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大将黄克诚上将邓华下放当副省长两人在地方表现如何

南莲看过去 2023-09-24 05:26:00

开国大将黄克诚、开国上将邓华,都是在战火硝烟中脱颖而出的军中名将。

建国后,黄克诚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邓华在建国后因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闻名军内外。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他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老总指挥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后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1959年庐山会议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人都离开了军队,降级下放到地方,分别到山西和四川担任副省长。

这两位著名军事将领转行到地方,留下了哪些闪光脚印,工作业绩如何?看看下面的盘点:

黄克诚大将

黄克诚大将虽然直到1977年才回到北京,但实际在山西只工作了一年多时间。

1965年,在经历了六年多的专案审查后,黄克诚的处境终于有了变化。此前的1961年国庆节,他有幸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表达了自己想要继续为党做点工作的想法,得到毛主席首肯。随后,曾被安排到浙江基层考察农场等工作。

1965年9月的一天,黄克诚突然接到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通知他到部里谈话的电话。见面后,安子文高兴地对他说:“黄老有好消息,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让你到山西去任副省长,今天请你来,就是正式通知你。”

黄克诚高兴之余,在心中猜测,这可能是兑现六年前毛主席在八届八中全会上关于给犯错误的同志“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的出路,···必须有温暖,必须有春天”的讲话精神。

安子文客气地说,黄老几十年来,党无论安排什么工作都是不讲价钱,坚决服从的,这次也希望黄老尽快成行。中央决定国庆前必须到任,你可以在太原和山西人民共度国庆节。

几天后,时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代表毛主席看望了即将赴任的黄克诚。

黄克诚下放到山西当副省长,排名第九。虽是降职安排,但对闲赋多年渴望工作的他来说,比什么都高兴。于是,他按规定时间赶赴山西省政府。到职后,被分工管农业。

黄克诚愉快接手了工作,提出要先到基层各县去看看,熟悉一下情况。

他轻车简从,先去晋南,跑了曲沃、临汾、洪桐、安泽、绛县、浮山、翼城、闻喜等11个县考察,了解农业情况和农民生活。

1965年12月中旬,山西省人代会正式补选黄克诚为副省长。

新年伊始,黄克诚第一件事就是到晋东南的高平县下乡蹲点,对农业、水利、畜牧业进行调研指导。

时任高平县畜牧兽医院院长的李玉振,被地委、县委领导圈定为调研畜牧方面的负责人参加调查组,陪同黄克诚蹲点。

黄克诚2月上旬抵达高平,在那里蹲点四个多月时间。

时年山西出现旱灾,黄克诚在当地抗旱工作大面积推开后,又利用两个月空档,对长平古战场进行了考察研究。

黄克诚下乡有三件东西必带,一是地图,二是收音机,三是笔记本。

对于就近能走路去的地方,他绝不用车,每天不辞辛苦,做事小心低调。有时在路上遇上马车、牛车就搭上坐一段,乐此不疲。

他与老农随便拉家常,说说笑笑,不露真容,不说身份,不论高低。他一直不让地委、县委向下面通气、打招呼,坚持自己走在哪就休息在哪里,吃饭按价给农民付钱。

有一次在贾村口,见有人吃黄梨。黄克诚问老农,这种梨用什么方法能存放长久不坏?保持新鲜不变样?说着让随员拿钱买上几个品尝品尝。

老农告诉黄克诚,存贮黄梨方法十分简单,用窑子和大缸作贮存器就行。并说梨不值钱,釜山是大黄梨之乡,没人卖钱,自家人吃就行了。

老农说,你们吃几个黄梨算不了什么,坚决不收钱。黄克诚说不收钱,就不吃了。必须先钱后卖,说好价钱我们再吃。最后,还是花钱买了几个梨,解一时之渴。

考查古战场时,黄克诚对李玉振院长说,我赋闲六年时间,对山西了解的不多。之前哪些领导考察过长平古战场?

李院长想了想回答:1963年10月下旬,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和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考察过。1965年6月下旬,薄一波副总理来晋东南地区也考察过,还有一位副省长考察过。黄克诚点头称许。不几天作诗云:“君来先知早,更有同臣先。朱毛定眼位,刘邓下盘棋。虽闻赵括勇,苦毋粮草轩。战场同期在,长平坑中哀。”

1966年5月上旬,蹲点的黄克诚回顾说,他有生以来,算是四驻高平。

第一次是1937年12月平型关战役之后休整补充,驻城关、店上、邢村、伯方;第二次是1938年5月奉军委命令开辟晋东南革命根据地,进驻城北公家院;第三次是1939年2月再次进驻高平段庄、北庄一带,奉命将115师344旅688团调归129师386旅陈赓指挥;第四次就是这次蹲点高平,意义也十分特别。

黄克诚说,如不是调山西当副省长,我还真没有机会故地重游,重温长平大战,重新审慎八路军开辟晋东南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期间,他还走了新绛、校山、河津、万荣、临琦、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再返回到运城。来回走了一个多月,两趟一共走了21个县。

这时的黄克诚已经年过花甲,因一心急于投入工作,并不感觉疲劳。

在高平县,他组织干部群众一起抗旱打井建水池,抗击历史罕见旱灾,足迹踏遍了23个公社,400多个生产队。他与当地干部群众商讨抗旱对策,勘查水源。有时翻山越岭,汽车不通,就骑毛驴。这期间还去平顺看望了劳动模范李顺达,到河南参观了红旗渠,评价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高平县委记载的数字显示,1966年春季抗旱,全县出动劳力5万人次,打井8000多眼,见水5300多眼,增加水浇地面积2万多亩。相当于建国后16年水浇地总面积的25%。

从抗日战争到本次抗旱救灾,在高平,黄克诚大将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功臣。

刚到高平县蹲点时,黄克诚不由想到1939年,当时彭德怀副总司令从延安到晋东南,他到平顺去接他,正是在高平见的面。那时两人在一起研究部署反国民党顽固派搞的磨擦等事宜。回首往事,黄克诚不胜怅惘,写下《江城子》词一首:

忆彭德怀(调寄江城子)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阵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

太行项,峨嵋冈。

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

且共勉,莫忧伤。

结束高平蹲点,黄克诚后来还到晋西离石、中阳、临县、方山几个县去了解农业工作情况,在离石走访了贺昌烈士的老家。

此后黄克诚回到大原。那时他已移住省府大院宿舍。经常随便出门走走。此刻,大运动山雨欲来,街上已经有大字报上墙了。

(晚年黄克诚大将与夫人)

当时,黄克诚夫人唐棣华从北京来看他,她刚从江西参加“四清””回来,只有几天假期,仅在太原住了三天。夫妻俩感到周围气氛越来越令人不安,对即将展开的大运动也摸不清头脑。

1967年新年刚过。一天早饭后,来自北京几所高校的二十几个红卫兵,冲进黄克诚宿舍揪他,第二天坐火车把他押回北京。

黄克诚到太原工作不过一年多一点,就这样又回来了。当初,他还打算在山西长久住下去呢,不免感慨万千。

此后,黄克诚被关押审查数年。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才复出工作,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底在党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被选举为中纪委常务书记。

黄克诚大将在其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艰辛、屡遭坎坷。但不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在党和军队及地方的高级领导岗位上,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忘初心,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留下一世英名。

邓华上将

庐山会议一年后的1960年,邓华将军从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岗位上被下放至四川省,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

当时,毛主席针对邓华的处理问题表示了保护性意见。离开部队之前,毛主席还派总参谋长罗瑞卿找他谈话,嘱咐他到四川后不要消极退缩,多与群众接触学习, 争取早日改正错误。

邓华激动地向罗瑞卿说:“毛主席还是了解我的。请你帮我转告毛主席,我绝对不会就此消极,一定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

对比起来,邓华将军下放地方要比黄克诚将军早五年,实际在地方工作时间也多于黄克诚。

从1960年到1966年的五年多时间里,邓华跑遍了四川170多个县市,接触了众多农村社队和厂矿干部群众。即使是道旁搭建打造锄头镰刀的简陋烘炉,他都要停下来看一看问一问。甚至连当地县里领导还未曾涉足的边远村寨,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邓华有时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个被下放地方的人,仍然是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

他把身处基层,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当做宗旨。在与众多群众交流中,深深被普通群众身上淳朴又乐观的态度所感染,所感动,所激励。

邓华在战场上率部打大半辈子仗,初任地方政府副省长,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地方管理的经验。

在这段时期,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和省长李大章给予了他许多帮助。李井泉不止一次鼓励邓华一定要振作起来,并说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他,他可以帮忙解决。

为了扎根四川做好工作,邓华索性将全家都搬到成都。为了熟悉农机管理业务,他从书店买了一大摞有关农机方面的书籍学习研究,并与实地调研结合起来,力求在实践中补齐短板。

有些熟悉的同志见他如此认真,直言相劝说:“你不过是个挂名的副省长,可以少管点事,养养身体吧。”

邓华听到这样的话很不高兴。他反驳说:“既然我是共产党的官,吃人民的饭,那我就要为百姓办实事,其他事情不是我所需要考虑的。”

在之后的岁月中,邓华在调研中展开工作,在工作中坚持调研。每次下基层,都沿途调查了解农业、农机具、工业生产、农民生活情况,并及时给省委写出调研报告。

在一次调研中,他发现川东、川西山区由于缺乏电力,粮食加工机械用不上,有的即使用上了,也因价格太贵买不起。便立即就这一情况给省农机研究所写信,要求他们尽快研制出一种“不用电,体轻,价廉、高效”的机具,早日满足山区人民农副产品加工的需要。

四川省农机研究所按照邓华副省长的要求,不到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机具,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好评。

1965年10月底,邓华在重庆参加会议期间,省委主要领导告诉他:“彭德怀同志将来四川工作,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邓华在得知这个消息,很是激动。他内心里对彭德怀元帅保持着美好的回忆。特别难忘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并肩指挥作战的战友情谊。

但在那个岁月,邓华和彭老总都自觉保持了克制,没有会过一次面。

邓华将军在副省长的岗位上保持很高的工作效率。在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他和四川省农业机械战线的干部群众一起,为全省的农业机械建设和小化肥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史料记载:邓华分管四川农机等工作期间,全省一百个小氮肥厂陆续建成投产,满足了当时的农业生产需求,每亩农作物由原来施化肥十来斤增加到八十斤。到1975年,全省又花三年多时间,使柴油机生产能力由年产十多万马力上升到一百万马力。

对于邓华为四川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巴蜀人民对他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1994年3月,四川省委组织部拍摄了一部名为《将军风骨》的电视剧,再现了邓华到四川工作为人民再立新功的故事。

大运动开始之后,邓华的境遇也变得困难起来。1968年10月,他在接受调查期间,突然被告知党中央发来通知,毛主席亲自点名要他前往北京开会。邓华闻此,禁不住泪流满面。

在北京的会议上,毛主席大声问道:“邓华同志来了吗?”

邓华应声站起回答:“来了!”

毛主席微笑着说:“好久不见了!在四川这几年,没有人说你不好,改正错误就好了嘛!”

1977年,67岁的邓华奉命回到了他一生最热爱的人民军队继续工作,出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委员。

离开部队已经十几年了,邓华渴望了解当前的军队情况。洪学智将军前来探望他时,两人谈论的都是打仗的事情,决心抓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但多年积劳成疾,邓华的身体垮了下来。

1979年10月26日,他来到广州疗养,并受邀撰写了一篇纪念海南岛解放三十周年的文章。

1980年春节前后,彭老总夫人浦安修也到来广州,她专程前往看望邓华。当时浦安修正在审阅《彭德怀自述》一书书稿,她特意将其中抗美援朝部分送请邓华将军过目。邓华在阅读后表示赞许无异议。

之后的日子里,邓华尽管身体不好,但依旧十分关注着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情况,并时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党中央参考。

1980年6月底,邓华将军在临终前还惦记着未能完成的手稿《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

(晚年邓华将军与夫人)

他告诉妻子李玉芝,要妥善保存这篇手稿,或许将来有人能够续写出来。他断断续续地说:“将来打仗时我有自己的想法,要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讨论。流血换来的经验是有用处的···”

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

一代将星陨落。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2 阅读:403

南莲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