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这两天网上突然炸了锅,全在说《蛟龙行动》这电影的事儿。本来大家还在讨论春节档哪部片子能爆,结果这电影直接整出个"海外上映就举报"的狠活,简直比电影剧情还刺激!
先给吃瓜群众补补课啊。这片子从开拍就自带话题,导演组天天把"涉密"俩字挂嘴边。为啥?因为拍的是咱们国家核潜艇啊!据说剧本都不敢写成文字,全靠导演跟演员口头唠嗑。尤其是组里那些外国演员,导演防他们跟防贼似的——"兄弟对不住啊,这段剧情我比划比划,具体参数您就别打听了"。知道的以为是拍电影,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搞谍战呢!
结果你猜怎么着?2月10日突然有金主爸爸坐不住了。有个投资方直接在股民互动平台@博纳影业:"咱这《蛟龙行动》到底能不能去海外捞钱啊?" 官方甩了个回复直接把网友笑喷了:"亲,这片子暂时只在大陆上映哈,海外没计划呢~"
其实这事也不能怪投资方急眼。隔壁《哪吒2》在海外狂揽3亿美金,这边《蛟龙行动》国内票房却有点拉胯。我刷了刷猫眼数据,好家伙,上映半个月才破5亿,跟春节档其他大片比起来确实不够看。投资方估计心里直打鼓:国内回本难,要不咱们也出海试试?
没想到网友直接开启暴走模式。评论区最火的梗就是:"要敢在国外上映,分分钟举报走起!" 还有人P了张表情包,把电影海报改成《自首行动》,配文"境外上映等于自曝机密"。最损的是有网友说:"建议海外版直接放120分钟黑屏,配字幕'此处涉密已删除'"。
不过说正经的,这事儿还真得掰扯清楚。当初剧组说涉密,主要怕拍摄期间泄露真家伙。就像剧组道具师说的,他们连潜艇舱门按钮都不敢按真实布局做。真要是有啥核心机密,别说网友举报了,审查部门第一个就得把电影掐了。现在能公开放映,说明该打码的都打码了,该虚化的都虚化了。就像网友神评论:"电影里展示的机密,那能叫机密吗?那叫官方允许展示的机密!"
我倒觉得这事反映出现在观众的两个心态。一方面,大家爱国情怀爆棚,生怕自家好东西被外人惦记。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海外发布会,弹幕全是"这段别给老外看!"。另一方面,也是被某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片子搞怕了。前两年不是有军事题材剧被扒皮,说里面装备细节错得离谱,被军迷追着骂了十八条街么?
要说这片子本身,那可是真不容易。听说为了拍潜艇内部戏,剧组在棚里1:1搭了个潜艇模型,演员进去拍12小时不能上厕所。主演接受采访还说,拍完戏现在看见鱼罐头都条件反射。导演更惨,为了过审改了二十多版剧本,头发都快薅秃了。
现在最尴尬的怕是海外华人影迷。我在推特上看到有人吐槽:"合着我们看个电影还得偷渡回国?" 油管上已经有"蛟龙行动枪版预警"的玩梗视频了,点开发现全是《海底总动员》片段配红色字幕——当然这都是网友整活,但也侧面反映市场需求。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也给行业提了个醒。主旋律电影怎么平衡宣传效果和市场规律?太过强调"特殊性质"会不会反而影响商业表现?就像网友说的:"要是真涉密就别上映,既然上映了就大大方方赚钱。" 现在搞得海外发行束手束脚,国内观众又觉得被"狼来了"套路,属实有点里外不是人。
最后给吃瓜群众划重点:想看片的抓紧国内看,海外朋友暂时只能等网络版。至于举报党们可以歇歇了——人片尾字幕明明白白写着"本片所有军事场景均为艺术创作"呢!要我说啊,咱们不如把精力放在防真间谍上,电影里的"军事机密",恐怕还没军迷论坛扒得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