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大师——陈廷龙与其父亲陈松如的厨业传奇

古丽阿扎提艾比拜 2025-01-25 22:04:46

在北京第二届世界川菜大会上,一位川菜大师陈廷龙把他父亲留下的珍贵手稿捐给了资阳市政府,这些发黄的纸张里藏着几十道川菜的秘方,让人不禁想起那些飘着香气的老故事。

陈松如在1933年走进成都一家饭店当学徒,那时候他才12岁,小小年纪就要在厨房里忙活,手都够不着案板,还得踩个小板凳去炒菜。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跟着师傅学切菜配料,一开始连菜刀都拿不稳,手上全是伤口,但他从来不喊苦喊累,就这样一点点学着做菜。

厨房里的活计特别多,洗菜切菜配料样样都要做,他就像块海绵一样,把师傅教的每个细节都记在心里,慢慢地竟然能独当一面了。

那时候的饭店里,能做一桌好菜的厨师都是宝贝,陈松如18岁就能自己操办宴席,在厨师们中间算是个小神童了。

他不光学得快,还特别爱琢磨,看到别人做的好菜就记在心里,回去自己试着做,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做法。

饭店的老顾客都说他做的菜有一股特别的味道,跟别人做的不一样,这让他更有信心去研究新的做法。

在成都这些年,他把看到的、学到的都记在脑子里,后来竟然改良创新了200多道川菜,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些菜里面,有50道后来成了经典,到现在还有不少饭店在做,就连年轻厨师都要跟着学。

说起陈松如最拿手的菜,开水白菜可能是最有名的一道,这菜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

他用特制的鸡汤做底,这个汤要炖很久,里面放了好些配料,但具体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白菜要选最嫩的心,切得又薄又均匀,放进汤里的时候火候要刚刚好,才能保持蔬菜的鲜嫩。

这道菜后来成了北京四川饭店的招牌,很多人专门来吃,都说这白菜吃起来跟别处的不一样。

陈松如每次做这道菜都特别认真,因为他知道一个好厨师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还教会了很多徒弟做这道菜,但是能做得跟他一样好的没几个,可能是因为他放进去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对美食的那份执着。

现在很多饭店也有开水白菜,但是老一辈的食客都说,还是陈松如做的最地道。

这道菜看似简单,但要做好真不容易,光是汤的火候就得掌握得特别准。

陈廷龙从小就在厨房里长大,看着父亲做菜,闻着各种香料的味道,对做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跟父亲学艺的时候,不光要学技术,还要懂得做菜的道理,父亲总说做菜不是简单地炒炒煮煮。

现在陈廷龙已经做了快50年的厨师,他不仅会做川菜,还精通好几种菜系,这些年在欧洲也工作过。

他把父亲的手艺都学到了手,而且还自己钻研出了新的做法,让这些传统菜品有了新的味道。

这次他把父亲的手稿捐出来,里面记录了很多珍贵的配方,有些菜现在都很少见了。

这些发黄的纸张上写满了各种配料和火候的要求,每一页都凝聚着父亲对川菜的心血。

有人想出高价买这些手稿,但是陈廷龙觉得这些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所以决定捐给政府。

他说这些不仅是父亲的心血,也是川菜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好好保存下来。

1959年陈松如去了北京,在那里他有机会给国家领导人做菜,这是他一生中很重要的经历。

他知道主席喜欢吃大蒜豆瓣鱼,就特意改良了做法,加了更多大蒜,做出来的味道特别受欢迎。

还有一道网油灯笼鸡,是用特殊的方法把鸡肉包成灯笼形状,炸得外酥里嫩,主席很喜欢吃。

有一次主席想晚上热着吃剩下的灯笼鸡,但那时候没有微波炉,厨师们想了个办法,重新做了一个。

这些故事在北京的厨师圈里传为美谈,说的是陈松如做菜不仅技术好,还特别用心。

他在北京的这些年,把川菜的做法改良得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但又保持了川菜的特色。

这些经历后来都被记录在他写的书里,成了很多年轻厨师学习的教材。

现在想想,那些年的故事都是川菜发展历史的一部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