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祥,人有三必穷:荀子这句话可谓“渡人渡己”,发人深省

老方说老方说 2024-10-02 14:29:19

文化是血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精神世界的源头。

想一想,在孔子之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什么呢?而在孔子之后,文化传承的脉络为什么就比较清晰了呢?

薪尽火传,生生不息,孔子的贡献无疑是巨大,但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来说,不仅仅是孔子。我们知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事迹,也应该知道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和墨子等人的贡献。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哪怕是在几千年后,荀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人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帮助人们解决精神、人生问题的宝藏。

人有三不祥,人有三必穷:荀子这句话可谓“渡人渡己”,发人深省

这句发人深省的话出自《荀子·非相》,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了这句话,可以称得上“既渡人又渡己”了。

那么“三不祥”是指什么呢?“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不祥即不吉利,不好。首先第一个不祥是说年轻人应该尊敬师长,这个道理很简单,子女不听父母的,弟弟不听兄长的,员工不听老板的,那在事理上就行不通。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态度不尊敬,不知道学习经验,那年轻人就容易吃亏。

然后是地位的人不肯听地位高的人的指挥,这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也不行啊,毕竟资源、机会大都在上面,你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这个不服那个不忿,那自己就很麻烦,这种处处碰壁的年轻人现在有很多。

最后是讲才干不足的人不愿意跟随贤能的人,这其实是狭隘的虚荣心、自尊心和嫉妒心在作怪,以至于自误。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力差一些不要紧,关键是知道向优秀的人看齐。

“人有三必穷”是什么意思?

荀子认为,人生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

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第一种是上下不和,上级心里没有下级,对下级不关心,而下级对喜欢议论上级的不是,各种非议。所谓爱兵如子,古代的将军能打胜仗都是爱护士兵的,上下同欲者胜,反过来的话就自然是失败的结果。

第二种是对人当面没有好脸色好声气,不顺从,背后又诋毁污蔑诽谤,这样的人往往是多逆境。

第三种是讲那些智慧浅薄的人,行为鄙陋,不能明辨是非,对于仁义的人不知道尊重,也不清楚谁是明智的人,这种人为人处事经常浑噩,好坏不分,是非颠倒,自然不会顺利。

人生在世,要知道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

在荀子看来,一个人要是没有自知之明和知人者智,不愿意做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那人生的道路就会多挫折,多逆境。

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此之谓也。

他其实是批评人的自私和狭隘,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明明是资质平平却又自命不凡,搞不清楚状况。

这样的人不管是处在地位较高的位置上,还是处于地位较低的位置上,都不会安分,那结果如何是可以预料的。骄傲自大,耻于屈居人下,做不到能屈能伸,这种人面临的就是雪在阳光下融化一样的局面。

真的让人感叹,从古至今,人性的弱点还是一样,没有多少进步。

怎么办,如何克服困厄?

还是要靠自我的修炼才行。首先态度要谦虚,要看明白自己的现实,不要让头脑沉浸在虚假的妄念之中,人终究是渺小的,自大不过是骗自己,自欺欺人没有好果子吃。

比如你现在基础薄弱,条件较差,需要去打工求生存谋发展,那就摆正心态和姿态,认真做事,服从上级的命令,这样才能往前走,改善自己的处境。这跟志存高远、胸怀大志不冲突,西方的洛克菲勒就讲过类似的道理:

在我们的周围的人并非人人相同,有些消极保守,有些则积极进取。与我曾共事的人,有些人想混口饭吃,有些则胸怀大志,野心勃勃,想要有更好的表现,他们也了解,在成为大人物前,必须先做个好的追随者。

另外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低位,都应该真诚,都要尊重人,都要提升道德修养。古人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毕竟厚德才能载物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上下相随,团结群体,才能无往不利。

要知道越是浅薄的人越容易自大自狂,也就越经常遭遇困厄,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地方。谦受益,满招损。这是非常简单明白的道理啊。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藏,其中蕴含了无数让人受益无穷的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阅读:74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