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抵制圣诞节,却无人抵制生日蜡烛蛋糕,这现象太魔幻了!

行走在川渝 2024-12-28 08:43:03

烛光摇曳,生日歌轻吟,然后,一口气吹灭,这几乎成为我们庆祝生日的标配。我们早已习惯这种温馨的仪式,却鲜少有人会追问:这个“标配”从何而来?翻阅24史,你会发现,古代中国并没有吹蜡烛庆生的传统。

那么,为何在社交媒体上,抵制圣诞节、平安夜等“洋节”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对于同样是西方舶来的生日蛋糕和吹蜡烛,却鲜有人发出质疑?

生日吹蜡烛的习俗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它在改革开放八九十年代的春风里生根发芽。最初以新奇的姿态出现在少数沿海城市,被视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时尚。

随着经济发展,蛋糕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将生日蛋糕和蜡烛包装成浪漫的象征,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成功地将这一习俗植入中国社会。年轻一代欣然接受这种简单而充满仪式感的庆祝方式,并将其推广至更广泛的群体。

就这样,一个地道的西方习俗,在中国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文化渗透,成为了生日庆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矛盾的是,同样是外来文化,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却常常遭受抵制,被认为是文化入侵的象征。

这种抵制却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生日蛋糕和蜡烛的存在,仿佛它们拥有某种特殊的“豁免权”。这种选择性失明,究竟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某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呢?

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其实反映出某些人复杂的文化心态。他们对西方文化既抱有警惕,又难以完全抗拒。他们一方面担心外来文化会侵蚀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乐于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毕竟,生日蛋糕和蜡烛,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社交货币。抵制它们,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还可能被视为“不合群”。

而抵制圣诞节、感恩节等更容易获得舆论支持,因为这些节日往往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容易引发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以一种更加理性、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抵制和排斥之中。这场关于文化选择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

0 阅读:0
行走在川渝

行走在川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