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 276 年,盛夏的七月,烈日高悬,酷热难耐。大汉的边境之上,气氛却如这骄阳一般,热烈而紧张。东夷十七国的使者队伍浩浩荡荡,向着大汉的都城缓缓进发。
东夷十七国,长久以来在大汉东部的山海之间繁衍生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和部落制度。然而,近年来,周边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方的匈奴时常南下侵扰,东夷各国也深受其害。在这样的困境下,东夷十七国的首领们聚在一起,商议着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
在东夷的诸多部落中,有一个名为乌桓的部落,其首领名叫阿骨达。阿骨达身材魁梧,眼神坚毅,他在部落中威望极高。此时的他,正骑在一匹高大的骏马上,走在使者队伍的前列。他的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阿骨达首领,此次前往大汉都城,你觉得我们真的能找到庇护之所吗?” 旁边一位年轻的使者忧心忡忡地问道。
阿骨达微微皱了皱眉头,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如今匈奴势大,我们东夷若不团结起来,寻求更强力量的支持,恐怕迟早会被匈奴吞并。大汉,地大物博,国力强盛,或许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使者队伍一路前行,终于来到了大汉都城的城门前。高大巍峨的城门,彰显着大汉的威严。城门缓缓打开,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官员迎了出来,他正是大汉的礼部侍郎张衡。
张衡微笑着看着阿骨达等人,说道:“欢迎东夷十七国的使者们,陛下听闻你们前来归附,龙颜大悦。”
阿骨达等人连忙下马,行礼致敬。随后,在张衡的带领下,他们进入了都城。都城内,繁华热闹,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东夷的使者们不禁瞪大了眼睛,对这从未见过的繁华景象感到惊叹。
然而,在朝堂之上,对于东夷十七国的归附,大臣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大臣认为,东夷十七国地处偏远,风俗迥异,接纳他们可能会带来诸多麻烦;而有的大臣则觉得,这是大汉彰显国威,扩大版图的好机会。
在激烈的争论中,阿骨达站了出来,他大声说道:“尊敬的大汉皇帝陛下,我等东夷十七国,虽地处偏远,但一直对大汉心怀敬仰。如今匈奴侵扰,我等实在无法抵御,恳请陛下收留我等。我等愿为大汉的臣民,听从陛下的调遣,为大汉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阿骨达的话,目光深邃。良久,他开口说道:“东夷十七国愿意归附我大汉,朕深感欣慰。只是,归附之事,关乎重大,朕需再做思量。”
退朝之后,阿骨达等人被安排在了驿馆休息。阿骨达心中十分焦急,他不知道皇帝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而在都城的另一个角落,一些反对接纳东夷十七国的大臣们正在秘密商议着。
“这东夷十七国,必定是心怀不轨。说不定是想借着归附之名,来窥探我大汉的虚实。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一位大臣恶狠狠地说道。
“是啊,我们得想个办法,让皇帝改变主意。”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就在这时,一个神秘人走进了房间,他低声说道:“诸位大人,我有一计,可让东夷十七国自行离去。”
阿骨达在驿馆中,突然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写道,大汉内部反对接纳他们的声音很大,若想成功归附,必须献上一份重礼。阿骨达看完信,心中十分犹豫。他深知,部落中的财物本就不多,若是献上重礼,将会给部落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若不这么做,归附之事恐怕会泡汤。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阿骨达决定,先按照信中的要求去做。他派人回到部落,取来了部落中最珍贵的宝物 —— 一颗巨大的夜明珠。
然而,当阿骨达带着夜明珠再次求见皇帝时,却被皇帝以行贿之名关进了大牢。阿骨达心中充满了绝望,他不明白,自己一心归附,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在大牢中,阿骨达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见阿骨达满脸愁容,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阿骨达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者。老者听完,冷笑一声,说道:“年轻人,你太天真了。这分明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阿骨达连忙问道:“老人家,您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吗?”
老者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清楚。不过,你放心,皇帝并非昏庸之君,他一定会查明真相的。”

果然,没过多久,皇帝就下令彻查此事。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发现,原来是那些反对接纳东夷十七国的大臣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设下了这个圈套。
皇帝得知真相后,十分震怒。他严惩了那些大臣,并亲自来到大牢,释放了阿骨达。
“阿骨达首领,朕错怪你了。此次之事,是朕的失职。” 皇帝诚恳地说道。
阿骨达连忙跪下,说道:“陛下,这不怪您。是那些奸臣从中作梗。”
皇帝扶起阿骨达,说道:“如今真相大白,朕决定接纳东夷十七国。从今往后,你们便是我大汉的子民,朕会一视同仁,护你们周全。”
阿骨达眼中含泪,激动地说道:“多谢陛下!我等东夷十七国,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就这样,公元 276 年 7 月,东夷十七国正式归附大汉。大汉的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而东夷十七国的百姓们,也在大汉的庇护下,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刻,阿骨达和他的东夷同胞们,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抉择,而这个抉择,也将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