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被盗,惊现南宋“官二代”秘密档案!(下)

大力道历史 2024-08-02 01:06:52

上篇文章,咱们写了因为古墓被盗,南宋一份文书穿越800多年,来到现代人眼前,震惊了考古界。

这个文书是南宋“官二代”徐谓礼一生的仕途变迁图。说徐谓礼年纪轻轻就成了负责管理今天杭州量料院的审计或仓库的官,可能就是副科级的主任这么个小官。

但人家打小也算是京官,别小瞧是从九品,很低的一阶,但是,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反而是大好事。

为何这么说呢?

这就要牵扯到宋朝灭亡的几大弊端,冗兵,冗费和冗官。

冗官说白了就是官员数量太多,导致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难。冗官往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无法有效履行职责,政务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一些冗官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会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腐败,进一步加剧了朝政的腐败和混乱。

这跟科举制度、官员多层级、职权的过度分散重叠,荫子太滥有莫大关系。咱们就不多说了,只稍微解释一下何为荫补。树荫的荫,补充的补充,子弟承荫之意。允许官员的子弟通过父辈的功勋、职位等条件,直接获得官职。

举例,史料载,在宋神宗实行元丰改制之前,侍御史以上的文官都可以荫子,在元丰改革之后,则是必须满足卿大夫从六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荫子。除了官员,皇帝的嫔妃、各公主啊,也可以通过“荫补”的方法让亲属当官。

像我们的墓主,徐谓礼不就是最大受益者吗。

可是,这属于赤裸裸的特权,没有什么限制,必然导致这么一后果。

别说是北宋了,南宋疆域少了那么多,就巴掌大,实际需要的官员其实是有限的,可重文的科举考试一直没停,那么多士子需要安排,再加上一堆荫子泛滥,必然出现官员的数量远多于职务的数量的情况。僧多粥少咋办?

朝廷也没办法,搞了个温水煮青蛙,叫冗官待阙制。“阙”,在职官制度中指的便是“缺额”。

许多职务早早地就已决定并任命了后任、后任的后任,以及后任的后任的后任。而获得了任命的官员,只能按次序排队干等,等待前任卸任或者死了或者被办了,才能依次替补赴任。听起来很荒唐,但这就是现实,成为南宋直到灭亡始终无法解决的顽疾。

再有,南宋代官太多,就是你有了实权,不用苦等当替补,想要晋升,也要分为两种路径。

一种就是,在地方和军队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员,他们的官阶较低,但也有一定的权力,被称为选人,分为四等七阶。选人要想获得晋升,需要经过残酷的三任六考的磨勘过程。具体来说,选人需要担任三个职务,每个职务任期一年,共任期三年,完成六次考核逐级上升,如此漫长,一个处长踩死几千个科长的过程被称为“循资”。

另一种,被称为京朝官,指在中央政府担任职务的官员,制定政策、管理财政、监督司法等。他们的晋升机会相对选人来说要多一些更容易很多。虽说也有所谓三任六考,但混到时间,差不多,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评上。这也就是为何如今京城一大把的处长,基层处级干部少的原因。

而“京朝官”又分为升朝官与京官,升朝官是有资格上朝议政的官员。

京官是指常参官,一般指在京城内任职的官员。但也有一些京官会被派往外地任职,所以,南宋的京官并不一定都是在京城临安任官。

嗯,听起来是不是头很晕,觉得好绕,大家伙也知道古代当公务员有多么的复杂了吗?

总之,本期主人公,虽说只是负责管理今天杭州量料院的审计或仓库的承务郎,区区从九品副科级的主任,这么个芝麻小官,但对不起,人家属于京官还实职。

不用等,不用激烈厮杀什么三任六考,晋升的途径畅通无阻,可以这么说,一级一级往上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前途一片光明,混的好,干到厅级副厅级也不是不可能。

而每升一级,咱们叫提拔,宋人称之为“转官”,

告身很清楚的看到徐谓礼从承务郎几年后升为了承奉郎,终于从副科混到了科级。

还曾被提拔担任过南京溧阳县知县,兼主管劝农营田公事,类似今天县长兼任农业局局长,怎么也得是正处级了吧?这都叫“转官”。

介绍完这么多,再回到录白告身的第一部分,主标题副标题完了,马上就要皇帝出场了。

皇帝爱民如子,因为官员任命名义上是皇帝同意的,皇帝照例,也得写点场面话,作为引言语录,以示谦虚——“朕寅御路朝,袛受神宝——百年之久,焕焉复还。思与海内共之。并进一阶。”

我就直译了:“(朕)在早晨的路上去朝拜,敬畏地接受神宝,大力丸儿,觉的可能是代表祖宗江山社稷的象征物——经过百年的漫长时光,它光彩照人地归还。我思考着如何与全国人民共享这份荣耀。因此,我将这个人提升一个等级。”

扯了一堆,正文现在才开始。

主要讲这个徐谓礼学识如何人品如何为官如何政绩如何,全是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藻饰华丽,多用典故,讲究平仄,抑扬顿挫,非常有气势。

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知道起草红头文件的中书舍各个才高八斗,写的肯定文化底蕴深厚引经据典词藻华丽丽,但讲真,就是死活看不懂。

结尾,一定要写一句固定格式的话,相当于现在公文的特此通知。请予以遵照执行。此致,敬礼!来作为收尾。

一直固定用八个字,分别为:“奉敕如右”在其下面继续写到“牒到奉行”。

什么意思呢?“敕”就是上行文书,古人的文字,受竹简书写影响,一直习惯是从右至左,从上而下,那 “如右”,就是如同右边刚说的这些内容之意,相当于,今天行文中的“如上所述”。

而“牒到奉行”,“牒”对应“敕”,从上往下的文书,意思是皇帝这边同意了,也就是生效了,下面具体的各级官员部分去执行吧。

古代非常讲程序,既然最上头,天子都同意了,那下面各级大小官员都得同意,先从相当于现代总理的宰相开始,当时签字的乃是南宋一代奸臣史弥远,就是他下狠手活活槌杀韩侂胄,砍了自己人的脑袋送与金国议和,规定宋金世为伯侄之国,宋向金增加岁币、犒赏军银,算是个民族败类,

宋宁宗病死。史弥远伪造遗诏拥立草根出身的宗室子赵昀即位,是为理宗,废原来的继承人赵竑为济王,逼其致死。而后9年里,史弥远大权独揽,皇帝成了傀儡,这是后话。

反正从他开始由大到小签下去,再是协助相当于副总理的参知政事,到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的枢密使。再再吏部尚书相当于中组部部长往下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员画押签字,这才算是正是生效。墓主最多一次80多个大小领导给他画押。

他为官时也给别人画过相,其中最出名的一位便是后来大奸贼贾似道。后来他成了南宋的宰相,排斥异己,独揽大权,抗蒙的战争中也是一错再错,失误连连,本人也是生活奢侈糜烂,聚敛奇珍异宝,祸国殃民,加速了南宋的最终灭亡。

对,这里面,还有一个南宋祠禄的问题,墓主的敕黄夹在前后有实权的仕途中间,竟有一段不短的“祠禄”生涯。

最早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唐代皇帝自称李耳后人,道教乃国教,道观林立,宫观使,便是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

宋代延续了祠禄官,但跟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设置的目的,原本“佚老优贤”,说白了就是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白拿俸禄不干活,说是官职但无职事。

这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对于不少不受皇帝待见,受到弹劾,或干的不顺心的官员,给个祠禄,也不见得不好。

如南宋理学家政治家朱熹,被弹劾伪学欺人,民间还造谣霸占尼姑,跟儿媳妇有一腿,一气之下,便多次邀请“请祠”,就是要祠禄。若是皇帝同意,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回乡讲学,游山玩水,还照拿高薪水,何乐而不为?

而时任奉议郎的徐谓礼,年纪轻轻就交了学费,官场争权夺利,排挤倾轧,乃至阴谋陷害让他吃了瘪。为此,他主动要求“归伏先庐,杜门循省”。就是你说我错了,对不起朝廷,我服软了,我想请祠回家自我反省,乞求以后有机会再给我机会为朝廷效力。这样一个是避免被小人追杀,二来,落得清闲,以退为进。

难怪有人喜欢宋朝,只要当了公务员,刑不上大夫,怎么都爽。

但这种“祠禄”,给许多仕途不顺的士人退路的同时,国家平白无故白养这么多人,工资还开的很高,自然给南宋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财政压力。史学界对它的评价也是较为消极。

除了咱们刚讲的这写珍贵的文书,不是还有考察的内容吗?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年终考核,还要公示。在文书里,我们的确看到了这6条,几乎完全相同。

考核哪些内容呢?

我们在徐谓礼的印纸里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常规的,我们现在也在继续,比如有没有请假,有没有犯法,有没有盗窃。而最核心的考核,是夏秋的两税,我们可以看到,比如他在吴县当官的整张考核表里,大量都是这些记录,绵多少钱,娟多少钱,糯米多少、粳米多少,每一笔都写得很清楚,最后都有一个“已纳足”、“见催无”,说明都纳足了,没有欠的。对一个官员的考核,主要是钱粮。

后来,可能仗着有人,他还是重回官场,从政30多年,19岁官阶从承务郎从九品,干到知溧阳县,人到中间又惨遭罢黜。复出后,又任权知信州相当于市委书记正处级,干了三年多,到了51岁,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

这可是一个大肥缺,泉州当年可是“东方第一大港”,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旅行者前来交流和贸易,一年财政收入占到南宋全年相当重的比例。来这当一把手,主管海内外贸易,干好了,绝对进中央。

但,事业运也,谁知道,一辈子盼啊盼,盼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还没正式上任,谁晓得,徐谓礼便突然死于急病,以朝散大夫从六品县处级官员,一般主任科员的等级,没能有多大建树,结束了南宋公务员的一生。

最后,再聊聊这批直至文书的印纸部分。刚讲了,是官员的档案记录和“绩效考核表”。要记入档案的。德智体美劳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两项,一项看你给朝廷征收的税如何?看来,古代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有一项,便是地方人口有没有增加。人是第一生产力,有了人,军队才有兵,土地才有农民,百工百业才能兴旺发达,才能有人消费有人纳税,全国才会好起来。

故而年初都会下达命令,具体当地官员得征集绢帛多少,丝绸多少,粳米多少,精铁多少,要是没完成计划,那就是“已纳足”,“没有欠缺的”,否则,考核不及格,下课。

但很另类的是,墓主所在的南宋,战事不断,风云动荡,抵抗蒙元入侵都需要粮草需要钱需要人,可墓主曾在健康府溧阳县考核表里,记载的朝廷每年下达征缴的物品、数目、数量,税金额,竟然跟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订溧阳县的一模一样,典型的“原额主义”。

简单说就是固守祖制的做法,但这样好吗?

不一定,“永不加赋”成为了后来晚清财政原因,我们就不深入探讨了。

0 阅读:0
大力道历史

大力道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