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登基之后,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到底是怎么想的

妖火历史观 2023-05-14 21:54:49

公元前134年,就在窦太后去世不到一年,汉武帝刚刚亲政后不久。一代大儒董仲舒,便正式向汉武帝上书,请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武帝看过董仲舒的上书之后,最终决定,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正式把儒学,作为汉朝的治国思想。而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则是开始被逐渐摒弃,成了思想界的‘非主流’。

汉武帝‘罢黜百家’这件事,不光在西汉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算拿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这也是能够排进前十的大事件。因为自此之后,儒家学问就成了标准答案。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在照抄这个答案。

但同时,这个选择,也从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后世思想的发展,给后世的思想界,增加了一副巨大的枷锁。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觉得董仲舒才是那个扼杀思想进步的罪魁祸首,应该为后来很多事情负责。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董仲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当时董仲舒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为什么汉武帝最后又采纳了董仲舒的提议呢?

这事,我们还得从中国思想的发展史开始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还在奴隶制社会期间,很多聪明的古人,其实就已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才能让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

简单来说,他们想让更多的人,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基于这个目的,夏商周三代的先贤,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夏朝给出了国家的雏形,商朝给出了鬼神崇拜的答案,周朝则是给出了系统的分封制。

第一个真正把奴隶制时代的规则,彻底搞明白的人,其实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周公在前人的基础上,思考奴隶制社会环境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最合理。最后,周公给出的答案,就是周礼,以及周朝的分封制。

客观来说,在奴隶制社会,周公给出的这个答案,其实已经是最合理的答案了。哪怕拿到今天,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也是当时那种生产力条件下,最合理的答案。周公的答案,可以确保天下长期稳定,大部分地区和百姓免于战争,遇到外敌也有能力抵抗和反击。

所以,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奴隶制社会,逐渐发展到了顶点。

但是接下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之后,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开始逐渐进入了封建制社会阶段。周公给出的这个标准答案,开始逐渐不适用了。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新的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地方诸侯征战不休,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接下来,又有一大批聪明人,开始思考新的标准答案。

就这样,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结束,诸子百家开始纷纷出现,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道家给出的答案,是无为而治;儒家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墨家给出的答案,是兼爱非攻;法家给出的答案,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比较极端的思想家。比如说杨朱主张‘贵己’,做事不拔一毛,不取一毫。再比如邹子提出阴阳五行的概念,主张所有人都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别跟老天爷拧着来。

这些思想,对于后世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而在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的国君,也觉得这些思想很有价值,开始纷纷采纳这些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

但是后来,大家逐渐发现,诸子百家当中的绝大多数思想,其实都有很大的缺陷。包括儒道墨法这四大显学,同样也有各自的弊端。

这些哲学思想,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同时,这些思想,都无法成为那个新的标准答案。就比如说杨朱的贵己思想,人人不拔一毛,这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想要让大家都不取一毫,这就很难了。

再比如说阴阳家的五行学说,顺应天时,这当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到底该怎么顺应天时,如果有人不顺应天时怎么办?这事就不好说了。

所以,到了战国后期,儒道墨法四大显学,逐渐进入了决赛圈。这四种思想体系,虽然也有各自的弊端,但至少这几种思想体系,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然后接下来,历史就开始不断试错了。

最先出局的,其实是儒家和墨家。在战国初期的时候,也曾经有很多诸侯国国君,采纳了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作为治国根本。但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两种思想,都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儒家的规矩礼仪,不符合诸侯国争霸的需求。而墨家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样也不适合诸侯国进行争霸吞并。

所以后来,很多国家纷纷采取了法家思想,并且进行变法改革。

最后,推行法家思想最成功的秦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并且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

然而秦朝开国之后,法家依然没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为秦朝开国之后,大家很快发现,法家的思想,虽然可以帮秦国统一天下,但是却无法完美统治国家,国家内部依然会有很多问题。

所以最后,没能及时调整治国理念的秦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十多年而已。

而秦朝灭亡之后,接下来汉朝开国。因为之前的几个思想,都已经被确定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汉朝开国之后,汉朝高层选择了黄老思想,选择了无为而治。

再之后,从汉朝开国,一直到文景之治,汉朝花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是最完美的。

简单来说,在推行黄老思想的状态下,政府长期无为而治。初期的时候,因为政府管理比较少,经济会飞速发展,老百姓也生活的比较自由。

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大家逐渐发现:当政府长期不作为的时候,个体间的自由,也会相互妨碍。而这种情况出现后,高层权贵的自由,往往就会比普通百姓的自由更大,而且会妨碍到底层百姓的自由。

在这种状态下,地方豪强迅速崛起,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开始逐渐变弱。同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开始逐渐崩塌。因为只要政府做的事情比较少,只要不违法,政府基本上不会管你。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在法律边缘不断试探,做出很多奇葩的事情。

所以到了文景之治后期,大家逐渐意识到:原来黄老思想,也是有问题的。大范围推崇无为而治,或许也不可取。

但这样一来,大家就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事情:似乎所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都无法成为那个标准答案。那么接下来,国家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思想,来治理国家呢?

那个封建社会体制下的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既然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弊端。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融合百家之所长,把诸子百家的长处,都给融合起来。然后把这其中不利于治国的思想,彻底摒弃掉。

如此一来,这种被融合的思想,不就是最后的标准答案了吗?

就这样,很多有识之士,开始逐渐思考,如何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大家开始思考,到底哪些思想应该被摒弃,哪些应该被继承。

最先开始搞这个工作的,其实是战国时期的那座稷下学宫。准确来说,其实就是荀子管事期间的稷下学宫。

荀子作为一代大儒,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担任了几十年的校长。而荀子管事期间,稷下学宫对各种思想,都不抵触,而且鼓励大家进行讨论和实践。

就是在这座稷下学宫当中,诸子百家的思想者,开始进行各种论战。在论证期间,大家的思想开始逐渐融合,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而接下来,荀子有一大堆学生,这些学生,后来也继承了荀子的治学特点,开始不再抵触其他学派的思想。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三个比较关键。一个叫韩非,一个叫李斯,还有一个叫张苍。

后来,韩非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则是进一步成了秦朝的丞相。至于张苍,则是自西汉初期,担任了十多年的国家财政部长,然后又在汉文帝时期,干了十四年的丞相。

正是因为荀子的这些弟子,长期掌握权力,有机会去在实际环境下,检验各种讨论的结果。大家逐渐通过实践,发现哪些思想不利于长期稳定,哪些思想应该继承。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融合之后,到了汉文帝在位后期,少部分社会精英,终于达成了共识。大家发现:最好的标准答案,其实就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法家思想作为根本,融合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

第一个把这事说出来的人,就是张苍的学生,荀子的徒孙,汉朝的著名策论家,贾谊。

作为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贾谊不但意识到当时汉朝面对的三大难题,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对社会思想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贾谊提出这种方案之后,很多学者开始迅速意识到,贾谊应该是对的!

所以接下来,大家开始在贾谊提出的方案之上,进行各种细化。

这就为接下来汉武帝‘罢黜百家’,奠定了基础。

当然,贾谊只是开了个头,然后就英年早逝了。接下来,又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很多儒家学者,开始积极进行讨论。就这样,到了文景之治后期,尤其是到了汉景帝临终之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进行思想改革。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董仲舒出场了。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出生于今天的河北衡水地区。董仲舒出生的时候,汉文帝才刚刚登基一年,正是文景之治刚开始的时候。

所以,董仲舒没有经历过秦末汉初的那些战争,从他有记忆开始,国家就是推行黄老思想。而在董仲舒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董仲舒也见识到了很多推行黄老思想的弊端。

因为董仲舒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家里藏书比较多。所以董仲舒长大之后,董仲舒就得以博览群书,接触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所以严格来说,董仲舒虽然是一个儒家学者,但却同时掌握了很多其他学派的思想。

除此之外,据野史传闻,董仲舒早年曾经短暂求学于贾谊,算是贾谊的半个学生。这事在正史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后来董仲舒主张的思想来看,确实和贾谊高度相似。

所以,董仲舒有可能不是贾谊的学生,但他却肯定深受贾谊的影响。

就这样,到了董仲舒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非常有名的学者。此时已经是文景之治的下半场,七国之乱都已经被平定好几年了,天下太平。所以后来,董仲舒就开始在家里开办学堂,公开招收学生,讲授学问。

这事其实挺重要的。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董仲舒做老师的这些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后来也都进入了汉朝高层做官,有些甚至成了诸侯国的丞相。而这些学生,因为受教于董仲舒,自然也就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

这就为后来汉朝大规模推行‘罢黜百家’,埋下了一个伏笔。

而接下来,因为董仲舒越来越有名,所以后来,董仲舒就被汉朝中央征召,前往京城担任博士。担任博士之后,董仲舒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名气也越来越大。所以渐渐地,以董仲舒为首的这个学派,就开始逐渐壮大。

而这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融合百家所长,推行一种更适合治国的思想体系。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之后,汉景帝去世,然后汉武帝登基。

汉武帝登基之后,因为比较年轻,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在这之后,汉武帝第一时间提拔了几位大儒,打算先开始更改治国思想。但是没想到的是,当时汉朝高层,以窦太后为首的一群人,却持坚决反对态度。

在这场斗争当中,没有真正的反派。汉武帝是想解决黄老思想带来的弊端,打算统一国家思想,这样未来才好和匈奴打仗。而窦太后出生于秦末汉初,经历过战争,她就会觉得黄老思想更合适。哪怕存在一些弊端,也是最合适的治国理念。

因为汉武帝比较年轻,而窦太后在朝中权势比较大。所以最后,这场改革只能以失败告终。连带着汉武帝提拔的那些大儒,也都被纷纷株连,甚至死在了监狱里。

这场失败的改革,后世史称建元新政。

在这场改革当中,董仲舒并没有参与。后世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董仲舒的思想,和其他儒家学派的学者,还是有些许不同。董仲舒提倡的儒家思想,是要融合百家学问。而其他很多儒家学者,则是坚持所谓的正统儒家传承,双方存在很大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建元新政期间,董仲舒并没有参与,后来也就得以逃过一劫。

而接下来,又过了六年之后,随着那位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真正开始独掌大权。在这之后,汉武帝就又开始想着改革的事情。

就是在这个时候,董仲舒站了出来,开始向汉武帝上书,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年,董仲舒46岁,汉武帝23岁。

当时汉武帝公开举行了几场策问,很多学派的学者,都参加了这场策问。而在这几场策问当中,汉武帝提出的主要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而对于汉武帝的问题,董仲舒给出的答案,最让汉武帝满意,所以就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

然后,董仲舒就有机会,把自己的一整套思想,都介绍给汉武帝。

请注意,董仲舒的思想,和正统的儒家思想,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准确来说,董仲舒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吸收了其他各个学派的长处,形成了一套最合理的治国思想。

比如说,董仲舒吸收了阴阳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提出了君权天授,解释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再比如,董仲舒也吸收了道家和墨家的一部分思想,同时也主张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礼制。

当然,这套思想的根本,还是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的理论当中,天人感应、大一统,以及三纲五常等思想,或许来自于不同的学派,但是最终,他们都是以儒家思想的形式体现出来。

当汉武帝听完董仲舒的全部思想之后,汉武帝瞬间意识到:这很有可能就是大家一直在追寻的标准答案!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董仲舒的这套思想,其实有点愚昧落后。比如说所谓的君权天授,就是在愚弄百姓。三纲五常,则是给大家增添了一副枷锁。这些东西,在后世的历史上,都曾产生过极大的弊端!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董仲舒的这套方案,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下,已经是最合理的标准答案了。

君权天授,解释了皇帝权力的来源,确保了皇帝地位的合法性。同时,这种思想,还杜绝了以后宗教管理世俗的风险。此后两千多年里,中原地区几乎没出现过教派管理皇帝的情况。

这种做法,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愚昧。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后世的皇帝,说不定就要被某个宗门的掌门管理。至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大家可以看看各种当代的玄幻小说,结果往往就是小说里说的那个样子。

三纲五常,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对人的巨大束缚,约束了人性的发展。但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事其实是对的,因为三纲五常的出现,杜绝了无限制的自由,继续发展。

举个例子,因为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大家推行黄老之道,主张无为而治。很多权贵的所作所为,开始越来越刷新下限。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燕王刘定国。他做的事情,已经不是刷新三观了,而是禽兽不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他到底做了什么。

而三纲五常的出现,则是给这种无限制的自由,添上了一副枷锁。自此之后,大家的伦理道德,有了明确的下限。虽然这确实是一种束缚,但有的时候,束缚也不完全是坏事。

除此之外,董仲舒还论证了大一统的概念。如果说中国第一次地理上的统一,是秦始皇搞定的。那么第一次观念上的统一,其实就是董仲舒和汉武帝搞定的。

自此之后,大家觉得天下应该是统一的。而统一的内部,应该是不打仗的。

因为董仲舒的这套理论,确实可以解决很多汉朝的实际问题。而且,当时汉武帝想要打匈奴,急需统一国内思想。所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建议之后,汉武帝很快就采纳了他的提议,正式把儒学,定为国家治国的学问。至于其他学派,自此之后,就成了思想界的‘非主流’。

当然,我们也必须得承认,董仲舒在思考这套理论的时候,出发角度,是站在统治者那一头的。从董仲舒的角度来看,只有统治稳定,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社会才能尽可能的完美。

但是这样一来,董仲舒的这套理论,难免就会存在很多不利于平民的东西。再加上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强化,最后就成了愚昧百姓的工具。

这个结果,估计董仲舒自己也没想到。而且在董仲舒提出这个思想的时候,最初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让国家更好一些。

不管怎么说,自此之后,董仲舒的这个答案,就成了封建社会的‘标准答案’,后来一直被延续了下来。至于董仲舒本人,在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就被汉武帝派到了自己哥哥刘非身边,担任一个诸侯国的国相。担任国相期间,董仲舒开始检验自己学问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他这套理论确实管用。

后来,汉朝发生了天灾。董仲舒因为上书劝谏,提醒汉武帝不要违背天意,遭到了汉武帝的打压,所以最后也就没当上真正的大官。晚年的董仲舒,要么被汉武帝派去担任诸侯国的丞相,要么就在家里著书立说。

到了董仲舒晚年的时候,随着汉武帝全面‘罢黜百家’,再加上董仲舒的学生,也逐渐身居高位。这个时候的董仲舒,已经成了西汉首屈一指的学者。汉朝每次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汉武帝也会派人去询问董仲舒的意见。

虽然不在庙堂,没有实际权力,但是晚年的董仲舒,却依然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以76岁的高龄,去世于家中,最后得以善终。在他去世的时候,汉武帝已经将匈奴彻底打回了漠北,并且收回了南越国,同时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

这些事情,董仲舒虽然没参与,但却同样得算他一份功劳。如果没有他提出的统一思想,汉武帝想要集结全国的力量,和匈奴进行决战,恐怕也很困难。

至于说后来董仲舒的这套思想体系,成了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这其实和董仲舒真没啥关系。工具无罪,有罪的其实是用工具的人。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董仲舒的这套思想,确实是封建社会体制下的一个标准答案。

除此之外,如果换做其他答案,结果其实未必就会更好。

0 阅读:30

妖火历史观

简介:趣谈五千年中国文化,戏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