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可以说是由春秋自战国的标志性事件,从此天下进入了“礼崩乐坏”的乱世。
韩、魏、赵三家,从强大的晋国内部各种豪门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最终的“六卿”。公元前453年,通过晋阳之战,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之后又完成了“三家灭智”、“三家分晋”,同时三家结为联盟,联合对外扩张。
不过,三家灭智和三家分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三家分晋才正式完成,三家终于成为了可以与齐国、秦国并立的诸侯国,那么,在这几十年里,韩赵魏三家到底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谁拿到的家底最厚?
韩、魏、赵三家,从强大的晋国内部各种豪门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最终的“六卿”。公元前453年,通过晋阳之战,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之后又完成了“三家灭智”、“三家分晋”,同时三家结为联盟,联合对外扩张。
不过,三家灭智和三家分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三家分晋才正式完成,三家终于成为了可以与齐国、秦国并立的诸侯国,那么,在这几十年里,韩赵魏三家到底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谁拿到的家底最厚?
“三家分晋”后,魏氏的首领,中军将魏斯既是晋国的最后一位正卿,又是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凭借身份的优势,他当仁不让地选择了晋国最核心的区域——河东郡,又得到了半个河西郡、上洛之地以及东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灭掉了中山国;赵氏则占据了太原郡、代郡、邯郸郡;韩氏则占据了三川郡以及上党郡。
表面上就拥有的主要地区来看,魏氏占据的地区土地最为肥沃,赵氏占据的地盘最大,但具体说来,赵魏韩三家的收益并不能笼统地说明哪个最大,而是要从多个角度来说明的。
魏氏魏氏不但占据了旧时晋国最为核心的区域——河东郡,还控制了渭河平原通往中原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崤函通道。
魏氏的土地,大多处在农耕文明核心区,不但适宜发展农耕而且人口众多,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上来说,魏氏都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
所以,苏秦称魏氏“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于是魏文侯利用晋国留下的丰厚遗产,礼贤下士,任命李悝、西门豹、吴起等人,让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初年的霸主。
不过,魏氏领土却存在很大的隐患:
一、晋国公室的处置:
魏氏虽然占据了晋国最为核心的河东郡,但是晋国公室仍然居住在绛都,晋国的宗庙还设在曲沃,魏氏既然得到了河东郡,那么如何处置晋国公室,就成了令魏氏首领头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如果处置不当,魏氏很容易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二、地缘上存在致命缺陷:
1.国土支离破碎:
魏氏的国土被太行山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国都安邑所在,但是可扩展空间并不大。而东部的东郡并非核心地带,却地处中原,南可以打击楚国,东可以向齐国夺取土地,同时又有“泗上十二诸侯”等小国可供扩张,这才应该是发展重点。
偏偏魏国东部领土不足,兵员不足,这是魏国战略上的死结,即使后来迁都东部大梁,但是东部的根基始终没有西部扎实,这是制约魏国的一大因素。
同时国土被太行山切分为两部分,东西两线互相支援起来非常吃力,一旦三晋反目,魏国将东西不能兼顾,这是魏国地缘致命的缺陷。
2.长期与秦国正面冲突:
魏氏的河西之地,是位于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这里不但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同时也与秦国全面接壤,更是事关秦国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一旦有失,秦国关中地区将面临魏国的巨大威胁。
由于魏氏占据了河西之地,因此魏氏成为秦国不共戴天的死敌。魏文侯在位时,魏国能团结韩、赵,没有后顾之忧时还能与秦国对抗;可魏武侯继位后,因为热衷于逐鹿中原,于是先后与韩、赵闹翻,魏国腹背受敌,从此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落了下风;到了魏惠王统治的后期,就不得不主动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这以后,魏国雄风不再,不复当年之勇。
赵氏晋国原本国土面积最大,势力最强,地形表里河山,险要无比,消灭智氏之后,在晋阳之战中出力最多,损失最大的赵氏获得了最大面积的土地,从原本三家势力中封地最少的一路追赶上来,成为三家中土地面积最大的势力。
赵氏原本是晋国势力最强的大夫家族,但经历“赵氏孤儿”一事,几乎被灭族,所以势力大损,在三家里最初反而是实力最弱的。同时,智伯瑶围攻晋阳三年,赵氏元气大伤,如今能再次追上,分到了太原郡、邯郸郡、代郡,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赵国与魏国一样,被南太行山分割为东西两块,不过细究之下,赵国与魏国又有所不同。赵国东部邯郸郡人口不少,这让赵国最先下定决心放弃太行山以西,迁都到中牟和邯郸,在决心东迁方面,赵国不用像魏国那么大费脑筋犹豫不决。
另一方面赵国的国土一开始并不与秦国接壤,魏国则不得已去与秦国争夺河西,即使夺下了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国的反扑,赵国的地缘虽不如韩国,但比魏国还是好多了。
三家土地中,赵氏分到了晋国的北部,土地相对贫瘠,大多远离中原地带。赵氏之地,很多都处在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的过渡区域,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对赵氏来说其实极为不利。
以此而言,三家分晋时,赵氏吃了大亏,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赵氏土地的分布,也意味着赵氏远离传统诸侯强国如楚、秦、齐等,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最小。
另一方面,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此时还处在一盘散沙状态,相对于中原文明可谓是极其落后,因此赵氏的综合实力对于这些游牧民族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意味着赵氏领土的北部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所以,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不但轻松吞并了中山国,将国土成功连接在一起,还向西扩张到了云中、五原一带。
到了苏秦之时,“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成为战国后期能与秦国相匹敌的强大势力。
韩氏韩氏的领土其实是三晋中最像一个国家的,因为韩氏的领土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像魏氏领土那样支离破碎,它分到的领土北有太行山,南有黄河,可以说就是一个“加强版”的东周。
韩国可以说是三晋中地缘政治最好的,虽然分到的领土最少,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形优势选择发展方向。
韩氏的国土大体上以黄河为界,可分为三川郡和上党郡两大部分,二者紧密相连,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黄河,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精髓。
不仅如此,韩氏还成功地把自己的领土连成一片,隔开了赵氏的大本营晋阳和都城邯郸、魏氏的河东郡与后来的都城大梁。
韩国的国土实际上是比东周最强盛的时候,多了一个上党郡,韩国的国境,西部和北部除了与魏、赵接壤,南部在伏牛山与楚国接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楚国都未在这个方向向韩国发起进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长城,防范韩国。
韩国真正有可能发生战争的方向,来自东南部的郑国,而此时的郑国经历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实力大不如前,被韩国兼并只是个时间问题,直到公元前375年韩国兼并郑国,领土与楚国更大幅度接触。
不过相比较于其他二氏,韩氏国土最为狭小,除了后来吞并的郑国,韩氏在黄河以南的土地一部分是三晋从楚国手中抢夺来的南阳,邓等等土地,还有一部分是晋人消灭陆浑戎后占领的土地。黄河以北的土地,如上党郡等等,也是当年赤狄人生活的地方。
戎狄居住的地方,大多环境相对恶劣;南阳、邓这一带,西周末年太史伯阳也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更何况韩氏周边强敌环伺,不是像秦、楚这样的强国,就是周王室,可谓是四战之地。
综合来看,韩氏的竞争发展态势最为恶劣。为了弥补自身的短处,韩氏唯有利用郑国强大的工商业实力,以技术提升来增强韩国的军事实力。所以,苏秦称韩“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至韩出”。
以此后发展历史的评价而言,三家分晋后魏氏短期获利最多,赵氏发展空间最大,韩氏地缘政治最好。
但就整体而言,虽然三家分晋后获得的领土各有优劣势,但在达成协议之时,三家都将彼此的利益达到了最大化,否则分晋的协议不可能和平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