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如果现在的游客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会发现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选举毛泽东开国领导人时用的纸质选票。每当游客见到这些选票上的字迹、符号,恐怕都会想象出各级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选举的盛况。1949年9月30日下午,政协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民主代表、共产党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都身着正装,喜气盈盈来到了位子上就座。这不是代表们第一次见面,三天前,政协就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法》,故而代表们省去了繁文缛节。开国前的最后一次大会的议题,主要就是选举政协全国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大会在庄严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召开,主持人周恩来在解释“协议选举”时说:“如果大家对整个候选名单没有异议,则用整个名单表决,不用投票选举。”大会的执行主席刘少奇,反复征询大家的意见,见无人反对,就通过了198人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为了以防万一,还留有了18人的保留名额,主要是留给还未解放的地区代表。比如1951年增补了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熊克武、刘文辉等18人。第一项议题完成后,周恩来宣布进行第二项选举——中央人民委员会的选举。凡是民主选举,就必须要有监督成员。这一点,大会也作了安排,指定了60名监票人亲自监督。选举开始时,执行主席刘少奇先清点了在场人数,察看是否符合法律要求,不然选举也会被判定无效。确认无误,指示工作人员对代表们进行了发票。选票以表格形式,竖印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6人、委员56人,共计63人的候选名单。空白处,还压印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圆形钢印。作为主持人,周恩来办事周到,一再在代表拿笔填写候选人,嘱咐大家:“要用钢笔填写名单,没有的,可以在秘书处会上自动领取。同时,要在候选人的名字头上打圈表示赞同,要重重地画圈,不要痕迹浅显,不选的则打上叉号,叉要叉在名字上,也要重重打上叉号,以免分辨不清。最后,填写完毕要折叠上交,不要漏出自己的候选人。”由于投票采用的是不记名的方法,所有人都不知道代表们选择的候选人。根据《选举规定法》,代表们在选举完成,有权舍弃名单上的任何一人或者若干人。当然,也可以圈选自己,成为委员或者副主席、甚至是主席。在怀仁堂的主席台,工作人员设有9个红色票箱。投票前,大会执行主席还要按照规定,对投票箱进行检查,免得有人作弊。随后,刘少奇宣布投票开始,代表们陆续走上主席台,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当所有代表完成投票,执行主席当即命令工作人员,当众打开了票箱。核对票数无误,便将选票交给了监票人。监票人共有20个小组,每组3人,同时登记票数。十几分钟之后,结果顺利出炉,投票者无一人弃权,也没有一张废票。统计结束后,人们发现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只差一票,就得到了所有代表的认可。据说,这一篇就是后来的叛国者张东荪。只是由于是不记名投票,这也只能是猜测。对此,毛泽东毫不介意。另外,在选举中,当选为副主席的共有6位,分别是朱德、李济深、刘少奇、张澜、宋庆龄、高岗。第二天,张治中还对毛主席劝道:“如果只在开国大典,将委员55人一语带过,未免太简单了。既然是正式公告,为何不把全体委员的名字都写上呢?”毛泽东考虑了一下,认为说的在理,就说:“这样可以表示我们中央人民政府的强大阵容。”下午三时,事发突然,来不及重印,稿子上临时贴了一张纸条。毛泽东还一再叮嘱负责新闻播报的新华社记者李普:“你小心这张纸条,千万不要弄丢了,更不要漏掉名单的任何一个人。”这便是第一次政协选举的所有细节,体现了开国领导者的宽广胸襟和气度。参考资料《第一次政协选举》 扬子晚报
伟人不拘小节,胸怀宽广
伟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