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能在楚汉相争中最终胜出?
按照刘邦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他刘邦能聚人,能把张良、萧何、韩信这些高端人才聚在自己的身边,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有了这许多高端人才的帮衬,刘邦才非常幸运地在楚汉相争中胜出。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是谋略、治国、军事三方面杰出人才的代表,三人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杰出人才,尤其在谋略方面,有一人虽未得到刘邦的提名,但其胸怀、能力都比张良高那么一点点,这个未获得刘邦提名的人叫陈平,后来成为刘邦之子刘恒最为倚重的丞相。
首先,在胸怀和志向上,陈平就比张良高。
张良的出身极好,父亲、和祖父二人加起来一共辅佐过五个韩王,所谓“五世相韩”,正因为这个缘故,韩国被秦国灭掉之后,张良才矢志为韩国复仇。
起初是像燕太子丹那样找刺客击杀秦王,击杀秦王失败之后,张良就隐居了起来,继续寻找机会。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张良纠集了百十人的队伍,打算投靠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时遇到了刘邦,便成了刘邦的谋臣。
成刘邦谋臣之后,张良两度离开刘邦,离开的原因都是要拥立公子成为韩王或辅佐韩王成,直到项羽杀死韩王成,张良才最终回到刘邦身边,借助刘邦的力量跟项羽对着干,为韩王成复仇。
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之后,张良便以身体抱恙为由逐渐淡出汉的权力中心,搞起修身养性那一套,不到刘邦主动拜访,张良就不为刘邦出谋划策。
张良的人生轨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因为张良的志向只在为韩复仇,秦始皇灭了韩国,张良就要行刺秦始皇;项羽杀了张良拥立的韩王成,张良就要搞死项羽。至于帮刘邦取天下,那是为韩复仇后的副产品。
而陈平呢?陈平的志向是什么呢?
司马迁说得很清楚,陈平的志向是为天下宰,让百姓过上公平公正的日子,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不过,陈平志向远大但实现路径却是艰辛。陈平家境不好,需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方能走到“为天下宰”的巅峰。
最初,陈平忍受着别人的冷眼,勤奋读书,不视家生产。陈平长到娶妻的年纪,陈平使了一个计策,娶到了本乡富人张负的孙女,婚后,张负资助陈平游学。
魏王咎起于魏地,陈平辞别家人,去辅佐魏王咎,但魏王咎不重视陈平,不听陈平的计策,陈平只好离开,直到项羽略地到至河上,陈平又去辅佐项羽。在项羽那里,陈平立了很大功劳,但却只得到很小的封赏,最后差点被项羽诛杀,只好再次离开。
陈平离开项羽,经过魏无知的推荐,到了刘邦帐下效力。刘邦重用了陈平,陈平也屡献奇计,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曲逆侯,食五千户后又被刘邦加封了六次。
至此,陈平已经距离“为天下宰”的志向越来越近。刘邦崩,吕后当政,相国萧何、相国曹参相继离世,陈平以其杰出的才能,终于成为大汉的丞相,直到陈平病逝于汉文帝二年,陈平前后共做了十一年的丞相,为天下臣民带来了一个安定的天平盛世。
谋略方面,陈平也强过张良。
陈平谋略水平强过张良,早在二人都是年轻人时就已见了分晓。
张良年轻时,遇改变张良人生轨迹的黄石老人,是被黄石老人牵着鼻子走的,而陈平年轻时,遇到改变陈平人生轨迹的张负,陈平是牵着张负鼻子走的。
二人谋略水平,早在二人年轻时候就已分出了上下,其后,虽张良学了黄石老人授予的太公兵法,仍旧不如陈平。
为什么我会说张良学业有成后仍旧不如陈平呢?因为张良想得到的,陈平也同时想到了,张良想不到的,陈平仍旧能想到。
韩信自请齐假王的时候,陈平和张良同时踩了刘邦的脚;楚汉签订和平条约的时候,陈平和张良同时建议刘邦撕毁合约,追击项羽。
这两件事足以证明,张良想到的,陈平仍旧想得到。
刘邦被困荥阳,包括张良在内的所有谋臣都无计可施时,只有陈平能帮刘邦脱险。单这一件事足以证明,张良没办法的时候,陈平仍旧有办法。
所以说,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学业有成时,陈平的谋略水平都比张良高。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