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都是困住你的牢笼。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几乎99%的人的脸上都有苦恼的痕迹,他们或许是心里装满了委屈,或许是心有不甘,或许是对现实很不满意,总之他们是处于一种非常受限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长期影响就是“压抑、焦虑和气场弱”,相当于生命力受到了抑制,而抑制他们的东西,一方面是环境和经历,一方面是他们的思想和内心。
很多人都有一夜暴富的妄想,这就像小时候我们听过的神话故事一样,本质是白日梦,幻想通过外力来改变现实,达成所愿。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妄想是不可能,一夜暴富实现不了,动力就弱化了,所以社会上有那么多庸碌、浑噩和自欺欺人的人。
真正抚慰人心的是成就:一篇文章说透,如何成为1%以内的佼佼者?
自己修来的福才能拿得住,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道理,说一千道一万,唯有切实的成就才能抚慰人心。
打个比方,比如你曾遭受过身边人的讥讽和冷遇,被亲友伤害过,甚至有过万箭穿心的感受,在你痛苦的时候,你想要逃避,乃至自欺欺人,但当你取得很大成就、与过去的自己及故人拉大差距后,你就突然间释怀了。
无所谓报复,也不用什么歉意,包括“公平、公道”的执念也淡化了,这一切不是因为你品德提升了多少,而是你的实力决定了你的思想认识。
是物质的东西决定了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当你真正成为强者后,对于弱者自然就有一种包容心。韩信当年荣归故里,大度放过了让他遭受胯下之辱的无赖,就是这个道理。
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你就必须成为某个领域1%以内的佼佼者才行。
“自我管理”是知识工作者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能力。
这是彼得·德鲁克的意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交换、交易,并以此实现增值和繁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但要让知识变成生产力,乃至完成从知识到商品、货币的跳跃,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所以自我管理确实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这跟儒家“修身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自我的优化和提升。
要知道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都是能力有限的,因此只能是在某个领域集中发挥优势,这样才是最好的成长策略。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看巴菲特的例子就知道越早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兴趣和热爱所在,就越早取得成就。别人看到数字计算就觉得枯燥,巴菲特却乐此不疲,每天都跳着踢踏舞上班,这也是一种“滚雪球”的复利效应。
想一想,如果你是跟巴菲特这样的人竞争,你怎么能赢?
有自知之明,走自己的路,做正确的事。
我看很多人都是虚荣心旺盛,对谁都不服气,看别人做事成功了,就觉得自己也行,手里拿着锤子看谁都是钉子。这样的人只能得到愤怒和沮丧,无法获得成就。
一定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在自己的短处上,这个社会就是需要你的长板最大化,这样别人的长板才能跟你拼成长桶,合作共赢。
巴菲特不会去做马斯克的工作,马斯克也不会认为天天研究报表有什么价值和趣味,他们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这就是做正确的事。
记住,你唯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你的禀赋上,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弘扬自己的本真,用生命去创造,你才能有成就,人生才有意义。还是要有自己的优先级,做擅长的事会不断获得正反馈,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就叫成长最大化。
不然的话,哪怕你很聪明和很努力,在一个不喜欢、不擅长的领域也最多是达成优秀的程度,无法进入1%以内,成为佼佼者。
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
人活着不是为了弥补劣势的,而是充分发扬自己的优势。可如我们所知,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应该去做什么,所以只能是随波逐流,机会主义。
按照老方的体会,寻找自己的优势需要有个试错的过程,像巴菲特那样在十来岁的时候就觉醒自己方向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现实的反馈来修正自己的。
一般就是在30岁左右吧,有些事没兴趣,有些事做不来,有些路走不通,有些钱赚不到,这样慢慢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人生的战略。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老方说唯有放弃、屏蔽很多东西,停止浪费和错误,把注意力变成激光一样集中到一点,你才能卓越。
还是那句话,心系一处,保持专注,久久为功。
机会、价值观一致和顺势而为。
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就是你的机会,机会比钱重要。比如你喜欢和擅长唱歌,那入行的机会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一时的钱多钱少不过是次要问题。
人生应该聚焦机会,把时间和资源投入能放大优势规模的活动中,这也是德鲁克的建议。
还有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其实不管是找合作伙伴还是交朋友,你都需要注重价值观的一致。 否则不符合你的信念,关系、事情难以持续,也得不到好的结果。所谓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人以丧失原则为“灵活”其实是错了。真正的灵活性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动态调整,以让自己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最怕是长期投入后的结果被证明是虚掷,那就麻烦大了,所以聪明人要懂得果断止损。在错误的人和事上继续投入,这不是坚持而是愚蠢。
还是就是顺势而为,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需求,你的优势和努力可以满足需求才能有价值,你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帮到别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另一方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融入到潮流之中才行(华为、小米、深度求索等公司都证明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