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听友,很喜欢薛之谦的《丑八怪》,就问大力丸儿,丑八怪如今形容外貌丑陋,但这八怪到底是哪八怪?
实话讲,这个词用的频率还是蛮高的,没觉得有啥值得多说的。被他这么一问,才发现,这个词,变得好陌生。
丑八怪的八怪,到底是哪八怪呢?

目前有好几种说法。
有的说,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清朝乾隆时期的一部书唤做《丑书》,不是现代书法的“丑书”“乱书”,而是一本小说,里面有个人物,唤做丑八。
但奇怪,我找了好半天,都没发现有这本小说,可能是有人牵强附会杜撰的。
第二种说法,说“丑八怪”的来源竟然与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在富庶的扬州地区曾出现的一批风格独特的画家和书法家有关,他们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

什么,没一位听过呢?
不,您可能熟悉其中一位。这便是郑燮,字克柔,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哦,你说的不是郑板桥吗?没错。 这八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
所谓怪,不是说他们的外貌丑陋,而是讲他们并不以传统的正统画派为准则,独树一帜,形成了所谓的“扬州画派”。

虽然“扬州八怪”这个词最初并不是用来形容他们的外貌,情商高的说法,描述他们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别具一格。难听点,就是清高狂放。
比如郑板桥诗、书、画的被世人称为“三绝”,而绘画又是“三绝”中最为突出的。他一生的画题只有兰竹菊石几种,而又以兰竹为最。早年明明才华横溢中了进士,好好的父母官当着,公务员待遇,却乌纱掷去不为官,直接,辞职回家卖画为生过起了清贫日子。
别人都是脑袋削尖往上爬,但他不,官场乌烟瘴气,他就是受不了。

坊间流传着郑板桥很多故事,随便拈两个,大家感受一下。
说郑板桥远赴范县(今河南省濮阳)当县令,他跟别的官敲锣打鼓八抬大轿赴任可不一样,一不坐轿,二不鸣锣,就自个骑一头毛驴,跟着一书童,挑着一旦书风尘仆仆的来到办公衙门。
刚交接完,便立即下令,去,把衙门的四面墙都给我打出孔洞。透过小洞,外边的街道行人看的也是一清二楚。
底下人越发觉得奇怪,“老爷,您这是作甚?”他很严肃的说:“放出些前任官的恶习俗气罢了!”

八怪之首的金农,书法造诣极高,独创“漆书”,其画亦是造型奇古,无比绝妙。名扬天下,世人仰慕,使得他在乾隆元年(1736),获得了应博学鸿儒科的考试,博学鸿儒科。
就是康熙与乾隆,把一些文化大咖社会贤达吸收入体制内,笼络人心,专门搞得后门。考试就是走个过场。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试。考后便直接国家公务员。避过千军万马过钢丝桥的科举考试,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捷径,这样的机会也不多,康熙乾隆爷俩也就搞了两次。

既然金农被大人物推荐,随便考考,直接入编,光宗耀祖,搁一般人早就乐疯了,但金农面对送都面前的美意,是坚决托辞,打死不去。
可没几日,他自个却又骑了匹瘸驴说要去北京城,别人很奇怪,求你去你不去,马上考试了,你去干嘛?金农说:“我是要去看看那些应考的究竟是些什么人!”气的看热闹的骂他有毛病!

再有其中一位罗聘罗老师,自称有阴阳眼,大小白天都能见到鬼。别人很好奇,就问他见到的鬼都长什么样呢?
罗聘正儿八经的道: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鬼。其中横死的厉鬼,以及耽搁多年不能投胎转世的,大多都在那些荒废幽静的空宅里。这些鬼魂怨气很重,绝不能靠近,一旦遇上必被它们所害。

还有一些鬼影憧憧,往来不绝,正午前阳气极盛,它们便躲在墙角阴暗处;到了午后阴盛阳衰,这些鬼魂便四散游荡,能穿墙而过,不用走大门。它们畏惧阳气,遇到行人会主动避让。这类鬼魂随处可见,不会害人云云,鬼话连篇。
他也是善画《鬼趣图》而闻名,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

我这么一说,您也听出来了,这里的怪,除了他们的作品不拘一格,主要还是他们的个性,跟美与丑其实不相干。
虽说郑板桥自谦曾大讲特讲自己长的奇丑无比,“虽长大,貌寝陋”等,但您想,中过进士,那可是经过殿试皇帝要面试的,皇帝都喜欢颜值高的浓眉大眼的,郑板桥金榜题名怎么可能丑呢?

所以,丑八怪是扬州八怪后来衍生出来的词,在使用中,变成了用来形容人的外貌丑陋的贬义词,这个说法,我看目前被广为采用,当年我本人是不赞同的。
最后一个说法,我认为可能靠谱,像是“胡说八道”原本应当是“胡说蛮道”,“蛮”与“八”语音相近,口语流传的讹变将“蛮”讹转为“八”。 同理,“丑八怪”的“八”字原本应当写作“蛮”,口语就叫“丑蛮怪”。传着传着,歪了,成了丑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