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3年入伍,1975年时,我已有两年兵龄的我,在济南军区某野战军某师“独立通信营通信连”任连队给养员
有过类似经历的军旅战友都晓得,“上士”这活儿貌似轻松没啥大的压力。特别是由于业务需要,日常生活中,营房内外可以无需执行严格的请销假制度随意进出,这对于那些身居战斗班里的战友们来说,真的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由于每每周末节假日外出人员有严格数量比例,实在限于排队名额摊不上,而自己又有急需要买的生活用品时,只有求我外出采购时顺便给捎回。
源于此,给养员主要工作除了“赶集上店”四处奔波为保障连队的后勤供应物资外,还要为全连人员搞好服务的“分外”工作,还是占着很大的比例。
所以,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要想当一个好的“上士”,不下点真功夫,不去好好努力,是不会得到连队干部和广大战友的满意的。
好歹,我是从战斗班“七班副”提上来的,况且也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质和人脉关系。用通俗点的话说:“俺也是老兵了”。
两年军旅青葱岁月的磨练,身上“愣头小子”的棱角也逐渐磨平,因此,近两年的“上士”工作,也逐渐由陌生到慢慢熟悉起来,业务也一步一步的得心应手。
连队干部战士也从开始的观察考验,到逐渐地认可配合,有时还有不少的领导战友请我为他们办些私事呢,你说我高兴不?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日子,也就在毫无声息的悄然而过。每天,还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哦,说到那时野战军基层连队的伙食,真的是记忆满满,刻骨铭心。由于处在国家“计划经济”买啥东西都需要“票”的时代。
作为全面供给制的连队伙食还是很艰苦的。那时连队伙食执行的标准是战士“一类灶”。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0.45元,口粮每人每天是1.5斤。
其中“粗粮(如玉米面,小米,大豆等等)”比例占了大部分。
所谓的细粮(如面粉、大米)占的比重很少很少,由于细粮少,时间久了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只有周末节假日,才能改善一下连队生活。
具体就是每到周六下午“党团活动”日,每班都要轮流派人出公差勤务,去炊事班帮厨包包子。
当时我处的连队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山东境内),只有少数四川、江苏、安徽籍兵员。
作为北方人,最喜欢的就是面食(包子、馒头、花卷、发糕),由于自小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喜欢大米饭。
所以每每连队改善生活遇上难得的包子、花卷、面食,他们就放开肚皮可劲儿造,这就有了一个人一顿吃十几个馒头二十几个包子的记录。
而南方人就不行了,对于面食(特别是馒头)他们根本咽不下去。
记得当时有个叫樊如山的江苏七三年老兵,每次吃馒头看到我一次吃七八个再加上一碗菜、汤啥的。而且还要提前吃完抢着去刷盆,给老兵洗碗打扫卫生。
他不止一次和我嘀咕:“看你们吃面食那么香那么有味儿,我咋就在嘴里直打转咽不下去呢”?对此我也解释不清楚,也许一向“木讷寡言”的我,对于老兵只有服贴顺从没有解释的必要吧,呵呵。
回忆那时的伙食,真的从内心感到悲哀郁闷。记忆中我最讨厌的就是二米饭(东北地区是高粱米),按说二米饭做好了哪怕糯软些也好下咽,关键是“二米饭”做得太硬,每次看到二米饭就头疼。
不但不好下咽,而且强吃下还涨的胃疼。为啥有过军旅生涯的战友好多都有胃肠病?这直接于饮食的粗糙及遇到任务(比如电话兵外出巡逻查线等等)不按时吃饭暴饮暴食坏习惯,强烈的军事体能训练强度太大有关。
至于蔬菜,尽管部队有规定。每天必须保证每人多少蔬菜、油脂油料大豆等等。但是,政策规定是一回事儿,真正到基层执行起来又是另码事儿了。
连队每人每月战士一类灶伙食费只有13.5元,碰上过年节假日还要改善生活,日常不精打细算根本不够,没办法只有想办法“养猪种菜”,尽最大的努力增加“生产费”。
那时我们连队在城南丁家庄就有菜地,营房内有猪圈,连队专门派出老实忠厚有责任心(甚或培养骨干)的战士去养猪种菜。从而试图改变连队经费不足,支出费用“捉拐见肘”的囧迫局面!
那时每逢上级检查,连队“养猪种菜”收获多寡,是衡量连队全面工作好坏的关键,所以这项工作连党支部也很重视。除了日常有司务长、给养员具体领导负责亲临亲为外。副连长还专门分工负责此项工作。
在当时,我们连队的伙食还算是好的,起码每个周末有一次改善(吃包子,个别大节日还包次水饺但极少)。
平时就是二米饭、玉米面、发糕,蔬菜夏季还好些,到了冬季就是萝卜白菜土豆,遇到炊事人员认真仔细负责任还能做好。
遇上炊事人员不稳定有情绪,甚至时不时“捣个小蛋”(比如每年退役时节)连队的伙食就倒大霉了,做出来的东西简至就是“猪饲料”,难以下咽!
作为身临其境又从事“给养员”的我,真的深受其害深有感触。
写到这儿,一件深印在脑海永远也挥之不去的事儿悠然跃上心头。一九七六年秋天,远在鲁西南泰山脚下偏僻村庄的“小脚”娘,实在受不了思儿的煎熬,事先没给我打招呼,就约上邻居“二嫂”,从泰安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赶到了连队看我。
但部队不会为任何来队“家属”,开绿灯特殊开小灶“照顾”。
那时的政策和规定是凡来队的战士“家属”都不许开小灶。住宿在后院家属区找间房搭张床,去司务处领些准备上交的旧军被褥。
至于伙食,连队伙食吃什么就打些什么送过去。至于探亲时间直系亲属(父母)一般不超过一周。
结婚的老兵家属来队,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不管何人只要从连队打饭,成人每天必须上交全国通用粮票半斤菜金0.15元,不晓得是咋回事儿。
那段时间连队伙食很不好。每天不是二米饭就是玉米面发糕,蔬菜早上是咸菜疙瘩,午饭晚饭就是切的有指头粗细的萝卜条子,而且油水很少。
可惜,不知是没钱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没有和娘及她们一起留个影,做个永久的纪念。只是单独给娘照了张单人像。
记忆中,那是娘平生第一次照相,尽管,娘以102岁高龄“寿终正寝”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她老人家的那张单人照,我时刻带在身边。
娘,你在那边还好吗?!你的子孙都成人啦,你就放心吧!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那是我对你爱的很深很深”!作为子孙,可以毫不羞惭的说:“我亲爱的祖国,我曾为保卫你的平安祥和,贡献过二十几个“酸甜苦辣咸”是味儿尝尽的春秋。
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就是那个年代有过军旅生涯的我们的初心。这,就是我们自己认为应该始终坚持的真理。
除此而外,别无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