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为啥扶苏很难避免死亡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一种充满想象的假定:要是某位关键人物没有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那历史的车轮会不会走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轨道呢?像大家都知道的庞统、柴荣、赵匡胤、岳飞、朱标、朱雄英、魏忠贤等,这些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常常被人们列入“假设不死”的情况当中。不过在这众多的假设情况里,要想让扶苏不死,那困难程度,可以说是最难的。
简单的不死设想对比以及复杂的扶苏不死设想条件
要是柴荣、朱标这些人不死,那假设的条件还算比较简单,他们大多只要不生病,把寿命延长些就行。就好比魏忠贤不死的话,前提也就是让天启皇帝能多活些年头;岳飞不死的话,只要高宗能更有自己的想法、更强硬一点就行。这些情况需要变动的条件比较单一,要实现不死的这种假设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然而,扶苏不死的前提条件要繁杂得多:其一,秦始皇不能把扶苏遣到边疆;其二,嬴政不能在外出巡视时骤然离世,得正常死亡,并且能顺利地把皇位传给扶苏。要达成这些,需要变动的历史事件太多了,差不多就等于要将那段历史彻底地虚构和重新构建。
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满心的无奈。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那诏书就像是一道无情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他,让他无法挣脱。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不甘,可又能怎样呢?面对这残酷的命运,他感到无比的绝望。
或许有人会讲,扶苏要是不死挺容易的,他收到赐死诏书后别自尽,带着蒙恬和那30万边军杀回咸阳不就得了?然而,这种念头实在太幼稚了。不少人都认为扶苏死得过于匆忙、果断,一点儿反抗的意思都没有,连一句辩解的话都不说,简直就是愚忠愚孝。但这是咱们后人以“上帝视角”来看才有的看法,毕竟咱们清楚当时嬴政已经去世,那诏书是李斯和赵高伪造的。
扶苏对此毫不知情。在他看来,那个只因自己违逆就把他遣往边疆艰苦之地,出巡时只带着弟弟胡亥的父亲,是打算抛弃他了。扶苏向来以仁孝著称,长久处于雄才大略的父亲的威严笼罩之中,连储君的位子都没得到,只是“公子扶苏”,并非“太子扶苏”。这般情形下,他哪敢违背父皇的旨意呢?这就好比朱元璋让朱棣削藩自损,朱棣怎敢有半分迟疑?像《大明风华》里永乐皇帝梦见朱元璋时吓得发抖、说话都乱了的情节,虽是影视作品虚构出来的,可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这种父子间的威严和敬畏。
扶苏和其他那些进行反抗的皇子有所不同
有人又提出疑问了,为啥只说朱家父子的例子,咋不提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呢?这俩可都有过反抗举动,而且汉武帝、李世民跟秦始皇一样,那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们的儿子之所以反抗,那是因为扶苏给他们提供了先例。史书上把刘据谋反的事儿写得很明白,起因就是有大臣讲了句“太子将不念秦,扶苏是也”,刘据就觉得久病的汉武帝可能已经没了,有坏臣子想害他,于是就起兵了。不得不说,就是因为《史记》里有扶苏的事儿,后面的皇子们才清楚诏书不一定是真的。可扶苏作为开头的人,没啥经验能参考,他压根就没想到会有人隐瞒皇帝的死讯、假传皇帝的旨意。所以啊,扶苏很难不丢了性命。
探讨扶苏反抗的不恰当之处
就算咱们硬要这么想,比方说扶苏一下子变聪明了,听了蒙恬的话回咸阳。可咱得明白,李斯和赵高既然能假造一回诏书,难道就不会再假造一次?再假如,扶苏一根筋,觉得自己在梦里得到了现代网友的提醒,晓得李斯、赵高假传诏书,然后跟蒙恬讲:“蒙将军,你带着30万大军跟我杀回咸阳,帮我把皇位夺回来。” 这时候蒙恬估计得把扶苏当疯子看。因为蒙恬又没那种啥都知道的本事,他不知道秦始皇没了,心里只会琢磨:“我是秦朝的将领,你让我领着30万秦军去打你爹?嬴政是不是犯糊涂了?你扶苏就是个监军,任务是监督我,咋现在要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儿呢?” 那最后很有可能就是蒙恬把扶苏捆起来,让他清醒清醒。
咱再假定蒙恬被人托梦或者脑子犯糊涂了,跟着扶苏一块儿造反,往关中打回去,那大秦就能得救吗?错咯,这样一来,大秦垮得更快。要知道,对陈胜、吴广这帮人来讲,秦始皇死了,这可是个超好的机会。现在要是看到扶苏领着30万边军搞起内乱,那简直就跟《西红柿首富》里说的一样:“这不是俩好事一块儿来了吗?”有人觉得,要是扶苏还活着,就不会有陈胜吴广起义了。对于这个说法,我得说,一方面是小瞧了陈胜、吴广这些人的脑子,另一方面是没把准历史时机。
陈胜吴广起义是必然会发生的。在秦朝的严苛统治下,百姓们生活困苦,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陈胜和吴广原本是被征发去戍边的民夫,途中遭遇大雨,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按照秦朝的法律,他们会被处以极刑。在这种绝境下,陈胜吴广意识到,反抗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深知,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早已不满,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怨恨。因此,他们决定发动起义,带领百姓们推翻秦朝的暴政。这场起义的爆发,是秦朝统治下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百姓们为了争取生存权利而进行的一次英勇抗争。
确实,大泽乡起义那会儿,义军的檄文里讲到扶苏,说他被害死了,指责胡亥不是名正言顺的,好像是在替扶苏叫屈。可要是回顾一下历史,像朱元璋北伐打着给元顺帝清除身边奸臣的旗号,满清入关拿给崇祯报仇当借口,就能明白这其实就是个借口。扶苏的冤情,就写在那檄文里;要是扶苏不冤或者没死,他们也会另外找个说法。所以啊,不管扶苏是自己寻了短见还是带兵去反击,秦始皇去世才一年就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都会按时出现。毕竟“天下被秦朝压迫很久了”,这种情况可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在这之后,六国的贵族以及刘邦、项羽这些人,都会依照早就定好的历史路线走到历史舞台上来。就算扶苏先到了咸阳,把胡亥给杀了,夺回了皇位,难道他挥着胳膊大喊“我是扶苏,我当皇帝了,大伙别打了,我能让你们过上好生活”,这些人就会不反抗了吗?那不过是妄想罢了。在这些人眼里,扶苏没有足够的威信能让他们收手。
扶苏要是当上了皇帝,那秦朝内部的矛盾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可就不一样了。在秦朝,扶苏有着仁厚的名声,要是他继位,或许能缓解秦朝百姓的困苦,让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和。然而,秦朝的统治阶层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官员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大局,这使得秦朝的政治腐败不堪。扶苏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然会触动这些人的利益,从而引发内部的激烈矛盾。如果扶苏能够成功解决这些内部矛盾,推行仁政,那么秦朝或许能够走向繁荣,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但如果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秦朝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危机,甚至走向灭亡。总之,扶苏继位后的秦朝,内部矛盾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决定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命运。
最后咱再回到开头设想的那种虚构情况:要是秦始皇没去出巡,扶苏也没去戍边,嬴政正常去世,扶苏顺利登上皇位,那秦朝会变成啥样呢?依据现有的资料,扶苏走的是儒家讲仁德的路子,他母亲是楚国人那一脉的,他继位后,大概率会跟李斯等那帮法家新崛起的势力闹矛盾。这样的争斗会从朝堂外边转到里边,而扶苏以仁德为根本,不能随便杀人,只能靠脑子想办法对付。不过很有可能在一年的时间里,内部的矛盾还没解决呢,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各方力量就会纷纷冒出来,秦朝照样没法躲开灭亡的结局。在我觉得,秦朝到二世就完了好像是个没办法解决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