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势力崛起:中国制造无需“赏饭”

小观大科技 2025-04-16 11:09:41

图片:即梦AI生成

2019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抛出“给大陆人赏饭吃”的争议言论,试图将富士康的成功归功于自身,却忽视了大陆产业链的核心支撑作用。然而,短短五年后,这场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豪赌,却因印度、越南等地的溃败而彻底崩塌。

战略豪赌惨败:全球化布局沦为“海市蜃楼”

印度工厂的滑铁卢 富士康印度工厂被曝出iPhone 15良品率仅34%,因螺丝松动、屏幕开胶等问题遭欧洲退货,苹果被迫调回中国产机型救场,导致印度工厂产能闲置率超40%。更讽刺的是,印度工厂的操作手册仍为中文版,80%的元器件依赖中国进口,印度经理甚至坦言“看不懂紧急按钮”。越南、东南亚的尝试同样失败,当地基础设施落后、工人效率低下,富士康被迫支付高昂的返工成本和运输费用,最终吞噬了人工成本优势。

美国“第八大奇迹”成烂尾工程 2017年,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宣布投资百亿美元打造“科技园”,承诺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六年后的2023年,该项目仅建成几栋空置厂房,岗位缩水至1300个,最终被微软改造成数据中心。《华尔街日报》嘲讽其为“用28亿美元税收优惠换来的海市蜃楼”。

图片:即梦AI生成

本土势力崛起:中国制造无需“赏饭”

在富士康海外溃败的同时,中国大陆产业链正加速重构。比亚迪、立讯精密、宁德时代等技术派企业崛起,彻底打破富士康的垄断神话。

比亚迪的致命一击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98%的自动化生产线,每90秒完成一块电池封装,其郑州基地投产首月便吸纳5万工人,其中90%来自原富士康员工。更令富士康难堪的是,比亚迪以158亿美元收购捷普集团,直接杀入苹果供应链,而富士康的新能源汽车代工平台MIH全球份额不足0.3%。

苹果的“去富士康化” 苹果CEO库克已启动“去富士康化”计划,将15%的iPhone订单转给立讯精密,后者甚至拿下高端机型iPhone 15 Pro Max的代工资格。华为问界M9的智能座舱产线、宁德时代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500Wh/kg)等创新,更让富士康的“代工模式”显得过时。

傲慢的代价:从“赏饭人”到“求合作”

郭台铭的傲慢不仅体现在战略误判上,更暴露在企业文化与政治站队中。2019年,富士康单方面终止华为170亿元订单以讨好美国,却未料到苹果的釜底抽薪。2023年,税务部门稽查揭露富士康虚假计税、土地违规等问题,2万元象征性罚款被解读为“最后通牒”。

员工与市场的双重反噬 富士康长期被诟病为“血汗工厂”,13连跳事件、尘肺病争议、同工不同薪等丑闻,使其招工难度剧增。相比之下,宁德时代洛阳工厂时薪高出富士康30%,本土企业更以人性化管理赢得工人青睐。

图片:即梦AI生成

时代的抛弃:没有告别,只有碾压

郭台铭曾试图用“摔诺基亚”证明质量,却未看到中国制造已从“拧螺丝”升级为“造心脏”。2024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突破百万辆,华为7纳米芯片量产,供应链国产化率达95%。

富士康的衰落,是全球化产业链重构的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业从“依附”到“主导”的转折。当库克宣布聚焦AI、雷军携小米SU7杀入电动车赛道时,富士康仍困在“组装思维”的定式中。郭台铭或许终于明白:不是中国不“赏饭”,而是富士康已端不稳这碗饭了。

0 阅读:44
小观大科技

小观大科技

关注身边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