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刘瑾,他如何成为第二代宦官之王?又为何被处以凌迟?

读书悟道君 2022-05-15 02:40:04

根据明朝的凌迟惯例,该刑法至少应在3000刀以上。1510年,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处“剐刑”三日,也就是凌迟处死,俗称“千刀万剐”。刘瑾被割了3357刀,也有一说是4700刀。第一天割完后,他还喝了两碗粥,第二天在行刑中途死去。

在他行刑时,燕京围观百姓争夺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泄其愤。可见,吃人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迹可寻的,怪不得鲁迅先生会写出《狂人日记》、《药》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

那么,刘瑾究竟犯了什么罪,才会享受到中国古代刑罚中的“超豪华”待遇--凌迟处死呢?

刘瑾上位

朱元璋曾立法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明帝国的宦官专权现象却愈演愈烈,正统王振专权、正德刘瑾专权、天启魏忠贤专权,这些大太监不仅搅乱了朝廷的权力格局,也使得朱元璋的乌托邦走向褪色和混乱。

刘瑾,六岁净身入宫当太监,他本性谈,陕西兴平人,因进宫后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叫刘顺,因此更名为刘瑾,就连他的父亲也改名为刘荣。

刘瑾在景泰年间进宫时,只是乾清宫里一个小厮。明孝宗时期,曾因违反了宫规,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偶像,太监也不例外,刘瑾的偶像就是大太监王振,他有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也像王振一样威风。

人一旦有了梦想,只要你不断寻找机会,就有实现的可能性。刘瑾后来在权宦李广的引荐下,转到了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

正德初年,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太监有八人,分别是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刘瑾、张永、高凤、罗祥和魏彬,人称“八虎”或“八党”。

这八个太监整日与15岁的小皇帝混在一起,成天用鹰犬、歌舞、角觝等玩物引诱小皇帝,由此获得了皇帝的宠信。

朱厚照在“八虎”的“照顾”下,逐渐沦为傀儡皇帝,皇权被置于太监的掌控之下。这一点引起了外廷官员的极度不安与反感。因此,针对遏制宦官势力的声音也不断在明武宗耳边响起。

但明武宗对于这样的谏言根本听不进去,表面接受,暗地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和太监联合起来敛财。

正德元年(1506年)冬,一场文臣与太监之间的生死对决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外廷官员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起来要铲除“八虎”。

在这次事件之前,刘瑾在“八虎”中的排名并不起眼。而在这次事件之后,他的命运由此转折,明帝国也迎来第二个宦官时代。

文臣的带头大哥是户部尚书韩文,他发动五府六部各衙门联名上疏劝谏明武宗。奏疏是由李梦阳起草的,此人是位文学名士,他的奏疏文风犀利,直击要害,以致于让皇帝读得“惊泣不食”。

对于李梦阳这样的“直臣”,一般来说,皇帝是又爱又恨。爱他是因为他的确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恨则是因为他“直”得让皇帝太没面子,有损皇帝的威仪。

明武宗少年登基,哪里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再加上心理承受力差,自己刚登大位就陷入一场权力的纷争,实际是因为感到恐慌才会“惊泣不食”。

皇帝、廷臣、“八虎”,他们三者之间的博弈,谁会是胜者?关键人物当然是皇帝,皇帝这个产物自诞生以来,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权力的三方博弈中,皇帝作为恒量,他会从另两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权力经纪人,至于选择哪一方,就是由上述“通病”决定的,他不会和强势的一方来共享他的权力,所以他只会联合弱势的一方来打压势大的另一方。

明武宗为保全“八虎”,提出将他们安置于南京,这一提议引发了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官员的极力反对。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等到风头一过,刘瑾等人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廷臣的诉求是,要将“八虎”全部处死。

得到消息的“八虎”成员万分惊恐,赶忙商量对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们公推刘瑾为代表,去夺取太监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的位子,以借助皇帝势力与帝国官僚集团分庭抗礼,以此“脱祸固宠”。

面对弹劾,“八虎”不仅没有胆怯,反而激发出了他们的斗志。刘瑾站在全体宦官的利益上,对他的同仁说,只要让我掌权司礼监,我就能摆平那些文官,“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同时,刘瑾还不忘在皇帝面前为自己“拉票”,他跪在皇帝面前说,司礼监王岳勾结阁臣欲制陛下出入,所以先致我辈于死地。

这一招果然厉害,可谓一箭三雕,既打击了司礼监王岳,又打击了阁臣,同时还把他们存在的重要性提了出来。

明武宗果然选择了信任刘瑾,而“八虎”也在皇帝的庇护下,虽受到了些惊吓,但毫发未损。此后,明武宗朱厚照长年居于豹房,开始了他游戏人生的帝王生活。

这起群臣弹劾“八虎”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刘瑾则在这次事件中成最大受益者。他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团营提督;马永成为东厂提督,谷大用为西厂提督,张永等掌管京营军队,宫廷的机要、特务及警卫,在一夜之间,统统落入了“八虎”之手。

于是在一夜之间,明帝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朝臣一心想把“八虎”踢出权力中心,结果却成全了他们,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攫取了帝国的巨大权力,刘瑾更是坐上了宦官的头把交椅,成了帝国的第二代宦官之王。

刘瑾的罪恶

在明武宗的庇护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倒虎”运动以失败收场。内阁大学士刘健等官员见无力挽回败局,于是纷纷提出辞职,以避其锋芒。

正德元看(1506年)十一月,当上司礼监太监的刘瑾也开始实施他的“权力清盘”计划。他将户部尚书韩文、户部郎中陈仁、还有李梦阳等反对派人士全部清理出了中央朝廷。

为了架空皇帝,他对刘瑾使的是“迷龙术”,就是让皇帝沉迷玩乐,无所作为。然后他打着替皇帝分忧的旗号,将批阅奏章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成为皇权的代理人。

他在权力上的肆意妄为,使得京师流传“两皇帝”之说,一为“立皇帝”,一为“坐皇帝”,前者说得就是刘瑾。

那么刘瑾在其位上做了哪些恶行呢?

其一,不择手段的打击政敌。在他专政期间,争议最大的就是“罚米例”。这种制度并非刘瑾独创,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定下了“罚米赎罪条例”。

正德初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为了缓解帝国的财政危机,刘瑾主持了盘查核实全国各地仓储的运动。

从客观上来说,刘瑾通过盘查以达到“使边储充实,国库足用”的目的也是合理的。但从主观上来看,他借助“罚米例”的手段来达到打击朝臣的目的,这就属于滥用制度,因此受到争议。

比如前户部尚书韩文被 罚米千石,输往大同;张缙被罚米五百石,输往宣府。据不完全统计,罚米二百至五百石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人。

其二,设立内行厂。在他当权期间,为了做到一家独大,他还搞了个内行厂,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监视其他太监主管的东厂和西厂,甚至包括锦衣卫。这个内行厂自成系统,侦辑范围广,权势居东西厂之上。

东厂、西厂和大内行厂的头目,基本都是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当时“八虎”中的马永成和谷大用分别掌管着东厂和西厂,随着文官集团的败退,宦官集团内部也因为权力分肥出现了分裂,马永成和谷大用与刘瑾就产生了矛盾。

内行厂的存在,使得明朝的官场更加黑暗,刘瑾利用厂卫制度铲除异己,对官员的残害也更加残酷。

其三,收受巨额贿赂。在《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50个世界级的“千年最富”排行榜上,大太监刘瑾赫然在列,那刘瑾聚集了多少财富呢?

《亚洲华尔街日报》给出的数字是:黄金1205.18万两,白银2.5亿两。这个数字有多庞大的,可以做个横向比较。

在刘瑾生活的年代,明帝国的财政年收入是白银200万两。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刘瑾的财产相当于明帝国的150多年的财政收入。如果按照1两白银约折合人民币400元来算的话,刘瑾的个人资产则高达1200多亿元人民币。

那么刘瑾是如何聚集这些财富的呢?主要来源于“分红”。但凡有京官奉命出差,他都要狠狠敲上一笔竹杠。因为对于那时的京官来说,出公差基本等于获得了一次敛财的机会。所以,刘瑾玩得是权力分肥。

当然也有直接送钱给他谋权的,比如右都御史齐宇,出手就是上万两银子,此后成为刘瑾“阉党”的核心成员,仕途通畅,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第四,为镇守太监扩权。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伪造圣旨,将镇守太监的权力扩大到巡抚、都御史一级,可以干预地方政事。

由此可见,刘瑾集团的存在就是明帝国的一场灾难。那么,他是如何翻车的呢?

刘瑾的覆灭

黑暗与光明,如同白天与黑夜,总是交替出现。尽管明武宗统治下的政坛黑暗,尽管明朝的士大夫们生活在一个最没有尊严的时代,但士大夫的气节一直在线。

在刘瑾操纵政局的五年时间里,尽管打压猛烈,但还是有人对他说“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南京御史蒋钦。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公布所谓的53人“奸党”黑名单,蒋钦为此上疏弹劾刘瑾,说他“悖逆之徒、蠹国之贼。”,蒋钦在奏疏中大担揭露了刘瑾收受贿赂,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刘瑾斗争,最后被杖击致死。

蒋钦之后,没人再敢具名上书,但匿名上书还是有的。正德三年六月,早朝结束后,街上便出现了一份匿名书礼,里面内容全是刘瑾的罪状。

刘瑾为了找出匿名书写者,将三百多名官员收入锦衣卫,导致一些官员因中暑而死。刘瑾的做法令大学士李东阳十分愤怒,他极力劝说刘瑾释放百官,而刘瑾在得知匿名书之人是一太监所投放后,最终释放了百官。

俗话说,危险总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同一阵营。刘瑾行事太过张扬跋扈,终于迎来了对手的报复。这一回,“八虎”之一的张永出手了,他将担任起除掉刘瑾的历史重任。

和刘瑾一样,张永也深受明武宗的信任。他十岁进宫,弘治九年调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说起来,张永也算是老干部了。

但是,尽管张永和刘瑾同属一个阵营,但二人关系却是水火不容,他们敢在皇帝面前明目张胆的干架。为此,皇帝还亲自给他们调停过,但并没有起来实质性的作用。

正德五年(1510年)春,世居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以刘瑾乱政为名,举兵造反。于是朝廷派杨一清前往讨伐,同时又派宦官张永监军。

杨一清因在修筑边墙时被刘瑾以贪污边费的罪名送入大牢,遂与其结仇。但实际上,杨一清并非贪官,后来在李东阳等人的营救下,得以获释,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杨一清在得知张永与刘瑾之间存在矛盾时,他便决定借力打力,可以让张永出手除掉刘瑾。

杨一清建议张永趁进京奏捷的机会,揭露刘瑾的罪恶,力劝皇帝诛杀刘瑾,但张永不敢呀,蒋钦就是前车之鉴。

但最后在杨一清的鼓动下,张永以“献俘”的名义准备行动。就在此时,京城也传来刘瑾要在八月十五起事的消息。于是,张永在八月十一就向皇帝献俘,并呈上写有刘瑾不法十七事的奏疏。

对于刘瑾的不法十七事,明武宗倒没多在意,倒是刘瑾谋反给了他当头一击,听完张永的密奏,他说了句“刘瑾负我”,算是给刘瑾定下了谋反的罪名。

张永既然已奏密疏,他自然是不能等到八月十五的,万一没有发生谋反,他怎么收场呢?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又继续说了不少刘瑾坏话,以及分析了形势的紧迫性。

最后,皇帝终于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下令逮捕刘瑾。

但逮捕刘瑾只是胜利的一小步,只有诛杀了刘瑾,才是张永最后的胜利。于是,张永极力要求皇帝籍没刘瑾的家产。

刘瑾家一被抄,共财物令皇帝震惊,关键他还私藏刀、甲、弓弩,这下刘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不过,明朝并未因刘瑾被诛而变得多么晴朗,刘瑾死后,还有后来人。

0 阅读:39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