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爱农者看闻 2024-02-07 07:25:16

作者:张海鹰 刘彤 姜恒

摘 要:为了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旅游的需求,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对齐齐哈尔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和问题进行调研。构建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模式,同时提出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创建旅居式“理想村”,打造特色乡村文旅产品,开发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立乡村旅游网络平台等促进齐齐哈尔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和文旅融合是我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和新挑战。乡村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乡村旅游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齐齐哈尔作为农业大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齐齐哈尔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一)自然条件优越

齐齐哈尔地处的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有嫩江、诺敏河、乌裕尔河、雅鲁河等170余条江河及湖泡800余个,水利资源丰富。齐齐哈尔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作物生长期是5-9月。优质的黑土、充沛的水资源及适宜的气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被称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

(二)乡村旅游示范区初具规模

2015年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哈拉新村、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雁翔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和万华旅游景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被列入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2019-2020年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查罕诺村、甘南县兴十四村和讷河市索伦村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甘南县兴十四村、讷河市索伦村、昂昂溪区衙门村、梅里斯区哈拉新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富裕县龙腾国温泉度假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乡村文化底蕴丰富

齐齐哈尔蕴藏着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满族、柯尔克孜、达斡尔、鄂温克族等35个民族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富裕县三家子村有330年的建村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保留满语的村落,被中外语言专家誉为“世界满语活化石”,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五家子村的柯尔克孜民族博物馆,尽展了柯尔克孜族人两次东迁的历史印记,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讷河市鄂温克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农业鄂温克区,“瑟宾节”在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的梅里斯哈拉新村,打造的“风情达乡”“绿色达乡”体现了现代化少数民族村落的特色,每年一届的“敖包会”“库木勒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游客的旅游意愿、乡村旅游景点布局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665份,收回有效问卷6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5%。通过调查发现,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文化融合度低

城市游客出于对乡村文化的追寻来到乡村旅游,但是,目前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商业气息。齐齐哈尔大多数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仅能提供餐饮服务的阶段,旅游产品不丰富,游客的文化需求也无法满足。经调查,有44.3%的游客选择乡村旅游是为感受乡土民俗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24.7%游客喜欢观赏乡村的自然风光,20.9%游客为了购买土特产品,仅有10.1%游客想体验农家乐、参与农事劳动。但是在实际乡村旅游中,仅有12.6%游客参加过少数民族节庆活动,18.0%游客购买过乡村土特产品,30.3%游客参与过农事劳动,39.1%的游客体验过农家乐、采摘园等餐饮体验型活动。一些少数民族村推出歌舞表演旅游项目,但在本质上还是属于观光型旅游项目,游客的参与度低,体验性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齐齐哈尔乡村旅游产品在与民族特色文化融合创新方面还不够完善,在具体开发上仍然是观光型旅游产品项目为主,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使得乡村旅游丢弃了“民族特色文化”这一旅游资源的优势[1]。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由于资金投入和长远意识的欠缺,齐齐哈尔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存在着现有公路等级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移动信号较弱;住宿环境差且价格不合理,餐饮卫生条件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专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稀缺,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一些地区多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而忽视质量。如表数据显示,游客对旅游交通、网络使用、住宿环境、餐饮卫生、旅游购物、服务质量等总体评价较低。

游客对齐齐哈尔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评价表

(三)景区有效经营时间短

根据对齐齐哈尔甘南县的兴胜村、兴十四村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农家乐、农业观光、餐饮、民俗体验、民宿、垂钓、采摘,其有效经营时间为3-6个月。问卷分析显示,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时间集中在5-10月之间,有38.2%的游客选择在“五一黄金周”进行乡村旅游,22.9%游客选择十一国庆期间,21.6%游客选择暑假,17.3%游客选择在平日出行。这种季节型的乡村旅游致使游客观光体验的时间非常短暂,出现了乡村旅游的淡旺季。

(四)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足

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及推广是带动乡村旅游、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举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齐齐哈尔乡村旅游信息了解,主要来源于亲友推荐,占35.7%的比重,其次是户外广告宣传占19.7%,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占18.8%,新媒体网络占13%,旅行社推荐占12.8%。传统的旅游推广方式效果欠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进步。齐齐哈尔乡村旅游产品宣传渠道仍缺乏专业性,通过对新媒体中微博、微信和官方网站的运营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存在微博发布数量少、微信公众号推送力度小、旅游官方网站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想

高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统筹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找到乡村文旅融合的正确模式是亟需处理的问题[2]。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及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齐齐哈尔乡村旅游需求的定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在甘南兴十四村、梅里斯哈拉新村等乡村旅游示范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齐齐哈尔要以乡村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前提,以乡村振兴为外驱力,以旅游需求为内驱力,突出乡村的地域性、加大村民的参与度,力求优化齐齐哈尔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图所示):

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图

民俗文化+农业生产:创意园区。“集锦荟萃”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主题,改变以往的采摘式和游览参观式的乡村旅游模式,创建精品文化旅游小镇和精品创意园区。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

地域文化+旅居模式:“理想村”。乡村的建筑、格局、雕刻、田园景象都寄寓着文化意象,沉淀着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体。集生产、消费、休闲、居住为一体的乡村旅居模式,致力于文旅服务体验升级和自主经营升级。当休闲成为常态,乡村旅居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把乡村地域文化和旅居模式融合起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开创“理想村”模式,可以满足旅游转型升级后游客高层次的市场需求。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文创产品。通过赋予乡村旅游产品一些民俗文化或乡土故事,增加其文化厚重感,让旅游产品有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文化价值。

网络平台+旅游市场:景区畅游。利用网络通过图文介绍、视频直播、信息推送等数字化手段,保证景区的信息通畅,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景区服务,提升齐齐哈尔乡村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四、齐齐哈尔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3]。可以利用制作民族工艺品、开展摄影展、参加民俗节庆等活动,增加游客对乡村文化的体验性,使游客将乡土地貌、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多元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利用乡村的节令、山水、村落、民居和民俗等元素,提炼乡村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确定主题,推出乡土研学游、德孝文化传承游、民俗节庆游等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二)创建旅居式“理想村”

齐齐哈尔乡村旅游的游客,1日游的占38.6%,1-2日的占34.3%,2-3日的20%,3日以上的仅占7.1%,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较短。为了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可以利用各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把乡村民居规划成不同主题的精品民宿和特色小镇,创建适宜游客居住的“理想村”。游客可以参加当地的农耕体验活动、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享受民宿、品尝美食,使乡村旅游超越传统农家乐形式,从“乡村观光”转向“乡村生活”,向休闲、度假、旅居复合型转变,满足其多元化旅游需求。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游得开心、吃得放心,还要提升“理想村”的服务水平,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特色乡村文旅产品

特色是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4]。要充分发挥甘南兴十四村、梅里斯哈拉新村和铁锋区查罕诺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榜样作用,辐射带动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了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要发挥各地的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从乡村旅游的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生产、民间乡土工艺、民风民俗、乡村美食发展五个方面,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创建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模式。通过展现乡村文化魅力,使乡村文化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引擎”。

(四)开发冬季冰雪旅游项目

齐齐哈尔地处高纬度地区,降雪期长,雪量多且质地好,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浓厚的冰雪文化底蕴。为了解决乡村旅游季节性困境,建议以民俗文化为依托,发挥冬季体育运动项目优势,规划民族乡冬季民俗旅游观赏体验区。同时还可以打造特色冰雕、雪雕群,建立小型冰场和冰滑梯等游乐设施。也可以开发“冰钓冬捕”主题旅游项目,感受乡村冬日里丰收的喜悦,还可以通过特色的文体表演体验冰雪民俗乐趣。

(五)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是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细节特色,也是“乡土味”的重要展现方式之一。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与乡土特色的结合,对于展现乡村旅游风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齐齐哈尔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包括乡村之间道路、乡村内部道路、服务驿站、景区指引系统等。第二,完善接待服务设施,重点打造民宿餐饮区、农场采摘区和水上垂钓区板块。第三,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建立生态停车场,加强景区车辆接待力,增加公共厕所、垃圾桶的数量,提高环境卫生质量。第四,完善信息服务设施,包括游览标识信息和网络通讯设施。

(六)建立乡村旅游网络平台

网络传播具有多元互动性特征,当前乡村旅游通过网络传播,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5]。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网络宣传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特别是要拓展网络宣传渠道和载体。可以建立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利用专门板块对齐齐哈尔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进行介绍。景区要全年公开开放的接待时间和联系方式,满足游客的查询、保证信息及时更新、旅游服务得到保障。还要建立评价信息管理系统,鼓励游客在游览后将旅游体验展示在平台或软件中,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传播出去。通过“互联网+”推广,促进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环境改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效益。

作者:张海鹰 刘彤 姜恒 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

作者简介:张海鹰(196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地理科学研究。

基金:202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齐哈尔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2020B102);2020年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师地理研学旅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GJZRYB202012)

来源:《商业经济》期刊

0 阅读:2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