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招“稳就业”,企业必须纳入人才战略的责任担当

小观大科技 2025-04-18 14:37:13

图片:即梦AI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千万,叠加经济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就业市场承压明显。在此背景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如何发挥就业“稳定器”作用、践行社会责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腾讯为例,其宣布未来三年新增2.8万个校招岗位,释放出头部企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但相较于市场化企业,国企在承担就业责任时需兼顾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其责任担当更具战略意义。

从“稳就业”到“育人才”的双重责任

国有企业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力量,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主体。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需将“稳就业”“保民生”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尤其在应届生招聘、社会人才吸纳中发挥引领作用。

2023年,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地方国企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部分能源、基建类国企甚至将校招比例提升至年度招聘计划的60%以上。例如,国家电网连续三年校招人数超1.5万人,重点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助力区域人才均衡发展。

国企在社招中承担着“二次就业”的托底职能。中国建筑、中国中车等企业通过“新型学徒制”,为转岗工人、退役军人提供技能培训,将社招与职业技能认证挂钩,实现就业质量提升。这一模式既服务国家“技能中国”战略,也为社会人才提供上升通道。

图片:即梦AI

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责任生态

企业的责任担当不应局限于岗位数量的扩张,更需构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国企校招需突破“学历门槛”,注重实践能力与岗位适配。例如,中国商飞联合高校开设“大飞机创新班”,通过定向培养、项目制实习提前锁定航空领域专精人才;中国移动则推出“星辰计划”,为校招生提供5G、算力网络等前沿领域的跨部门轮岗机会,缩短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化周期。

国企在社招中更应体现包容性。2023年,中国电信启动“银发人才回流计划”,面向45岁以上技术专家开放通信网络优化岗位;鞍钢集团设立“工匠工作室”,吸纳制造业资深技工参与技术攻关。此类举措既盘活社会人力资源,也传递“能力重于年龄”的用人导向。

民企协同:国企引领下的责任共同体

腾讯等市场化企业的实践表明,责任担当与企业发展可实现共赢。其“三年2.8万校招岗位”计划中,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端岗位占比超40%,不仅缓解就业压力,更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民企的灵活机制与国企的稳定性形成互补:

国家电投与宁德时代联合培养新能源领域人才,国企提供应用场景,民企注入技术创新;

华为“鲲鹏高校人才计划”与多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课程资源向国企定向开放,加速国产化技术落地。

图片:即梦AI

责任担当的深层价值: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底座

企业的校招社招责任,本质是对国家战略的长期投资。据统计,央企研发人员占比已从2018年的28%提升至2023年的35%,青年科技人才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深海探测器等重大项目的生力军。这种“人才—创新—产业”的正向循环,正是责任担当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明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需以更高站位理解人才战略的意义——它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答题”,更是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当国企带头打破招聘壁垒、民企积极开放创新资源,当校招与社招共同织就一张包容性的人才网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底座将更加坚实。

0 阅读:0
小观大科技

小观大科技

关注身边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