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生日与众不同,突显出她的三个特点,薛宝钗和袭人比不了

读书悟道君 2022-05-22 00:41:48

《红楼梦》里直接写到过生日的情景有:贾敬“庆寿辰”,贾政“庆生辰”,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王熙凤“攒金庆寿”,贾宝玉“寿怡红”,贾母过八十大寿举行的“庆典”。可以说,在曹公的笔下,贵族们的生日,场场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通读小说,确实发现作者没有对林黛玉的生日大肆渲染,倒是对薛宝钗的生日进行了刻意的描写。

从创作角度来看,对于林薛二人的描写一直是以对比的形式出现的,但偏偏在生日上没有这么写。说起来,这样的写法的确有些蹊跷,那么作者刻意不对黛玉的生日做描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重意义:

其一,突显林黛玉寄人篱下的人生境遇。林黛玉在小说中是一个悲情人物,她的悲剧性从开篇就已经注定了,可以说,一个“悲”字就是她的人生宿命。

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与贾宝玉一样,都有着双重身份。贾宝玉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是人间富贵女儿乡里的贾府贵公子;而林黛玉是天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又是人间姑苏城里巡盐御史的嫡女。

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林黛玉配贾宝玉那是绰绰有余的,但问题就在于老天不是这么安排的,他们俩之间有缘无份。

作为绛珠草的林黛玉,她来到人间是有使命的,她的使命缘于她的天命。绛珠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得以修成一名女体。她为了报恩而选择了要以还眼泪的方式完成她的心愿,这也是她到了人间动不动就要哭的原因。

林黛玉生来与贾宝玉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联系,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是很近的。

既然社会地位和血缘关系都没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不能结合在一起呢?原因就出在林如海林府的衰败。

林府的衰退是从人口的骤减开始的,先是贾敏的离世,林黛玉有个弟弟也不幸早夭。再就是林如海的几房小妾也没有再生下子女,所有这些都让林如海心如死灰,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并决定不再续娶,而且把唯一的女儿也寄养到了外祖母家。

林黛玉到了贾府寄居之后,没隔多久,林如海也去世了。这样巨大的家庭变故,亲人一个个的离世,这对于林黛玉在心理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再加之她心思细腻而又敏感,以至于她在贾府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悲苦,从而产生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心境。

所以,作者刻意不写她的生日,而是只写了薛宝钗的生日,而且薛的生日还有点特殊,是古代女子比较重要的一个生日--15岁的生日,及笄之年,这是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关键是贾母还出面亲自为宝钗庆祝,搞得阵仗很大。

贾母对宝钗的重视越发让心思敏锐的林黛玉不是滋味,更加感受到了不被重视备受冷落的滋味,更加增强了林黛玉的寄人篱下的孤独心境。

因此,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作者刻意不写林黛玉的生日,反倒是与薛宝钗热闹的过生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又一次完成了薛林二人的对比描写。

其二,符合林黛玉孤僻的性情。在小说中,原文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虽然到了端午节,但每个人各有心思,气氛却格外的冷清。

宝玉因为得罪了宝钗,又跟黛玉闹了别扭,因此三个人都不开心。王夫人因为金钏儿的事儿也不开心。凤姐看到大家伙都不开心,也不敢说笑,于是组织大家坐一坐就散了。

就在大家都不高兴的时候,作者却写到了林黛玉,他说林黛玉的天性喜散不喜聚,如下所述: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因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林黛玉这样的性格特点,在贾府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来,这也展示出她在性格上的独特之处:孤僻。

其实在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贾宝玉被贾政打了之后,薛宝钗是光明正大的走正门进入,而林黛玉则是从后门偷偷的溜进去看宝玉。再比如,她看到花落时,也能联想到自身,还写出了《葬花吟》。

黛玉孤僻的性格特点,突显出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特别与贾宝玉也形成了对比。宝玉是一个喜聚不喜散的人,人越多他越欢乐;而黛玉则正好相反。

因此,作者没有刻意去定林黛玉过生日的场面,也体现出了黛玉孤僻,喜散不喜聚的特别之处。

其三,为了让花神显得与众不同。在小说中第六十二回,贾探春依次说起贾府姐妹们的生日,但独独将黛玉的生日给落下了。依照贾探春的精明才干,她如何能不记得林黛玉的生日呢?很明显存在故意不说的嫌疑。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贾府的人是真把林黛玉当作外人。

但奇怪的是,袭人却记得黛玉的生日,除了因为同一天,恐怕袭人还对黛玉存着另一份心思。袭人把宝玉对黛玉的爱慕之情称之为“丑事”,见不得人的事儿,而且也特别介意宝玉老往黛玉房里跑。

所以,对于黛玉的事情,袭人是格外的上心,当然目的并不单纯,就如同她将晴雯视为眼中钉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为黛玉安排的生日也很有深意,二月十二是百花节,古代民俗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也称”花朝节“,寓意她是百花之神。

这样一来,又与袭人形成了对比,袭人不是姓花吗?此二人当中,谁才是真正的花神?答案当然是一目了然的。

众所周知,曹公书中无闲笔,每一处细节都有着用意。笔者认为,作者通过对黛玉生日的回避,恰好体现出黛玉高贵的形象,她不是一个陷入庸俗与琐碎之中的女性,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有着独立人格的古典少女,从而引发读者对她的更多思考。

0 阅读:6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85

用户11xxx85

2022-05-22 02:46

黛玉,晴雯代表脱俗,所以一个绛珠,一个花神。袭人,宝钗代表世俗,一个普通人,一个也是普通人罢了。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