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我在部队当兵时,连队里有个手很巧的安徽籍战友,他头脑非常灵光,特别会修东西。
当时,连里的桌椅板凳、床架柜子,只要坏了,他都能修好。更牛的是,他对火炮的结构方面还特别有感觉。
在炮排时,别人都操心怎么把大炮打准,而他却成天琢磨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这大家伙为啥能动?”、“零件们咋就这么听话,配合得这么好?”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开始,连里的干部和班长们都以为这小子肯定是个高中生出身,要不咋懂这么多呢?结果一问才知道,他才念过两年初中。
但就是这么一个“半路出家”的兵,愣是靠自己的一股子钻劲儿,硬是在炮排里混成了技术达人,有一次在训练时,连队的两门火炮出了故障,上面派了修理所的人过来维修。
连里就安排他去帮忙打下手,没想到他眼尖手快,把那些技术员们都给喜欢上了。带队的是一位正营职干部,也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了他一些关于装备和技术上的知识,结果他都能够答出个一二。
修完之后,连队留那些技术员吃饭。
在饭桌上,那位干部对这位安徽籍战友的能力是赞不绝口,觉得他应该调到修理所,到时作为技术苗子来培养,毕竟部队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光荣传统。
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修理所的调令,让他尽快到修理所报到。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几年之后,他在修理所竟然转为了志愿兵,又没几年,他就被成功转为部队的干部。
后来,指导员感慨万千地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一个人的天赋是什么,然后再直接分配给你最适合的领域,只要在实践中,才能够发现。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去探索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人生在世一场,我们可不能把自己的天赋埋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