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汉代的经学是“朴学”,即以文字训诂的方法来探讨“经”的作意,尤以古文经学为盛。
经过西汉末那一场今古文之争,到东汉出现了一些兼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如郑玄。他就是通过对名物制度、对文字声韵的考证,去探讨经的本意。
到南北朝,北方还保留着“郑学”,而南方已几乎都变成了“玄学”。
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时,《易经》是给王弼的注作疏,《尚书》是给半真半假的梅赜本和伪孔传作疏。所以唐代的经学实际上成了玄学和伪书。
宋代的经学成了心性“理学” 。到明末就更僵化、衰弱了。
清代是经学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这跟清初的文字狱有关。小学发达了,就促进了经学的研究。
(一)原汁原味的影印版,推荐二个版本。
1)台湾艺文印书馆的版本,清·阮元校刻,16开8册。不仅页面清晰,而且书本的大小和重量拿在手里不觉得沉重。其中的《尚书正义》,是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疏。
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了一套平装宋刻本的古籍,其中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疏的《尚书正义》,是杨守敬从日本找回的宋刊八行本,32开,共六册。
(二)《十三经注疏》的排版印刷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最为精良。这也是以杨守敬从日本找回的版本,结合宋刻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底本,于2007年12月刊印的,精装,繁体竖排版,80万字,831页。也有平装的简体横排版。
(三)全本全注全译的排版印刷本,也推荐二个版本。
1)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的《尚书》,王世舜、王翠叶译注,27万字,494页,精装。
2)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中的《尚书》,李民、王健译注,252页,精装。
(四)宋·蔡沈[chén]的《书集传》,代表了宋代《尚书》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成果。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的简体横排版,平装,27.7万字,260页。
(五)清·曾运乾的《尚书正读》,没有诘屈聱牙的文字,比较通俗易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的竖排繁体版,平装,20万字,326页。
(六)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比较值得推荐的是:
1)清·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原文49篇,取欧阳、大小夏侯、张生三家,今文古文皆兼收不弃。马融、郑玄古文注传也辑征不弃,只于注中明标「古文」「今文」「伪孔传」。皮锡瑞称其「详明精确,最为善本」。2011年9月的竖排繁体版,100万字,1074页,分两册,平装。
2)其次有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1986年12月的竖排繁体版,34.9万字,613页,平装。
3)晚清今文派经学大家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1989年12月的竖排繁体版,30.5万字,535页,平装。
(七)另有五种着重于《尚书》辨伪的书,可以参考:
1)清·阎若琚《古文尚书疏证》,辨析东晋所出的梅赜本,分出真伪。
2)清·惠栋《古文尚书考》,论述了伪古文和伪孔传作伪的证据,将《尚书》辨伪的工作比阎若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惠栋论证了东晋晚出的二十五篇,与西汉的孔壁真古文不合,可决为伪。而郑玄所传的二十四篇,是孔壁的真古文。惠栋将伪古文二十五篇中的文句,凡有出处可寻者,皆一一列举出来,并分别注明抄窃于何处,探赜索隐,进一步证实《孔传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
3)清·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只注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不取伪古文及孔传,在刊正经文、疏明古注方面超过了阎、惠二氏。该书辨《泰誓》最为详核。
4)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以音韵、训诂为基本方法,立足于古文与今文的异同,考证梅赜所传古文的三十一篇,为孔安国的真本。
5)清·王鸣盛的《尚书后案》,认为马融、郑玄所注的《尚书》,就是孔壁之真古文《尚书》。其方法是遍观群籍、搜罗郑注,对其已残缺者,则取马融、王肃的传疏增补之,不失为一部颇具价值的辨伪著作。
—以上是根据冯时先生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