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26岁的程序员小玲因便血,肠道不适来到医院就诊。
小玲自述连续两个月发现粪便中混有暗红色血丝,排便时还伴随着铅笔状细条便。

为明确病因,医生为她安排了肠镜检查。肠镜影像显示,乙状结肠处有一处直径5.5厘米的溃疡型肿物,表面凹凸不平,严重堵塞肠腔,活检病理报告显示“腺癌”。
随后的腹部CT检查显示肝脏已出现多发性转移灶。意味着肿瘤细胞早已突破肠道屏障,通过血液转移至肝脏。

医生立即为小玲施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切除了肿瘤侵犯的肠段,但术后病理显示:癌细胞不仅穿透肠壁全层,还沿着脉管和神经侵袭,20枚淋巴结中有5枚存在转移;且术后第五天出现吻合口瘘并发症,不得不通过回肠造口术缓解危机。
这次主要采用了“化疗+免疫”联合方案。经过7个周期的“氟尿嘧啶+伊立替康+西妥昔单抗”治疗,CT复查显示肝转移灶显著缩小,癌胚抗原从术前的386 ng/mL降至23 ng/mL;目前她仍在接受维持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小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反复出现的大便异常,竟然会与“肠癌”二字产生关联。小玲工作繁忙,并没有将异常放在心上,没想到竟将病情拖到了癌细胞转移。小玲的忽视使得疾病错失了治疗良机。生活中出现哪些粪便异常可能与肠癌有关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
一、哪些粪便异常可能是肠癌信号?1. 血便和黑便
随着肿瘤体积增大,中心部位常因供血不足发生坏死脱落,形成火山肠癌在发展过程中,肿瘤组织会形成异常的新生血管网络,这些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管壁薄弱,在粪便摩擦或肠腔压力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口样溃疡,溃疡底部暴露的血管受消化液侵蚀或机械刺激导致持续性渗血。

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生成因子会使周围正常血管通透性增加,当肿瘤浸润至肠壁肌层时,可能穿透黏膜下血管丛引发较大量的出血。
由于结肠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癌出血常表现为鲜红色血便,而右半结肠癌因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分解后会形成特征性的暗红色血便。
肿瘤微环境释放的炎性因子还会刺激肠黏膜过度分泌黏液,形成附着于粪便表面的蛋清样黏液层,若为黏液腺癌,肿瘤本身分泌的胶冻样黏液可与血液混合形成特征性“果酱样便”。

2. 大便形状异常
若原本成形的粪便突然变得细如铅笔、扁平如带,且超过两周未恢复,可能是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迫使粪便挤过病变区域所致。
随着肿瘤在肠腔内环周生长,当肿瘤占据肠腔周径50%以上时,肠腔有效空间显著缩小,粪便通过狭窄段时受到持续性挤压,形成细条状或扁平状改变,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患者因肠腔解剖结构较窄,此类表现尤为明显。
进展期肿瘤形成的环形狭窄可导致粪便表面出现纵行沟纹,甚至呈现持续变细的“铅笔样便”。

肿瘤浸润肠壁肌层会破坏肠壁弹性,导致肠道节律性收缩功能紊乱,此时排出的粪便常呈断裂的短柱状。
3. 排便习惯改变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便秘与腹泻无规律交替,尤其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24小时内反复排出少量含黏液粪便的情况,同时伴有显著的肛门坠胀感和持续性便意,即我们常说的里急后重。

左半结肠癌因肠腔相对狭窄,肿瘤易引发不全性梗阻,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变细,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
右半结肠癌因肠腔宽大且内容物为液态,更多表现为慢性腹泻伴隐性出血,实验室检查常提示缺铁性贫血。肿瘤释放的前列腺素E2等炎性介质会加速肠道蠕动又抑制水分吸收,导致与进食无关的水样腹泻及黏液分泌增加,这种病理性排便频次增多可能夜间持续。

直肠癌患者因肿瘤直接刺激直肠壁神经感受器,常出现持续便意却仅排出少量血性黏液。
受“十人九痔”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即使发现粪便异常也会误判为痔疮,想着自己买点药膏涂涂就好,这很容易延误病情,错失治疗良机。那么我们日常中该如何区别肠癌和其他常见的肠道疾病呢?
二、如何区分肠癌与其他肠道疾病?
当粪便中出现血迹,多数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痔疮,但肠癌的出血特征往往暗藏玄机。
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引发的良性疾病,出血多表现为排便时滴落鲜红色血液,血液常附着在粪便表面或厕纸上,可能伴有肛门瘙痒、疼痛或肿物脱出,但通常不会引起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
而肠癌作为恶性肿瘤,其便血常因肿瘤表面破溃或侵犯血管引起,若出血位置较高,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氧化后常呈暗红色、果酱色甚至柏油样便,血液与粪便混合更紧密。
当出血源位于直肠末端等低位肠段时,也可见鲜红色血液覆盖于粪便表层。但结直肠恶性肿瘤多并发排便节律紊乱、顽固性腹部隐痛、不明原因消瘦及进行性体能衰退等全身性消耗症状。

肠癌与肠易激综合征都可能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
但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通常由肠道敏感性和动力异常引发,且多年反复发作但不会造成器质性损伤,其特征性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明显缓解,且排便频率异常,常与情绪压力、饮食刺激相关。

而肠癌作为恶性疾病,症状往往具有渐进性和破坏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乏力、腹部包块或肠梗阻表现。
对于长期受炎症性肠病困扰的人群,肠道慢性炎症可能增加癌变风险,但癌变早期症状易与原发病混淆,此时肠镜检查至关重要。肠癌多表现为孤立性肿块或溃疡,边缘隆起僵硬,而炎症性肠病的溃疡通常弥漫、表浅且伴有假性息肉。
如果真的发现带有肠癌特征的粪便特征,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
三、出现这样的粪便该怎么办?当上厕所时发现疑似肠癌的粪便异常时,科学应对的第一步就是去医院来个检查。
若初筛异常或存在明确症状,则需要启用肠镜检查,能准确区分炎症、息肉和恶性肿瘤。
可能许多人会对肠镜检查心存恐惧,但现代无痛肠镜技术已能大幅降低不适感,10-20分钟即可完成筛查。

对即便没有发现相关症状,也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依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经综合风险评估确定为中低危的个体应在50-75岁参与规范化筛查流程,而对于高风险群体,推荐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至4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肠癌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超过45岁、直系亲属有肠癌病史、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人群,以及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者。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无论是对肠癌预防和肠癌调护都十分重要。现代人久坐少动、饮食不规律,不健康,这些不良习惯悄然增加肠道负担。
不爱吃青菜的肉食主义者们请格外注意以下两点:
一碗燕麦粥或一小碟绿叶菜看似稀松平常,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却能成为肠道菌群的营养源:这些微生物发酵纤维产生的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可直接抑制肠黏膜细胞癌变。

相对地,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可显著降低肠癌风险。
《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中提到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红肉摄入量最高组的结直肠癌风险是红肉摄入量最低组的1.28倍,加工肉类制品摄入量最高组的风险是摄入量最低组的1.2倍。

这与血红素铁促进肠道内亚硝胺生成以及高温烹饪产生的杂环胺类物质直接损伤DNA有关。若分抵消致癌物危难以割舍烧烤、油炸迷人的风味,可搭配西兰花、芥蓝等富含芥子油苷的蔬菜食用,这类物质能激活肝脏解毒酶,部害。

喜欢宅家和久坐不动的白领们,运动也是一剂预防肠癌的良药:每周适当快走、游泳、慢跑,可使肠癌风险降低。
运动不仅加速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滞留时间,还能调节胰岛素和炎症因子水平。
不爱运动或没有时间运动的上班族可以选择隔一个小时站起来活动活动,原地拉伸放松,促进血液循环。
日常通过健康饮食,积极运动,规律作息可以有效预防肠癌,不要等到肠癌找上门才纠正不良作息。发现大便异常应该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不要等到癌细胞转移,一发不可收拾时再后悔。

若观察到粪便颜色、形态或排便习惯异常,且症状超过两周未缓解,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千万别简单归咎于吃坏东西或自我诊断为痔疮,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肠癌虽然可怕,但它从最早的小息肉到真正癌变,往往需要5-10年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和控制癌变。定期筛查加日常预防,可以有效降低患肠癌的风险。拖延检查、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及时就医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
参考文献:[1]. 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_房静远[J]. :
[2].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_陈万青[J]. :
用户10xxx15
大便像大拇指粗是不是细便
黄半仙 回复 03-28 11:43
是的
cnby 回复 03-27 23:17
偏细吧,看是偶尔出现还是持续出现,再看有无(痛,腹胀,不成型,便血等)其他症状。 不放心还是做个肠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