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定鼎之后,本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的汉高祖刘邦,喜新厌旧的老毛病复发,疏远冷漠曾经共患难的皇后吕雉,与年轻貌美的戚姬日夜厮守在一起。
喜新厌旧也就算了,还爱屋及乌,对与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越看越不顺眼,总觉得刘盈性格软弱,没有帝王之风,难成大器。
但是对与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却越看越喜欢,总感觉这个儿子很像自己小的时候,将来能成大事。
正如地主老财,到了老年,总喜欢小妾生的小儿子,总想着将家业交给小儿子。刘邦也未能免俗,开始琢磨着要废黜刘盈,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将自己半生打下的江山,交到自己喜欢的儿子手里。
刘邦打算更换太子的消息,一经传开,满朝哗然。
从大义上讲,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国家的根本,太子刘盈没有过错,废黜太子必将引发政权的稳定。
从私利上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换太子 ,会触及朝堂许多人的核心利益。
刘盈被立为太子多年,吕家早年就跟随刘邦起事,是功臣集团的核心成员,与朝中大臣渊源深厚,很多人将未来的前途和家族的命运,绑定在刘盈身上。废黜刘盈,朝中重臣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是可以预见的!
但,有一个人可以例外,此人便是张良。张良原是韩国贵族,祖上五代曾为韩相,他投身刘邦集团反秦,只为报家仇国恨。
暴秦已亡,大汉既立,张良的夙愿已经实现,且深知“鸟尽弓藏”道理的张良,早早就向刘邦请辞,借口修仙问道,躲进了钟南山,远离了朝堂的是是非非。
刘邦换不换太子,与早已置身事外的张良,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凭着张良的智谋,依着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他是劝阻刘邦改变主意的最佳人选。
吕后想力保刘盈的太子之位,又不敢硬扛刘邦,只能安排亲哥吕泽,进山找到张良,请他出手相助。
自古人臣参与皇储更替,都难有好下场,风险极大,早已无心功名利禄的张良,想置身事外是情理之中的事。
张良不想牵扯进皇储之争,自然婉言拒绝,“立太子是皇帝家事,我一个外臣,不便进言!”
吕泽无功而返,吕后心有不甘,让吕泽手持皇后的书信,再次找上门来。
这次吕泽挑明了态度,是受了吕后的旨意,如再不出手相助,必然结怨于吕家,依着吕后睚眦必报的性格,将来一旦吕氏当权,张家后人恐难避祸。
张良权衡再三,仍不愿直接参与其中,公开选边站队,毕竟刘邦对戚夫人恩宠正隆,作为开国之君的刘邦,如执意要换太子,任谁也阻止不了,一旦公开上了吕家的船,如若刘邦真立了刘如意为太子,戚夫人将来当政,张家后人祸福难料。
为难之际,张良寻思片刻,对吕泽缓缓道来,“当年战乱,皇上对臣言听计从,那是因为臣可以帮助皇上战胜敌人,取得胜利。而如今天下太平,臣的话皇上未必肯听。到不如找有声望的局外人,去劝阻皇上,可能效果更好!”
“周吕侯去找‘商山四皓’吧,如能请动他们出山相助,皇上一定会改变主意!”
吕后听了吕泽的回话,深以为然,派吕泽带上太子的亲笔书信和厚礼,把“商山四皓”请到了吕泽家中等待时机。
最终促成刘邦放弃更换太子想法的,正是这四个人。在刘邦看来,“商山四皓”是名满天下的山野之人,无关利益,是局外之人,代表的只是天下人心民意,他不得不慎重考虑。
张良不愧为汉初三杰,既帮了吕后,又不得罪戚姬,算万全之策。
刘邦打算废黜刘盈,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反对最强烈的人,是御史大夫周昌。
他在朝堂上公开跟刘邦硬扛,“陛下欲更换太子,恕臣不能奉诏!”,态度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你要换太子是你的事,反正我只认刘盈!”
这是公然抗旨不遵,换作别人,早该拉出去砍了。但周昌不同,他很早就跟随刘邦打天下,与刘邦既是君臣,也是兄弟,况且此人以耿直忠心闻名于天下,杀周昌就是杀忠臣,杀诤臣!
正躲在后堂偷听的吕后,听到周昌的慷慨激昂,感动得稀里哗啦,他跪在周昌面前,扣头感恩,“如果不是你,刘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不住了!”
到不是周昌与吕氏关系深厚,或是与太子刘盈有多少渊源,是周昌没得选,只能站出跟刘邦叫板。
周昌的耿直是出了名的。有一天,周昌进宫想与刘邦议事,看到刘邦与戚姬正在大堂上秀恩爱,周昌心里挺不爽,扭头便走,不想搭理刘邦了。
刘邦急忙追了出来,将周昌拉回大殿,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
“陛下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亡国昏君!”
周昌梗着脖子回答。
刘邦动怒,抱起周昌一把将他摔倒在地,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再问,“你再说说,我是怎么样的皇帝?”
“陛下就是桀纣之君!”周昌毫不心虚。
刘邦将周昌拉了起来,苦笑着道,“你给老子滚吧!”
更换太子,动摇国家根本,立长立嫡是中原王朝的成规,身负“耿直忠臣”标签的周昌,在如此重大原则问题上,如果缄默其口,不站出来公开反对,采取明哲保身的鸵鸟策略,是非常危险的。
其一,不反对,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是对刘邦换太子的默许,是支持戚姬和刘如意,是公开与吕后、太子做对,日后必遭吕后的清算。
即使将来戚姬上位,周昌虽曾公开反对过,但戚姬也很难对周昌下手,可以弃用,但不能打压报复,更不能残害,因为他是诤臣、忠臣的代名词,反对改立太子是为国为公。
其二,周昌不公开发声,他身上“耿直忠臣”的标签就会大打折扣,日后的威信地位就难保,这是他立足朝堂、保全富贵的根本。
刘邦在去世前,任命周昌为赵国丞相,将年幼的赵王刘如意托付给他保护。刘邦去世后,吕后连续三次下旨叫赵王来长安,计划谋害,周昌都公开抗命,坚决不让刘如意来长安,吕后最后也没能拿周昌怎么样。
吕后不处置公开与他作对周昌,并非报答曾经力保太子的恩情,也是因为周昌身上鲜明的政治标签。
再一个激烈反对刘邦换太子的人,是太子太傅叔孙通。
他在大殿上,对着刘邦就是一通大道理,“更换太子,乱国之源,晋献公和秦始皇就是前车之鉴。”
见刘邦不为所动,叔孙通更是放出狠话来,“陛下如果一定要换太子,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大殿上!”
好一个忠贞之士!但事实恰恰相反,叔孙通是出了名的圆滑势利之人。
当年他还在秦朝当博士的时候,中原烽火遍地,反秦的军队,都快打到秦都咸阳了,赵高还在忽悠秦二世,不过是几伙强盗在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
秦二世将信将疑,转身问博士叔孙通,“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叔孙通没有半分迟疑,果决地回答道,“陛下放心,就是几伙盗贼在闹事,无妨!”
秦二世大喜,赏赐了他许多财物。
叔孙通一出秦宫,卷起金软细帛,带着一帮学生,一溜烟地逃出咸阳城,直奔刘邦大营去了。
叔孙通既非功臣,也非亲信,他为什么要如此坚决地反对刘邦废立太子呢?真是因为国家和大义吗?显然不是!他是屁股决定脑袋!
投奔刘邦很晚的叔孙通,在大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寸功未立,凭着大儒的声誉,被刘邦任命为太子刘盈的老师。如果刘盈顺利继承皇位,叔孙通就是帝师,荣华富贵自不在话下。
但如果刘盈被废黜,身为太子的老师,太子未能成才,老师的责任是逃不掉的,轻则免官罢爵,稍有不慎,还可能成为某股政汉势力的替罪羊,有杀身之祸都难说。
再者,刘邦欲废太子,作太子的老师,如果不据理力争,以死相谏,吕后和太子就会认为其心地不纯,脚踏两只船,一旦废黜太子没有成功,上位之后的吕后,怎么会放过叔孙通呢?
身处有些位置,只能一条道走到黑,骑墙观望,首鼠两端,只能是死路一条。
圆滑势力的叔孙通,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