的意义类似于句注井陉之于赵国。居庸塞连接着上谷郡和渔阳郡,上谷郡和赵国的北方三郡同属大同盆地;令疵塞则连接着燕国的两大核心区——河北平原的北部和辽河平原。
对于秦国来说,面对这两个要塞那感受又不同于句注和井陉。河北平原本身几乎无险可守,自然可以一鼓而下,但要继续扩大战果,就有点麻烦了。居庸塞和令疵塞都是燕国北方边塞,恰恰处于河北平原北端的东西两侧,无形中就形成了犄角之势。而且其背后都有一个能够敛兵聚谷的盆地或平原地带做支撑。秦军要继续北上,就不得不面对这两个要塞及其背后力量的两面夹击。虽然燕赵两国也发生过多次战争,而且上谷郡也被赵国近乎蚕食殆尽,但面对秦国这个强大的敌人,难免会产生些同仇敌忾。而在现实历史中,这种同仇敌忾也确实发生了。公元前227年,秦国灭燕时,在易水一带遭到了燕赵联军的阻击。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居庸塞和令疵塞能够进入九塞之选,应该是秦人从自己的视角上看到了这两座要塞的重要性。
方城塞,冥阨塞和荆阮塞,最初都是属于楚国。
楚国的境遇
但是呢在《吕氏春秋》成书前后,楚国的境遇那真叫一个凄风苦雨。在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78年,秦国摁着楚国这顿捶呀,陆续夺取了楚国的汉中郡、汉江以北地区、南郡、巫郡、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整个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以及洞庭湖平原地区。楚王一度亡命城阳(即今河南息县西北)。——《战国策楚四·庄辛谓楚襄王》
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楚国失去了西部的全部核心地带,后来被迫迁都至陈地(即今河南淮阳县),在淮河流域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那么方城、冥阨和荆阮如何了呢?方城和荆阮归秦,冥阨属楚。对于楚国来说,好歹还有一个冥阨,勉强能保证二次创业基地短期内不会遭到致命攻击。而在秦国的视角上,局势其实也并没有太乐观。
冥阨没拿下来也就罢了,方城本就是人造的长城,虽然说有部分山地丘陵可以做为依托,但那些山势本就低矮还不连续。而两座军塞外面却是韩魏楚的残余力量。虽说是残余力量,但其反击却异常凌厉。在公元前241年,赵国主持了最后一次合纵伐秦,联军突破了函谷关一直打到咸阳外围。本已残破的五国把垂死挣扎硬生生打出了兔子蹬鹰的气势。因此,对五国可能的反扑秦国丝毫不敢大意。
而方城和冥阨后面的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同时即将发动统一战争的秦国也是四处用兵,也不好在两处要地分别屯驻重兵。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这样一来,荆阮塞的价值便体现出来了。如果在荆阮塞屯兵,北可望以看着南阳盆地,南下可以照顾江汉平原,算是不得已的两全之策。
天下九塞
其实呢,聊到这里,“九塞”为什么是“九塞”,脉络已经比较清晰了。就在秦国一统天下的前夕,这九塞,要么是激烈争夺的前沿,要么是可预见的将会严重阻碍统一进程的障碍。而其他有关隘,则要么已在秦军控制之下,要么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穷边远塞,不会对战局造成很大影响。例外的是齐国在西面的博关和阳关,这两个关城为什么没有入选九塞,只要看一下秦国攻灭齐国的路线就知道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一下。
所以呢,吕不韦和秦国的一众精英知识分子在编写《吕氏春秋》这部书的时候,就已经对统一天下有了明确的共识,并且对统一的大概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而这些,都在《吕氏春秋》这部书里面若隐若现的表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