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笑星不拍戏,改行卖火锅,谁来给四川方言剧“加把火”?

行走在川渝 2024-12-23 08:16:52

他们,曾是荧幕上最接地气的“段子手”,用一口熟悉的川普,逗得你捧腹大笑。从《傻儿师长》的经典桥段,到《幸福的耙耳朵》的家长里短,从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到《开心21》的爆笑剧场,巴蜀笑星们用独有的幽默和市井烟火气,点亮了无数四川人的青春记忆。

然而,不知何时起,这些熟悉的身影,却渐渐从荧幕上“失踪”,反倒在一家家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C位出道”。廖健的谭鸭血,林晓东的蓉一锅,闵天浩的牛华麻辣烫……巴蜀笑星们,仿佛组团开启“副业”,集体投身锅碗瓢盆的“战场”。曾经风靡川蜀的方言剧,为何沦落至此?

一、荧幕失色:时代浪潮下的无奈“退场”

时代变迁,如滔滔江水,裹挟着一切向前。新媒体的兴起,让传统电视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绝非四川独有的“难题”。观众的口味变了,他们的视线从电视转向了短视频、网剧等更便捷、更“吸睛”的娱乐方式。曾经风靡一时的《开心21》,也未能幸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时代的眼泪”。

然而,仅仅将锅甩给时代,就足以解释巴蜀方言剧的颓势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在互联网上,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观众们对如今方言剧的失望与吐槽。网友们纷纷表示:“现在的方言剧,除了尬演和低俗段子,还能剩下什么?”“剧情老套,笑点过时,为了搞笑而搞笑,感觉智商都被按在地上摩擦。” 这些评论,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如今方言剧的尴尬处境。

二、火锅店里,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面对荧幕的失色,巴蜀笑星们不得不开始“自救”。而开火锅店,似乎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最优解”。毕竟凭借自己积累的人气,总会有观众和粉丝来捧场的。正如廖健所言,开餐饮店既能“挣钱养家”,又能为表演“积累灵感”。但说白了,这背后更多的还是现实的无奈。

可开火锅店,就真的能让巴蜀笑星们“满血复活”吗?事实证明,跨界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在1996年,李伯清就曾“豪掷千金”在绵阳开了家火锅店,想借着自己的名气大干一场。结果呢?因为经验不足,加上一些“捧场”的朋友吃了不给钱,火锅店很快就关门大吉。

此后,李伯清又在文殊坊开了书院,想打造方言剧的“大本营”,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些前车之鉴,无不说明: “名气”这把双刃剑,并不能保证跨界“稳赢”。

三、文化危机:当“低俗”喧嚣,“真诚”何处寻?

如今的方言剧,虽然在卫视频道不能播出,但地方频道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口味,一些方言剧开始走“歪路”,刻意使用低俗段子,靠“扮丑卖傻”博眼球,失去了原有的幽默和文化内涵。

当“低俗”成为流量密码,当“恶搞”成为吸睛利器,巴蜀方言剧也逐渐失去了它的灵魂。

更令人担忧的是,巴蜀方言剧的人才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年轻人似乎对这门传统艺术缺乏热情。“如果再不重视,巴蜀方言剧真的要‘凉凉’了”,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四、破局之路:重拾初心,给巴蜀文化“加把火”

巴蜀笑星纷纷开店,或许是迫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但也恰恰折射出了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我们不能否认,一些笑星开火锅店是为了“养家糊口”,但也有一些人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和喜欢巴蜀文化。

然而,无论是开火锅店,还是拥抱新媒体,巴蜀笑星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创作出更多有文化内涵、有时代精神的方言剧?如何重拾初心,用好作品“说话”,而非一味追逐流量?

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扶持和培育方言剧,而不是一刀切的限制。因为有些故事,改用普通话完全就失去了味道。只有这样,巴蜀方言剧才能“重燃战火”,迎来它的“第二春”。

0 阅读:1
行走在川渝

行走在川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