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宣布开启全民智驾的时候,谁都知道,智驾元年来了。谁家的智驾水平最高?智驾该怎么用?智驾车型该怎么选?什么是端到端大模型?从今年开始,懂车不仅仅需要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和三电,智驾相关技术你也得学习学习。
和端到端相对的是规则定义的智能驾驶,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让汽车进行决策。比如说定义图片,这个是前车,这个是标线,这个是红绿灯……定义的它认识,没定义它就不认识。
做一个横向对比更好理解,比如说你要告诉AI什么是猫,你需要给猫下定义,比如说一身毛,四条腿,有几种颜色……规则越详细AI识别的越准确,不过还是容易出错,比如说猫趴着就识别不出来了。而端到端则是一次性给AI喂几万个猫的图片,甭管是行走坐卧,黑白黄花,告诉AI,这些都是猫。再给喂几万个豺狼虎豹,猞猁、兔狲,毛绒玩具,告诉AI,这些虽然很像,但都不是猫。不告诉AI任何规则,让它在数据中寻找规则。
端到端最大的好处是随着数据量的提升,它可以自主升级。喂十万条数据和喂一百万条数据迎来的可能是质变。目前端到端可以被认为是智驾第一梯队的门槛,如果你还依赖高精地图,还靠定义规则去决策,显然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二、谁的智驾水平更高?了解端到端,应该明白,什么样的智驾更好了吧?端到端是入门,之后第一拼硬件,第二拼算法,第三拼数据。
先说硬件,智能驾驶硬件主要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和智驾芯片几种。摄像头最好理解,相当于人的眼睛。摄像头有两个缺点,第一是识别问题,第二是依赖光线。识别问题人也存在,比如说天黑的时候地上一个黑塑料袋,你也可能认为是个坑,从而出现判断失误。依赖光线就更好理解了,天黑,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出现识别不准。
其次是超声波雷达,这玩意是驻车用的,包括盲区监测,识别距离短,一般也就三米左右,只有低速时管用。毫米波雷达则是真正意义的“雷达”,导弹上用的就是这玩意,工作波长在几毫米,故此得名。毫米波探测数据和视觉识别数据可以相互印证作为安全冗余。毫米波雷达的主要缺点是对高度探测有缺陷,不过现在有了4D毫米波雷达,很大程度补足了高度识别的缺陷。这方面黑蚂蚁做得不错。
这里聊几句八卦,此前特斯拉取消了毫米波雷达,据说是因为视觉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数据的冲突无法决策,结果马斯克挥出了奥多姆剃刀,采用了纯视觉方案。现在端到端大多采用了融合算法,不管是摄像头数据还是毫米波雷达数据,一股脑扔给大模型。
最后是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可以发射激光,直接给周边环境绘出3D模型,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遗漏,可以作为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极大提升安全冗余。不过激光雷达能耗较高,成本也高,而且可能会对摄像头造成损坏,未来会不会普及也有待商榷。
芯片主要看算力,以TOPs为单位,算力越高,智驾上限越高。当然算法、算力和感知端硬件呈现木桶效应,相对均衡就好。理论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就可以实现高阶智驾了,包括城市领航,激光雷达是安全备份,锦上添花。
其次是算法,这里我们很难说谁更好谁更差,因为车辆表现不仅仅靠算法决定,而是算法+数据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华为系的车辆,在实际体验时通行效率高,但是感觉比较激进,有时甚至会压实线,加塞。这不一定是华为的算法激进,也可能是喂的都是不太规矩的老司机的数据所致。
最后是数据,各家智驾系统的竞争,最终数据可能是胜负手。因为硬件都是那些,算法也大差不差,谁的数据更多,迭代更快谁就能破圈。
写到这谁家智能驾驶水平更高大家应该明白怎么去判断了。现在第一档的肯定是华为,因为华为算法、激光雷达,包括芯片都是自研的,而且实现了车位到车位的领航,技术基本已经触顶了。比亚迪则是潜力最高的,因为比亚迪在数据方面有绝对优势,技术是有上限的,但是数据没有上限。还有理想,小鹏,智己,目前的实际体验都不错,都可以算作第一梯队。
先想一个问题,你要用智驾干嘛?如果你不差钱,就要最好的智驾,那买华为,享界也好,尊界也好,问界M9也好,现阶段第一,小鹏也好,理想也好,最多也就是相近,不敢说超越。如果想要战未来,可以买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现在仰望和腾势的智驾已经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了,加上以后海量数据带来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可以不逊于华为。
如果讲究性价比的话,那就要看具体场景了,现阶段智驾最大的作用是高速缓解疲劳,在人走神的时候加一道安全冗余。如果你只是要跑长途轻松一些的话,有高快领航就足够了。天神之眼 C比亚迪都做到全系标配了,高快领航也是最实用,最好用的。如果上下班通勤也不想自己开,低成本方案也是天神之眼 C,虽然目前不支持城市领航,但年底就能OTA记忆领航,也就是说你常开的路它能学会。除此之外,小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使用很简单,拨档杆也好,点按钮也罢,操作都很简单。可是现阶段是智能驾驶,还不是自动驾驶。人车共驾,车再智能人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高快领航现阶段已经相对成熟了,最起码车道保持功能是靠谱的。所以开启高快领航时,你喝个水,回头看一眼后排的孩子,问题都不大。建议大家开启导航的详细播报,当听见“前方500米拥堵”、“前方事故多发路段”、“前方道路变窄”这类播报时,提高警惕。另外就是出入匝道,最好提前接管。其余正常行驶时,智驾系统一般还是靠谱的。
2、在城市领航时,现在的智驾系统并不能做到比人强。堵车的时候你可以交给系统,因为车速慢,而且有超声波雷达存在,跟车是没问题的,即便出现事故也是小剐蹭,这个风险我们承受得起。人车混行路段注意随时准备接管,智驾系统并不会防御性驾驶,方向盘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更可靠。个人感觉现阶段城市领航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一来在市区行驶并不会给驾驶者造成太大负担,二来可用性的确不强。说是能做到车位到车位,可是法规限制你必须做到驾驶位上手扶方向盘,这和自己开的区别又有多大呢?
篇幅有限,很多细节都没有展开。本文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便于理清脉络。关于智驾,现在还在飞速发展阶段,而且技术领先于法律法规。最好的智驾永远在未来,现阶段宣传得再好也不是完全体。我们在选择,使用没有进化完全的产品时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做出怎样的取舍?现阶段能用到什么程度,值得我们付出怎样的成本,都值得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