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乾隆到卢沟桥望月类似童话皇帝的新装他题写四个字倒是真的

南莲看过去 2023-09-01 03:46:04

据史料记载,在老北京极富盛名的“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这其中的一景便是“卢沟晓月”。

金元时期,北京周边自然生态应该很是不错,如黛的西山,山深林密,各条大小河流,河水清澈丰盈。每当夜空晴朗之时,美丽的月亮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由此造就了京西著名的“卢沟晓月”。

而在北京众多的古代石桥中,最有名的当数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了。

这座建造于金代的石桥,气势恢宏,构造精美,尤其石雕技艺,有着超凡脱俗的美。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外西南15公里处的永定河之上,是中国建筑史上一项不可多得的伟大工程。它是古代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无论南来北往,一般都要由此通过。

据说每年四季的农历十五圆月,如果站在卢沟桥上,可以欣赏到天上和桥两侧水中“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

按当时的道路交通水平,人们若是中午从北京城出发,则会在夜幕降临时抵达卢沟桥。站在桥上,便可以赏月看景了。

到了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桥的东侧出现了一座御题石碑。碑由4根蟠龙宝柱合围,上刻“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出自当朝皇帝乾隆御笔。

“卢沟晓月”碑两侧及四边雕刻有二龙戏珠组成的图案,碑首为四柱式的宝盖顶子,雕刻着云、龙、花叶、莲瓣等图案。基台四角立汉白玉龙柱四根,柱上刻盘龙、山石和波涛云气,图案十分精致。

碑身另一面,刻有乾隆帝的七律《卢沟晓月》诗:“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傍岸人行闻犬吠,蹙波风动见鱼惊。车驰马骤长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

除了这块乾隆帝御题石碑外,桥东端还有一块康熙八年(1669)“重修卢沟桥碑”。桥西端则有康熙“察永定河诗碑”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葺卢沟桥记碑”两座。

因为卢沟桥是老北京最重要、最著名的桥,更是这座古都的交通要道。所以,清朝前期在此竖立了四座碑并建了碑亭。而北京的其它古桥则罕见皇帝御制碑及碑亭。

北京卢沟桥的知名度很高。特别是它关联着中国现代史上日寇侵华的重大事件,桥的名字可谓举国皆知。

早前,卢沟桥这一带十分原生态,桑亁河(芦沟)虽然美丽却也在汛期时常泛滥成灾。自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修成了这座石桥,河水才变得驯服了。当地百姓们说,是这桥有灵气,镇住了河妖。

到了清代,卢沟桥更是是被人们传为“神桥”。

传说那里的月亮也比别的地方出来的早。在别的地方,一般只有在每月的初一、初二才能看到一点月牙儿。而在卢沟桥上,连除夕晚上也能看见一弯明月。

传的更神奇的是,说除夕夜的月亮格外皎洁,不仅能照亮桥身,还能让人能把桥上的石狮看得一清二楚。

不过,传说中的这等神奇的场景,并非人人都能得见,只有两种人有这个福气:一是15岁以下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二是“有大命”之人。

本来这是京畿民间的传闻而已,却不料传到了乾隆皇帝耳朵里。

乾隆听闻后,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无疑是“有大命”的人,应该能在除夕夜看见这等奇景,

于是,生性爱游山玩水的乾隆爷,决定亲自去卢沟桥看个究竟。

因为他几次出巡曾从这桥上路过,还没有看见过这种奇特景观。

乾隆十六年除夕将近,乾隆帝认为这是不能错过的到卢沟桥看月亮的时机。

此前一年,乾隆帝的心情大好。他挥兵平定了西藏地方贵族割据势力的武装叛乱,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还奉太后西巡了五台山,视察了永定河堤防工程。

为给皇太后祝寿,他调集天下工匠于京西瓮山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把西湖改名为昆明湖。进入乾隆十六年伊始,又传旨将天坛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

传说,大年三十这天,乾隆帝传口喻要上卢沟桥。

按照皇家老规矩,这天无论是谁也不能离开皇宫的。可是皇帝的话是圣旨,谁也不敢有违,只得照办。

于是,朝中的御前护卫及有关大臣和太监等人,就陪同乾隆帝奔向了卢沟桥。

卢沟桥当时归属于宛平县衙管辖,而此时的宛平县知县也正在忙着过年三十。忽听圣上驾到,不知何事,吓得不敢怠慢,赶紧点了灯笼火把,前往迎候。

在京城内外贺岁的鞭炮声响成一片的夜色里,乾隆皇帝带领的一干人马赶到了卢沟桥。

下了轿,皇帝二话没说,直接大步走上卢沟桥。

站在桥上,乾隆皇帝凝神朝东南方向张望。看了好几气,只见满天繁星闪烁,根本没有半点月亮的影子,卢沟桥左右也是漆黑一片,哪里能看清石狮子?

乾隆帝心有不甘,他想:朕乃一朝之主,就是“大命之人”?为什么看不见月亮?这可能是人们编造的惑众谣言。

他回头疑惑地瞅了瞅宛平知县等人,吓得他们大气都不敢出。

乾隆转念又一想,朕大年除夕驾临这里来看月亮,如果说看不见,传出去岂不被天下耻笑?

想到这里,他沉下脸威严地对随从说:“尔等都退下,待朕来仔细看看。”

随从退下后,乾隆一人站在桥上细看起来。

看着看着,真觉得天空有了一弯明月。他挥手叫随从近前来一起观看。

人们顺着皇帝手指的方向,看得眼睛都花了,也没看见月亮挂在哪里?

这时,有一个头脑机灵的太监跪下对乾隆说:“奴才等人命薄,没有这个眼福。这月亮普天之下,只有皇上一人看得见。”

其他人也立即醒过神来,赶紧附和此言。

乾隆帝听了龙颜大悦,一边点头赞许,一边吩咐道:“准备笔砚,朕要题字。”

随从急忙摆好文房四宝,乾隆帝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了“卢沟晓月”四个大字。

相传,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这四个字,其中竟然有一个错别字。

他一忽疏,把芦沟桥的“芦”字上边的草字头丢了,写成了没有草字头的“卢”。

可这“芦沟晓月”是金代就有的景观,史书上都有记载,写成了错别字如何是好?

但身为皇帝,一般是不能说自己错了的。

怎么办呢?乾隆帝想出个主意。一天,他把编纂史书的官员传来说:“最近朕读史书,发现里面有很多错别字,把你们找过来,就是为了给校对校对。”

底下曾陪皇上赏月的大臣立即明白了:皇上写错字了,得把面子原回来。

于是,一些臣工便把史书中有草字头的“芦沟桥”,全都改成没有草字头的“卢沟桥”了。

乾隆帝在除夕夜赶赴卢沟桥赏月并题字,属于民间传说,正史上未见记载,信不信由你。但“卢沟晓月”四个御笔题字,的确是真真切切的乾隆手笔。

著名的卢沟桥至今已有830年历史。

朝代的更迭及日本侵略者的轰炸等战乱,都未曾摧毁它。

尽管无情岁月斑驳了它美丽的身躯,但凹凸不平的地面,残缺不全的石狮,却又为它平添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沧桑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拨款修整卢沟桥,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古建筑。

据记载:1967年,卢沟桥被增加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5年,北京市政府为了保护古桥,在其旁边建了新桥,让车辆和行人改走新桥,卢沟桥的通行功能从此“荣退”;1986年,北京成立了“卢沟桥文物修复委员会”,同年市政府再对石桥进行了保护性修建,恢复了石桥原貌。1997年,北京市又拨款对因雷击损毁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修缮补救。

修整后的卢沟桥,作为京郊名胜古迹,一直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2008年5月,北京丰台区政府启动永定河蓄水工程,全力恢复晓月湖水面。

这次恢复湖面蓄水,采用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用来冲管道的废弃水,从2008年7月1日开始注入晓月湖中。

二十天后,随着南水北调京石段最后2万方冲管道弃水注入晓月湖,干涸了几十年的晓月湖,终于恢复了水波映月的条件。

2008年中秋佳节期间,“卢沟晓月”奇观得以再现于世。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0

南莲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