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范围内每10秒钟就有有1个人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而胰岛素作为对抗这种慢性疾病的有力武器自然至关重要,但很多人使用它时依旧存在许多不规范而导致发生其他疾病的情况。
据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1.4亿的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就有83.6%的患者存在注射技术缺陷,导致治疗时血糖达标率不足40%,每年因此而引发的可避免医疗支出甚至高达217亿元。

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长,也就意味其相关的治疗药物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攀升,注射胰岛素就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一环,但如果错误地使用它又会带来哪些灾难?
一、错误使用胰岛素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胰岛素其实是由胰腺中一种名为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可以通过激活细胞中对应的工作场所——也就是细胞膜胰岛素受体,促进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进行转移,从细胞膜里面转移到外面,这样就可以加速其他地方摄入和利用葡萄糖。
而在这期间,它还可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促进糖原合成,也就是把糖赶到相应的地方储存起来,这样就可以降低游离在外的糖,这样身体里的血糖含量就降低了。

这也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工作原理,它作为治疗糖尿病非常基础的药物,一直是其治疗的基石,在糖尿病所有的分型中尤其是以1最为需要胰岛素的治疗,它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必需品,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有35.2%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占比也很大。
但我国目前胰岛素注射不规范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因为胰岛素注射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寻常的治疗行为,大多数患者都会自己进行注射,在医院指导范围外进行注射治疗行为就会存在诸多问题。
在2022年的全国就有多项研究调查显示,自己注射的糖尿病患者中就有超过83.6%的患者存在注射技术错误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血糖达标率不足,能够达到治疗标准的人群仅仅占到了37.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3%。

但胰岛素的注射不管是从剂量还是方式、部位都会对患者造成影响,如果治疗剂量把握不准,少了或是多了都会造成血糖的波动,有时候甚至会使波动大于5.6mmol/L,这对本身就需要控制血糖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还有些患者会因为之后有事或者怕忘了改变注射的时间,在体内的血糖没有达到需要控制的阈值时就进行注射,不仅会让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提升至28%,长期以往还会让注射进去的胰岛素对于身体血糖控制力大大降低,其控制失败率甚至能增加57%。

而从公共的角度来讲,我国因为每年因胰岛素注射不规范导致的直接医疗支出金额非常之大,这部分无疑是不那么必要的支出,其中胰岛素浪费的部分占了38%、为了不规范的注射导致发生并发症要治疗的金额占了45%,还有一些发生更严重的情况的患者的住院费用。
而这些因为不规范注射行为导致的疾病和浪费的支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已经成为了疾病本身外的显著负担。既然如此学会正确的注射方式无疑变得更为重要,那么怎么才是打开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式呢?
二、打胰岛素一定要记住“2要2不要”一要、精准剂量控制
在两要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精准控制剂量,在注射前一定要注意用三个步骤进行检查,也就是采用“三次确认法”,第一步就是仔细核对医嘱,确保自己现在应该注射的剂量与医生所建议的剂量是一致的,检查过医嘱后,就需要观察注射笔里的刻度,看看需要注射的药液应该到哪个地方,之后确定吸取的药液是不是在确定的刻度周围,避免因为粗心大意导致注射剂量出现失误。

如果长期比如大于3个月都在治疗时没有按照规定的剂量进行注射,甚至会导致微血管的病变风险增加2.3倍。一般来说如果使用0.5单位分度的注射笔会相较传统的注射笔降低大约9%的失误率,只是也要配合着“三步确认法”来使用。
二要、系统轮换注射部位
第二要其实就是要建立正确且系统的注射轮换方法,一般来说会为"四区七点"轮换法,可以分成可以注射的四个区域,第一个分区是腹部,需要将腹部除掉肚脐向外扩展5cm外,分成四个象限,在这个四个象限内可以选择地方进行注射。

其他分区则是在大腿从外向内的中段,上臂以及臀部,每天以及每一个星期都要换地方注射,每两次的注射点之间都要隔1-2cm以上,保证轮换的有效性。为了防止患者忘记该在哪里进行注射,还可以使用轮换记录卡,配合手机APP智能提醒患者不要选错注射位置。

如果注射的部位不经常换或者换的地方不对,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一次也就是24h内注射的部位不对,就会有大约四成的概率使这个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的现象。
而经常找不准正确的注射部位,那么那块被注射的地方就有53%的患者会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现象,也就是注射的部位的皮下组织增厚,出现凸起,摸上去很硬像块橡皮似的,增厚了之后胰岛素进不到该进的地方,吸收率也会有所下降,达不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一不要随意更改注射时间
两不要的第一点则是不要随意更改注射时间,不同的胰岛素类型有不同的时间范围的要求,比如速效的胰岛素一定要在餐前15分钟内进行注射,就算是有事耽误也不能让误差时间超过5分钟。

短效的胰岛素则是需要在吃饭前30分钟左右进行注射,一般来说误差不要少于或多于10分钟,而预混的药液则是需要固定在早餐前,在25分钟到55分钟之间进行注射,还有长效胰岛素,这个就稍微自由一点,是由患者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注射,但也不要让时间超过固定的上下1h范围内。
二不要重复使用注射器具
最后一个不要就是不可以重复的使用注射器具,针头一定要进行更换,如果只是一次性的微生物污染率一般会小于5%,而如果重复三次就会让药液产生回流现象,没办法完全注射进入人体,针头变形也会造成其余后果比如注射的深度把握不准,五次以上甚至可能会造成针头断裂以及让皮肤发生脂肪增生。如果觉得太贵也可以根据医生建议替换更为便宜的针头,降低成本。

空气中到处都是细菌,就连扎进皮肤时都有可能接触到表皮的细菌,这些病菌都有可能进入身体,而重复使用的针头上更是带着数不清的病菌,它们都会进入身体里,让病人发生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胰岛素这种治病的关键,如果乱打一气无疑是让患者遭受一些本来没什么必要承受的风险,但学会了如何正确打胰岛素也不代表着就可以一劳永逸,对于胰岛素还有糖尿病患者同样还有一些其他功课需要做。
三、对于需要打胰岛素的患者还需要做些什么?全球糖尿病管理现状调查显示,只关注注射技术而忽视综合管理的患者,他们在5年里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重视综合管理的患者要高出2.1倍,而其中因为不会储存胰岛素导致其失效的患者就占据了23.7%。

而胰岛素热不得冷不得,平时没开过封的最好放在2-8℃的冷藏室里,要注意一定要竖着放,别贴着壁,一旦结冰就会导致胰岛素失效。已经开过封需要使用的胰岛素只能在室温下也就是小于等于25℃的环境里放28天,夏天还要用冰袋降温,同样要注意不能直接贴着药瓶放。
除了储存,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到经常测血糖,最好每天测量4次,早期空腹以及一日三餐后2h都测量一次,除了自检,每三个月还要查一查糖化血红蛋白,防止出现什么问题来不及反应,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用动态血糖仪,时时监控。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吃主食一定要注意,一个拳头大小的杂粮饭最好,多吃粗粮,选择一些优质蛋白质补充营养,油脂也要少吃,最好在饭后1h后进行运动,不需要多激烈,快步走走也好。

平时也要注意带上急救用的必备物品,比如葡萄糖片以及写明了身份和需要注射的药剂种类、剂量的卡片,还有所需要的针剂防止不及时导致后续的严重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一种治病的良药,只是如果这种良药不掌握好使用方法同样会对患者们来说造成一定伤害,细微的偏差和马虎大意都可能会让它失去原本的效果,对于患者来说一定配合科学的使用方法,让本不应该遭受的痛苦趁早消失,才是对自己和身体健康的负责。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0):807-818.
[3]李雪梅, 张涛.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对皮下脂肪增生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19,34(3):45-48.
[4]王丽华, 陈志刚. 胰岛素注射针头重复使用风险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7):1021-1025.
[5]王建华,李延兵.胰岛素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5):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