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属于少数民族当权,其朝野官员的称谓自然带有少数民族特色。从朝廷到乡村,各种官职称呼林林总总。
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除了少部分称谓得以沿袭外,其余大部分已经被淘汰。
看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时常被一些职场称谓弄得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诸如“分发、行走、同知、给事中、章京”,许多人都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官职,按字面理解是解释不通。
本篇挑选“章京”析释一下,与大家一起分享点小知识。
“章京”一词,是满语janggin的音译,相当于汉语“将军”。有人认为,这是女真人对汉语“将军”之讹读,后又译成满文jiyanggiun。
“章京”最先是清代早期对武官的称呼,后来逐渐不限于仅称武官,对文官也开始使用。如军机处就有军机章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等,都是协助主官处理事务的文职官员。
此外,清朝廷派驻新疆各地的参赞大臣、帮办大臣、办事大臣,下属曾有印房章京;蒙古各旗札萨克下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等。
在满族官员中,“章京”还是对上级自称的称谓。
说了半天,“章京”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说白了,它实际类似于今天文职工作的参谋干事、调研员、秘书、助理等;用于武职则相对高一些。
在东北黑土地没入关之前的后金时期,其武职以额真为名,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规定除固山额真外,皆以“章京”为称。
清代八旗武官不论职位高低,世爵大小有无,凡有职守之官,最初皆称“章京”。
八旗中的“章京”从高到低,有四个最基本的“章京”,依次为:昂邦章京(相当于总兵)、梅勒章京(相当于副将)、甲喇章京(相当于参将)和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官)。
此外还在巴牙喇营设纛章京和甲喇章京,在蒙古八旗设管旗章京、梅林章京、苏木章京、札兰章京。顺治元年(1644年),朝廷又在八旗左右翼,设置了噶布什贤章京。
清朝入关后,开始制定各种“章京”的汉字名称,也赋予这一职位以具体含义。
顺治八年(1651年),定札兰章京汉字称“参领”;顺治十七年定牛录章京汉字称“佐领”,甲喇章京称“参领”,梅勒章京称“副都统”,昂邦章京称“总管”。
此外,还定巴牙喇纛章京汉字称“护军统领”;巴牙喇甲喇章京称“护军参领”;噶布什贤章京汉字称“前锋参领”。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后,出现了在军机处供职的文职章京,即“军机章京”。
当时,军机处不是固定机构,在职的官员多为兼职,后来才有了军机大臣。
朝野上下,对军机大臣称之“大军机”,军机章京,则被俗称为“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
清朝的军机大臣,一般都是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钦点,也有由军机章京提升的。
军机大臣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实际就是入值办事之意。
军机大臣没有定额,雍正帝初设时仅安排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更是没有人数规定。
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垣记略》记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
到了嘉庆初年,皇帝规定军机处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分两组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清末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曾将汉章京额缺增加为二十人。
因为军机处位于朝廷中枢,职责重大。军机章京们担任的多是撰写谕旨,整理政令等工作,亦可奉命单独到各省查办或处理政务,参预军机处承办案件的审理及纂修方略等事宜。因此,当上军机章京,仕途前景十分看好。
军机章京还在科举考试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除了军机处这个部门权重,更因为他们所处理的事务都关系时政。在八股文写作上,经过军机处磨练,也会增加文采,更容易考中。诸如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毕沅、二十六年的榜眼赵翼、探花胡高望,都是军机章京出身。
军机大臣奉命赴外地征战时,往往也会将自己信任而又能干的军机章京带在身边。使之能在前线历练并建立军功,成为日后仕途中的重要资本。
如乾隆朝的军机章京申甫,就被刘统勋、于敏中看重,后来官致广西巡抚。
按清代礼制,只有五品以上文官才可佩戴朝珠。而红帽罩、貂褂是三品以上文官才有的待遇。但七品章京就可以佩戴朝珠、红帽罩,许穿貂褂。
当然,享受到了如此多的优厚政治待遇,付出的也相应更多。军机章京的工作属于京官中最辛苦的差事。他们在正常工作日外,还要轮流值班。军机处白天有十几个章京办公,晚上轮流还须值守。
有统计数字表明,清代由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的有33位。嘉庆朝以前,入值的275个章京中,升为从二品以上的有75位。他们都是由七品、从七品、八品的底层起步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下设四种章京职位:
总办章京:满、汉各二人,掌承发庶务;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掌赞佐总办之职;章京:满、汉各七人;额外章京:满、汉各八人,掌各股之事,并分班轮流值班。
在此前的咸丰十年,咸丰皇帝亲自点任35岁的许庚身担任军机章京。
许庚身尽心尽责,参与策划和制定围剿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计划,还参与编撰由恭亲王领衔的修撰《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许庚身后来升迁频繁,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许庚身在军机处前后干了三十多年,被赞誉为“经国苦心,有识共鉴”。
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为了推动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任命思想激进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在军机处“参预新政事宜”。由此,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被称为“军机四章京”。
尽管这“军机四章京”的结局都不理想,但也曾显赫一时。
被称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的康有为,曾短暂出任过清末总理衙门章京。
史载,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之初,在康有为等人的幕后主持下,光绪帝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此后,康有为迭上奏折,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希望中国有一个不要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宪法。
此期间,他还和梁启超、谭嗣同、杨深秀等人,积极策划推行新政。
但朝廷中新旧斗争异常尖锐。有人弹劾康有为“聚集匪徒,招诱党羽”、“遍结言官,把持国是”。
康有为和御史宋伯鲁、杨深秀等奋起反击。但慈禧太后的党羽掌握着军政实权,而光绪帝则只有起草上谕权。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经由吴淞、香港逃往日本。
在日本,他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宣传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作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逊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辫帅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重新登基,不久即在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