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成不了大事。或者说不适合当一把手。
普通人之所以庸碌,一辈子所得无几,就在于想法、观念随大流。简单说就是弃本逐末,因小失大。
人生太短暂也太珍贵了,因此不能沉湎于鸡毛蒜皮之中。从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物,无不是有是非、轻重和大小之分。
“我啥爱好都没有,我就是聚焦在一个窄窄的面上,(人生)不做点事,不无聊吗?”任正非就是因为有取舍,才出类拔萃的。当然小事不是不重要,但如果你专注于大事,那小事确实是顾不上了。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兼顾。
反过来看,一定要反过来看;反过来想,一定要反过来想。
反者道之动。优秀的人才跟普通人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比如大多数人都知道金子是好的,人心趋利,都想多占便宜不吃亏,而出众的人就认为金子不重要,机会才重要。
人生的成功,80%在机会。任正非认为,这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就是金子,最值钱的是未来和机会。
不一样的价值观,跟一般人截然相反的金钱观,从而有了财散人聚,以及敢于在战略机会点上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想一想,如果把阵地打下来,下面的矿藏都是自己的,相比这些利益,前面的炮火(金钱)消耗又算什么呢?道理简单,但很多人都是受限于人性的狭隘和局限,变得鼠目寸光起来。
可笑的是有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还妄想什么都要,结果是活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
世界上的很多事都如任正非名字里的“正、非”一样是相对的,反过来想,反过来看,可以帮我们克服片面性的阻碍,然后才能有化害为利,化危为机。
其实骂我们最厉害的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任正非的厉害,就在这点!
“拜一切能人为师,不断提升自己,我们不是只想做‘村长’,我们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向一切先进学习。”
这是任正非在上研所听取无线业务汇报时所说,而这也是华为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
从华为公司一开始,任正非就强调开放式学习,从请管理专家讲课到耗费巨资引进西方的管理方法论,这都体现了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好学精神。
“其实骂我们最厉害的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任正非表示,正是因为客户骂得最厉害,所以华为才有这么大的进步,“所有挑毛病的都是在给我们上课,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就会抵制这些建议。”
人性就是喜欢赞美,厌恶、痛恨批评,而任正非则是反过来,在他看来,赞美和夸奖都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而刺耳的批评才是弥足珍贵。这正是任正非厉害的地方。
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流人物的特质。
人恒过,然后能改。谁都会犯错,谁都有想不到的地方,失误是难免的,每个人都会做错事。要紧的是能够允许别人指出错误,提出批评意见。
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就容不下不同意见,更不用说批评了,他们觉得这些都是挑战自己的权威,恨不得让批评者消失,但反过来想一下,“批评”对自己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看官渡之战的故事,袁绍实力强却败了,如果他听取谋士的反对意见,那可能就避免了失败的结果。还有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也是因为犯了类似的错误,但曹操比袁绍强一点的地方在于他知道事后反思,能自我检讨。
任正非在华为公司设立蓝军部门,就是为了从反对面构建战略成功的基础,他深知批评的价值。至于面子、虚荣心之类,他根本不在乎。
所以如果是看到外界有针对性的批评,任正非会很重视,在内部传阅,看问题如何解决。不要背上荣誉的包袱,任正非曾告诉余承东的团队,一定要多听使用者的意见和批评:
你们在看网上文章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跟帖?大家认为这是水军行为,我不认为。我看文章时,就会去读成百上千个跟帖,看别人怎么骂华为的,看完后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曾给心声社区讲,能否设一个平台专门骂华为。你们说很多人是水军在黑我们,关键在于黑到点上没有?我们Marketing要认真去听这些内容,都是免费的。现在我们对消费者真实需求了解还不够,还要坚持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上,从长远战略加深理解,我认为Marketing的工作还很艰难。
实际上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总比表扬的麻药要好,而很多企业都是以批评为恶意,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把批评者当成敌人对待,这就是认识和心胸的差距。
华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
曾有人问任正非,华为在未来新的市场、新的机会如何竞争?任正非表示华为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
首先我认为我们没有竞争对手,我们主要是和大家联合起来服务人类社会,所以我们的伙伴越多是越好的,而不是我们一枝独秀。但不是说我们很谦虚,用自己的死亡变成肥料来肥沃土壤,让别的庄稼长得好一点。所以我们自己要活下来,别人也要活下来,共同为人类信息社会做出合理的贡献。(任正非在蒙特利尔、渥太华、多伦多与员工座谈时所述)
克己复礼,吾日三省吾身,进攻就是朝着自己进攻,华为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如果要明确一下我们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惰怠。”
任正非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向一切先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后我们的对手就是自己。”
这才是大境界。如果是以某个公司为竞争对手,那打败这个公司后会怎么样呢?可能就是自我膨胀,盛极而衰。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很多人做企业的思维方式就是零和博弈,同行是冤家,把竞争对手当敌人对待。
但反过来想,如果是以自己为努力方向,不断克服自己的错误,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公司就会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