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去了那美克星怎么办!?从卡卡罗特侵权孙悟空开始聊起

含含说动漫 2025-02-12 04:40:36

### 哪吒与孙悟空的热度之争:从《七龙珠》卡卡罗特看文化借鉴与侵权边界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IP的影视化改编热潮席卷全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等作品的火爆,不仅让中国观众重燃对经典神话角色的热情,也让国际文化市场看到了东方故事的商业潜力。然而,这种热潮也伴随着争议——尤其是当外国作品中出现与中国经典角色高度相似的元素时,"蹭热度"与"侵权"的讨论便会浮出水面。日本漫画《七龙珠》中的主角"孙悟空"(卡卡罗特),便是典型案例。

真假孙悟空

---

#### (一)《西游记》孙悟空的版权归属困境

孙悟空作为诞生于16世纪明代小说《西游记》的文学角色,其形象早已进入全球公共领域。根据《伯尔尼公约》对作品保护期的规定(作者去世后50年),任何国家或创作者均可自由使用该角色进行再创作。

公约部分内容

这意味着鸟山明在1984年创作《七龙珠》时,法律上完全有权使用"孙悟空"这一名称及基础设定(如猴尾、金箍棒),正如迪士尼改编《花木兰》无需向中国支付版权费。日本法律甚至允许对公共领域角色进行颠覆性改造,例如将唐僧性转成女性的《最游记》也未被追责。

最游记

#### (二)角色独创性认定的核心标准

真正构成侵权的关键在于**独创性元素的挪用**。若某部作品中的角色在形象细节、人物关系、核心设定等方面与现有版权作品存在实质性相似,则可能构成侵权。例如:

- **形象侵权**:若《七龙珠》直接照搬《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红黄配色京剧脸谱造型,可能涉及美术著作权问题。

百度查询孙悟空的结果

- **设定侵权**:若将《哪吒之魔童降世》独有的"魔丸转世""天劫咒"等原创设定移植到其他作品,则构成内容抄袭。

小编网络找的天劫咒符号,如有误请联系。

但《七龙珠》的孙悟空(卡卡罗特)本质上是**解构式创作**:保留名字与部分东方元素,却将角色重塑为外星战斗民族赛亚人,其性格从机智叛逆变为单纯好战,故事主线更是完全脱离取经框架转向科幻格斗。这种程度的改编在法律层面难以被认定为侵权。

---

### 二、文化符号的"软性挪用":蹭热度的灰色地带

#### (一)命名的策略性关联

鸟山明在访谈中承认,最初将主角命名为"孙悟空"确有借势东方文化神秘感的考量。这种命名策略本质是利用受众对经典角色的认知惯性快速建立情感联结——就像《功夫熊猫》用"熊猫+功夫"组合打开市场。数据显示,《七龙珠》早期在日本推广时,宣传语着重强调"现代孙悟空传奇",成功吸引了对《西游记》改编作品感兴趣的核心受众群。

早期的七龙珠人物都是中国服饰

#### (二)视觉元素的符号化嫁接

《七龙珠》对东方元素的运用呈现高度符号化特征:

- **金箍棒**:从镇海神器变为可伸缩的战斗力测量工具甚至变成了梯子,失去原有文化寓意。

- **筋斗云**:从悟空的专属坐骑变为龟仙流的修炼奖励,蜕变为普通道具。

- **龟派气功**:借"龟"象征长寿的东方意象,但招式原理完全西化为能量波设定。

这种**剥离文化语境的功能性挪用**,使得作品既能保有异域风情的神秘吸引力,又避免因过度绑定传统叙事而限制创作自由。从传播效果看,这种策略极其成功:《七龙珠》全球销量超2.6亿册,其孙悟空形象甚至反向输出,导致部分西方观众误认为"Sun Wukong"源自日本文化。

某通讯工具查询孙悟空得到的结果

---

### 三、受众认知的撕裂:文化主权与创作自由的博弈

#### (一)代际认知差异

- **60-80后观众**:更易产生文化被"盗用"的不适感。他们成长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时期,对角色有强烈文化归属意识。当看到日本漫画将齐天大圣改为外星战士,常批评其"扭曲文化本源"。

- **90-00后观众**:作为看着《七龙珠》长大的一代,普遍将两个孙悟空视为平行宇宙的独立角色。B站调查显示,72%的年轻受访者认为"卡卡罗特只是同名角色,不影响我对中国孙悟空的喜爱"。

#### (二)产业发展的矛盾心态

中国文娱行业对这种现象存在双重态度:

- **批判方**:认为《七龙珠》通过淡化文化背景将孙悟空"去中国化",属于新殖民主义式的文化掠夺。如某官媒曾发文指责"日本动漫掏空东方神话的精神内核"。

- **务实方**:承认《七龙珠》客观上推动了孙悟空IP的全球认知度,为后续中国作品的出海铺路。《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宣传时,便强调"这是属于东方的超级英雄,就像日本的孙悟空"。

截稿前哪吒已经83.53亿票房

---

### 四、哪吒IP的当代启示:如何守护与突围

#### (一)法律护城河的局限性

当前中国对传统文化IP的保护主要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其侧重保护的是"传统表现形式"(如皮影戏中的哪吒造型),无法限制现代改编。即便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双丸子头、烟熏妆的颠覆性形象,也只能通过商标与衍生品版权进行商业保护,无法阻止他人创作类似视觉风格的角色。

#### (二)文化解释权的争夺战

真正的护城河在于**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掌握角色阐释的话语权。漫威宇宙的运作模式值得借鉴:通过数十部电影不断强化"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的认知绑定,使后来者即使使用同名角色也难以动摇观众心智。光线彩条屋的"中国神话宇宙"若能持续推出《姜子牙》《杨戬》等作品,同样可以在全球观众心中确立"哪吒=魔童转世的叛逆少年"的现代形象。

#### (三)开放协作的共赢路径

与其纠结于"被蹭热度",不如主动推进跨国合作。Netflix版《美猴王》虽因画风争议遭中国网友吐槽,但其全球发行网络让孙悟空形象触达190个国家。若能建立类似"神话IP共创联盟",明确衍生作品收益分成规则,既保护原创核心,又扩大文化影响力。

### 结语: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文化生命力

《七龙珠》卡卡罗特引发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符号的流动性困境。法律层面的"侵权"容易界定,但文化层面的"蹭热度"却是模糊的灰色地带。对于中国创作者而言,比维权更重要的是:

如何让哪吒、孙悟空等角色持续焕发现代生命力——当每个新世代的孩子都相信"哪吒就是我身边那个打破偏见的酷小孩",

当全球观众提起"Monkey King"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动画而非日本漫画时,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才真正赢得未来。

0 阅读:1
含含说动漫

含含说动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