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诸葛亮都要让他三分?

读书悟道君 2022-05-13 20:30:52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段张松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的情节,但是易中天老师在他的《品三国》中谈到,这地图极有可能是法正献出的。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三分,刘备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江南四郡和南郡的一半,自任荆州牧。周瑜拿下了江夏郡,曹操虽退回北方,但仍占有南阳郡和以襄阳为中心的南郡的另一半。

曹、刘、孙此时谁也吃不掉谁,于是,他们都把争夺目标指向了益州。而这益州原本是刘璋的地盘,最后为什么到了刘备手里,这其中关键的人物有三个,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张松,另一个就是法正。刘备得了益州之后,三国鼎立之势更近了一步。

东州派与益州派的矛盾

东州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东州士,指的是刘焉、刘璋父子在进入益州时,从南阳、三辅等地带去的亲朋故旧,相对于益州而言,这些跟随刘焉入巴蜀的人,都算是从东面而来的客居人士,因此得名“东州士”。

与此同时,刘焉把从长安和南阳一带入川的流民编为军队,号称“东州兵”,由此形成一个“客籍”的“东州集团”。那么与此对立的当地士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土著”的“益州集团”。

这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断,刘焉、刘璋各镇压过一次内乱。而刘璋接手后,又没什么大作为,因此益州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便萌生了更换主子、迎新主入川主政的想法。

张松和法正就是有此想法的益州之士。张松认为刘璋昏聩无能,一心想为益州找个更好的主子。他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早在赤壁之战前,张松就出使过曹营。但当时曹操新吞荆州,轻待于他,对此张松一直怀恨在心。回来后,在刘璋面前大说曹操坏话,之后刘璋便决定与曹操划清界限。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要征讨张鲁,消息一经传开,盘踞在西北和西南的各路诸侯人人自危。在益州统治了两代的益州牧刘璋,在听说曹操要征张鲁的消息后,立即慌了神,他也担心曹操此举会危及自己的地位。

这时张松跑来和他说,曹公无敌于天下,一旦收了张鲁的军需和军队,再来攻打益州,这谁能顶得住啊?

看着刘璋愁容满面无计可施的样子,张松主动献出一计,那就是邀请刘豫州入蜀,抢先攻下张鲁。他的理由是,刘备和刘璋同为汉室亲族,怎么也是一家子,与曹操又是死对头,且善于用兵,如果请他去攻打张鲁最为可靠。一旦打下张鲁,益州就强大了,就算曹操来了也不在怕的。

益州,包括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等地,是东汉最大的两个州之一,而且沃野千里,堪称天府之国。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要成霸业、兴汉室,益州是必取之地,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早就规划好的事情。

刘璋听了张松的建议之后,便派了法正领兵四千,前去迎接刘备入蜀。此时的张松已经相当于刘备的线人,所以,很明显这是一个馊主意。

请刘备入蜀,犹如“引狼入室”,当然东州集团也不傻,这样的策略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与反对。但刘璋就算糊涂,也不至于不懂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那么为什么刘璋还是采用了张松的建议呢?

因为相比于外敌,刘璋更担心的是内乱。张松就抓住他的这一弱点,对他说,州中诸将,如庞羲、李异这些人,恃功而骄,随时都有通敌叛乱的可能,如果不把刘备请来,一旦“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到那时,麻烦可就大了。

张松的一番说辞正好说到了刘璋的心坎上,刘璋明白,他和父亲建立的益州,本是一个外来政权,一旦内乱,后果不堪设想。

再退一步说,只要刘备拿下张鲁,就让他在汉中呆着,反正汉中被张鲁占着也是占,给刘备也是占,早已不在自己名下。只要刘备呆在汉中,就等于在帮他看着北门,那就不用担心曹操了。

更何况,汉中与蜀郡虽同为一州,但却是各自为政,不存在什么权力之争,一国不容二君的问题,反倒可以相互依靠,对内对外形成威慑力。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最终他却玩火自焚。他没想到刘备不听他的指挥,更没想到,张松和法正背叛了他。

法正家族

张松勾结刘备,因为他痛恨曹操;而法正勾结刘备,则是因为对刘璋不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张松受刘璋派遣去示好曹操,结果不仅碰了钉子,还受到了羞辱,回来之后,张松大讲曹操坏话,并力主联合刘备。

法正与张松是好朋友,两人都认为刘璋成不了气候,关键法正在刘璋手下不得志,而且法正这个人既不受“土著”喜欢,也不受“客籍”爱戴,人缘比较差。

但是法正的家族却是很有地位的,他出身于关中世家大族,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齐襄王田法章。秦吞并天下后,田法章后人不再以田为姓,而是以法为姓。

至汉宣帝年间,法氏家族迁徙到了三辅,世代为二千石的高官。法正的曾祖父法雄,是一位很有谋略的青州刺史,在讨伐海贼时立过大功。其祖父法真,也博学多识,为关西大儒。汉顺帝曾四次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婉拒。

说起来法真,他终身不涉官场,号为玄德先生,似乎冥冥之中为他的孙子法正效力于刘玄德指了路。

建安初年,三辅大饥荒,法正与孟达一起避难蜀中,到了刘璋治下,法正担任了新都令、军议校尉。

尽管张松做到了益州别驾,而法正只是个小官,并且两人各处东州与益州两大派系。但二人一致认为:想要改变他们自己的未来和巴蜀的未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推翻刘璋,为刘备带路。

在这件事情上,张松是主要策划者,法正则是具体的实施者。张松假意劝说刘璋,暗中已将地图都献出去了。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献图的是张松。这个信息源自于裴松之注引的《吴书》,但学术界对此并不认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说张松没有见过刘备,而在其中充当联络员的正是法正,因此法正献图的可能性最大。

帮助刘备平定益州

法正作为刘璋与刘备的联络员,几次往返之后,心中的新主子也倾向于刘备,就这样,张松和法正基本成了刘备的内应。

不过对于这种趁火打劫的事儿,刘备倒几分不愿意干。刘备是这么认为的,他只能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曹操急切,他就得宽和;曹操残暴,他就得仁慈;曹操奸诈,他就得忠厚。也就是说,他不能做类似于曹操干得事儿,只能做相反的事儿,“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如果因小失大,失信于天下,他必不能成攻。实际上上面我们也说,得益州是他和诸葛亮定下的大事,怎么算小故呢?

刘备有顾虑是真,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有虚。这时,庞统就出来劝他了,说“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并弱小,天经地义,对抗曹贼,匡扶汉室,平定天下,这是大义,相较之下,刘璋的恩义,就是小义了。

更何况,人家来邀请我们是去看家护院的,而非要夺人地盘。再说即便夺了他的地盘,也不会要他的命。益州这个地方,刘璋肯定是守不住的,与其等着曹操、孙权来收,不如我们自己占了。

于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守荆州,赵云为后备,自己领着庞统率大军溯流而上,身益州进发。西进之路一路绿灯,“入境如归”,而且刘璋还亲自从成都到涪县迎接,宾主相见,甚是欢乐。不过,很快刘璋就笑不起来了。

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痪货甚盛”。那么得了便宜的刘备,到底有没有去攻打张鲁呢?自然是没有的事儿。

刘备只走到了葭萌便停下来了,早就存心要拿下益州的刘备,好不容易刘璋给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就此放弃呢?

不能,绝对不能。据《三国志》中的《先主传》和《庞统传》记载,张松和庞统都建议(张松的建议是法正传达的),在首次与刘璋在涪先见面时,就要把刘璋干掉。但为什么刘备没有那么做呢?

此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出来了,刘备停留在葭萌自有目的,一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二则是在等待机会,伺机而动。

果然机会还真来了,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十二月,孙权向刘备求救。于是,刘备就给刘璋写了一封信,说他与孙权唇齿相依,关羽在荆州势单力薄,而张鲁作为自守之贼,不足为虑。

刘备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请刘璋再给一万人马和军需物资,让自己回荆州救援。刘璋也不傻,本就对刘备滞留葭萌心存疑虑,这下他又提出要人要物,还说“欲以东行”,这分明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于是,刘璋只肯给兵四千,其余减半。张松听说了之后,坐不住了。他给法正写信说,“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张松没弄明白刘备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冒然出手,结果被自己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给告发了。于是,刘璋就把张松给杀了。

张松的死成就了刘备,给了刘备足够讨伐刘璋的借口。当时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奇袭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巩固荆州;中策则是杀白水关刘璋守将,然后反戈一击,攻克涪县。刘备采用了中策。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从涪县进军成都。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蜀,分兵略地。同年夏,刘备攻克雒城,与诸葛亮、张飞、赵云会师后进围成都,之后马超也前来投奔,此时的刘璋已成瓮中之鳖,最后只好开门投降。

那么法正在其中做了哪些神助攻呢?继张松被杀后,庞统又阵亡,诸葛亮远在巴蜀,法正把握住机会,立即填补了刘备身边谋主的位置。

他承袭了曾祖父的韬略才智,并借助他在蜀地为官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为刘备平定益州竭忠尽智。比如,益州从事郑度曾建议刘璋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烧掉仓禀,加固壁垒,让刘备粮尽退军。

刘备得知此消息后,着实捏了一把汗。法正凭但其对刘璋的了解,他断定刘璋不会采用此法,事实上刘璋也的确没采用此法。

再如围攻雒城时,法正曾写亲笔信给刘璋,让其出城投降,这封信对于刘璋最后的投降也起到了作用。

法正在获得了刘备的信任之后,便大力举荐和提拔刘璋旧部,即 东州人士进入刘备高层,许靖就是由他提拔的。

当时许靖在益州是资历最老、声望最大的名儒。他和弟弟许劭创立了一个评论性的“杂志”叫“月旦评”,每月品评天下人物。汉朝实行过察举制,比较看重候选官员的风评,许氏兄弟创办的“月旦评”就成为当时影响士子跻身官场的风向标。

如果一个士子能得到“月旦评”的赞扬,那身价必是倍增、前途无量的征兆。后来由于战乱,“月旦评”停办,许氏兄弟辗转落脚于益州,在刘璋手下做了蜀郡太守。在刘备攻城时,许靖翻墙出城投降,还被刘璋发现了。

这下名儒的人丢大了,世人唾弃,刘备也瞧不上他。这时,法正出手了,他对刘备说,许靖是益州有名望的士人,如果主公诚恳待他,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去感化益州那些对主公有敌意的人。

更何况天下不知有多少无才德却博得虚名的人,像许靖这样的人才,不必给他实权,只给他个虚位就行了,以此体现刘备的礼贤下士,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不过许靖真没让他们失望。他从左将军长史到太傅,一直做到司徒,一路品评人才,由于他的故旧很多,资历深,名声大,不断提拔后辈,清谈不倦,发挥余热,不仅得到了诸葛亮的敬重,就连曹魏政权中的华歆、王朗也对刘备政权刮目相看。

此后,在刘备集团中,除了北方派、荆州派,益州派也开始在此集团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随着势力的此消彼长,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刘备得益州后,孙权马上感到了大事不妙。除了大骂刘备背信弃义之外,还派人身刘备讨要荆州,可惜为时已晚。

法正力劝刘备娶吴懿之妹

刘备得益州后,同样与刘璋一样,他也属于外来统治者。尽管在进入益州的时候,刘备身边的谋士、武将已然不少,这也成为他日后稳定政局的中坚力量。但刘备的目标是要得益州民心。

因此,刘备为了在益州站稳脚跟,他大胆起用了刘璋旧部,同时为了缓和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当地大族联姻。

为此,法正劝说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刘备此前已丧甘夫人,孙夫人又已还吴,因此再娶也合情合理。

吴氏族人本为陈留人,吴匡曾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与袁绍、曹操等共同诛灭了宦官。吴氏家族与刘焉是旧交,因此在中原战乱之际,吴匡族子吴懿就带领全族人随刘焉入蜀,吴懿之妹还嫁给了刘焉之子刘瑁,这样一联姻,吴氏家族一跃成为东州派中举足轻重的家族。

如果刘备娶了吴懿之妹,很有利于加强与蜀中大族豪强的关系。但是刘备有些顾虑,他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于是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

意思是说,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他曾娶了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晋文公都没有受到礼法的抨击,更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并不是亲戚关系,那就更无碍于礼法了。

此后,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吴夫人嫁给刘备,继而成为吴皇后,其家族也多受益。特别是吴懿,他后来成为诸葛亮的北伐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又继任汉中都督,迁车骑将军。吴匡之子吴班也成为蜀汉名将,参与了夷陵、汉中等战役,做到了骠骑将军。

由此可见,法正的先见之明。

协助刘备取汉中

汉中地区自古就是益州的门户,战略地位显要。刘备平定益州后,汉中的归属就变得十分重要。曹操迫降汉中军阀张鲁,而刘备也在军师法正的建议下出兵汉中,为此,双方展开了一场汉中争夺战。

法正向刘备进谏,他说,曹操虽然吞并了张鲁,平定了汉中,却不趁势谋图巴蜀,却只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这说明什么?说明曹操智略不到,力量不足,必定有内患。而夏侯渊、张郃在谋略上不如我们,此时正是我们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

而一旦得到汉中,上可消灭敌寇,复兴汉室;中可蚕食雍、凉二州,开疆拓土;下可固守要害,做长久计议。

刘备听后,对法正的看法赞叹不已。于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兴全境之兵,进攻汉中。

但是刘备的汉中之战起初非常不顺,刘备派陈式阻绝马鸣阁道,却被徐晃击退。张飞、马超等人也被曹洪击退。而刘备攻打由张郃反守的广石,也是屡攻不下。

双方在汉中对峙了一年之久,法正见形势不利,于是又向刘备献策,让军队出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所营。曹军主帅夏侯渊求胜心切,率军追击至定军山下。

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为十部,趁夜偷袭了张郃,张郃不敌,夏侯渊分兵一半紧急救援。此时,刘备见夏侯渊中计,又派兵火攻曹营,夏侯渊又慌忙救火。法正令黄忠居高临下,从山腰杀出,将夏侯渊打了个措手不及,夏侯渊在混乱中被斩杀,曹军大败。

曹操听说前线大败,汉中被夺,遂决定亲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年,曹操大军兵临汉中,但无奈大势已去,双方在对峙了一个月后,曹军死伤众多,曹操只好悻悻而回,刘备就此占据了关键的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时间声势达到了巅峰。由此,我们也看到,法正在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中,他的谋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正的道德缺陷

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对他可谓宠信备至,但是他在道德上有硬伤。

他掌握了大权之后,公报私仇,对于得罪他的人往往痛下杀手。对于这种情况,也有人告到了诸葛亮那里,希望他能出面让刘备压一下法正的嚣张气焰。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出这个头,他说,刘备当年在荆州时内忧外患,整日担惊受怕,如今依靠法正治理蜀地,而蜀地又被治理得井然有序,法正这么大的功劳,“如何禁止法正不得行其意邪”!

诸葛亮的言论有两层意思:其一,法正功过于罪;其二,即使看不过眼,也只能不啃声,这其中有他的无奈。

但诸葛亮是否真的对此无所作为,也是耐人寻味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北上与曹操争汉中,法正随行为军师。当时的大后方由诸葛亮主管,他主动提拔了益州人杨洪暂代蜀郡太守。

杨洪上任后将各项事务打理得有条不紊,很快便转正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却被转任为益州治中从事,直到刘禅即位后才再度出任蜀郡太守。

杨洪为何干得好好的突然被调离,背后原因极有可能就是,诸葛亮与法正两之间的博弈。诸葛亮很可能早就对法正在蜀郡太守任上的行为不满,于是趁他出征之时,更换了本地人杨洪,以此缓和存在的矛盾。

但以法正的为人,他自然十分对诸葛亮的行为十分愤怒,于是就在刘备面前告状,而刘备又偏袒法正,故杨洪只好另转他职。

从这一细节也可看出,刘备入蜀后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与法正两人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他们两个这间的矛盾放大后,就是荆州派与东州派之间的矛盾。

但是在当时,不论在功劳上还是在刘备面前的话语权,法正都要高过诸葛亮。法正帮助刘备拿下汉中后,刘备大封群臣,法正以首功被擢升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可谓军权政权一把抓。

而奇怪的是,诸葛亮在此次封赏中却不见其名,仍旧为军师,这实际上已显示出诸葛亮已居于法正之下。

如果法正不死,按照这种态度发展,等到刘备称帝,担任丞相的人选极有可能是法正而非诸葛亮。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法正在仕途高歌猛进时,却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突然去世,年仅四十五岁。

法正死后,荆州派与东州派之争,也因此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法正的确谋略过人,在他的协助下,刘备成就了汉中王,历史上形成了三足鼎立。

0 阅读:176

评论列表

零摄氏度的冻结0111

零摄氏度的冻结0111

2022-05-13 21:41

法正比诸葛亮更被刘备信任,但能力比诸葛还是差了一筹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