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度过高,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血液黏稠度过高不仅会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脑卒中。
然而,很多人平时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往往将一些症状表现误以为是“小毛病”。

身体有这5种症状,或暗示血液太黏稠
1、晨起头晕目眩
很多人早上起床时会感到头晕,尤其是在起床动作过快时,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黑矇(眼前发黑)。这可能与血液黏稠度过高有关,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2、下午犯困,精神不振
正常情况下,人到了下午可能会有轻微的困倦感,但如果总是感到异常疲惫、精神不振,即便晚上休息充足,白天还是昏昏沉沉,这可能是血液黏稠度过高导致的供氧不足。
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警惕。
3、皮肤干燥,容易长痘
血液黏稠度过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供氧不足,出现干燥、暗沉甚至容易长痘的情况。尤其是面部皮肤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可能与血液黏稠有关。
4、视力模糊,眼前“飞蚊”
如果你经常感到视力模糊,或者眼前有“飞蚊”(黑影飘动),这可能是血液黏稠度过高导致的视网膜供血不足。
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长期下去可能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5、四肢麻木、发凉,行走无力
血液黏稠度过高会阻碍血液流向四肢,导致手脚麻木、发凉,甚至出现行走无力的情况。尤其是下肢麻木感明显,可能是下肢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想血液黏稠,平时做好3件事
1、多喝水
血液黏稠与体内水分不足密切相关。每天喝够8杯水(约1500-1700毫升),尤其是早上起床后和运动后,及时补水可以稀释血液,改善血液循环。
2、饮食清淡
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饮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建议多吃清淡食物,如燕麦、芹菜、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帮助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
3、适量运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黏稠度上升。每天坚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治疗或保健建议。具体病情请遵医嘱,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