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尽干大事儿,说说曹操的兖州老臣、丞相府长史王必

熠彤说历史 2024-01-27 06:23:06

汉末三国历史上有一类人,没有星光熠熠的才华,《三国演义》都懒得提他们的名字占篇幅,但他们却参与了不少影响历史发展的大事。

曹操自领兖州牧后,新得到的兖州从事王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

(王必后来掌管许都和献帝的安全)

历经艰难出使长安

192年十二月,兖州治中毛玠向曹操提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得到许可。

要知道当初曹操是“首起义兵”反董卓,与长安朝廷对抗的那个人。

而现在天子,在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人手里。曹操现在想转变态度,首先就要派出使者,去长安向朝廷和李傕等众,表达愿意遵从天子的意愿。

能不能得到李傕等权臣的谅解,路上其他诸侯肯不肯放不放行,都是未知数。

所以,注定了这次出使将是一场破冰之旅,前途未卜,充满艰险。

这个重任,曹操交给了王必。

太祖遣使(兖州)从事王必致命天子。--裴注《三国志·钟繇传》引《世语》

(曹操与毛玠的战略由王必先执行)

只有王必到长安完成了“奉天子”的前提,曹操才能以之“令不臣”。

由此可见,王必一定是能言会道,有勇有谋之人,而且要颜值过得去,有一定的声望。

当时洛阳、弘农一带道路不通,王必需要绕道从张杨的河内郡过去。

但是,张杨193年初受李傕朝廷唆使,正与黑山军及朝廷派来的冀州牧壶寿,一起对袁绍发起了大规模的突袭,怎么会同意让袁绍的小弟曹操,跑去与长安朝廷取得联系?

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兗,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张扬、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兗州牧。--《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196年袁绍之上书

(此时张杨帮李傕与袁绍曹操关系敌对)

河内太守张杨,不准许王必使团通过。(《三国志·董昭传》)

还好也就在这193年初,董昭来到了张杨的河内。

陈留太守张邈,自以为是袁绍的好哥们儿,又一手扶他登上联军盟主之位,就经常直言相劝日渐骄横的袁绍,搞得袁绍让曹操杀掉张邈。(《三国志·张邈传》)

董昭本是袁绍治所邺城所在的魏郡太守,但因他的弟弟董访在张邈手下任职,袁绍听信谗言,就想治董昭的罪。

因此董昭离开袁绍,往西准备到长安投天子。经过河内时,被张杨留下,拜为骑都尉。

(董昭以离间袁绍曹操说服张杨放行)

董昭见状,劝张杨说:

“袁绍、曹操虽然表面是一家,但从现在曹操派王必去长安看,他们很快就会翻脸。曹操如今虽弱于袁绍,但看得出他是个有远见的英雄,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拱把火,让王必去长安,并上表帮曹操说好话。如果事成,既可让袁曹分家,又可以长久地深交曹操。”

于是,张杨上表朝廷为曹操说好话。

董昭也替曹操写信给李傕、郭汜等权臣,根据地位不同程度地对他们表示殷勤友好。

同时,张杨又派使者到兖州见曹操,曹操回赠犬马金帛,从此两股势力撇开袁绍,建立起了友好关系。

(《三国志·董昭传》)

王必使团抵达长安,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袁绍是“反贼”头子,而曹操是他“首起义兵”的急先锋,铁杆兄弟跟随者!

(董卓旧部李傕等痛恨袁绍曹操)

李傕、郭汜根本不信任曹操,就准备把王必一行扣留下来。

时任廷尉府副职的廷尉正、黄门侍郎钟繇,再次如救星一般,从天而降。

钟繇劝说李傕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在关东那些诸侯中,曹操来表忠心早。如果拒绝了他,后面想效仿他的人,就会觉得很难办到,就不会来了。

李傕、郭汜一听,是这个理,就重重嘉奖了曹操,曹操与朝廷的联系就此打通了。达到了“奉天子”的目的。

(《三国志·钟繇传》)

(钟繇说服李傕接受曹操上贡)

王必此时出使长安,历经千辛万苦,多次险难,但解决问题好像都不是王必想法搞定的。

虽然尚不在曹操阵营的董昭、钟繇帮曹操,也都不是因为王必的魅力,而是其背后曹操的做法,确实得到了有识之士的人心。

但王必此次重要的出使,的确是不辱使命,说他是员“福将”不为过吧!

决定杀吕布的关键人物

出使长安的破冰之行,开启“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新战略,是件大事。作为曹操决定处死吕布的最后一根稻草,王必又是在青史留名。

199年,徐州下邳城白楼门。

吕布被曹军捆住见曹操、刘备。吕布请刘备为他说情之后,曹操还是舍不得吕布的勇猛无敌,想让他活下来。

(王必让曹操下定决心杀吕布)

主簿王必趋进曰:"(吕)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王必)复不听,如之何?"--裴注《三国志·吕布传》引《英雄记》

曹操时任三公之一的司空,三公有开府之权,故以司空开府。

王必时任曹操司空府的主簿,长期跟在曹操身边,他见曹操想放吕布,赶紧劝道:

“吕布性格反复无常,他的手下还有很多就在下邳城外,如果饶恕他,难保再起祸端。”

就在曹操犹豫不决,究竟杀不杀吕布的关键时刻,王必的劝说使天平失去了平衡。

于是,天下无敌的一代豪杰吕奉先,就这样命丧一主簿之言。

王必究竟是不是小人物

别以为《三国演义》不写或者写得不堪的,就不是什么大人物。

王必从兖州从事这样的州官,成为司空府的主簿,已不是简单的官变成吏,三公征辟的幕僚也是在国家正式机制内的,不是一般的幕僚吏。

而主簿虽然在司空府职级不太高,但主要负责司空曹操文书资料的一手处理,是曹操的亲密近臣。

所以从兖州从事,到司空主簿,是升迁。

当时司空府里,郭嘉已是军师祭酒,很多人觉得很牛逼。当然,首先肯定这职务很高了,也比王必的主簿高,但此时司空府的管理者,即除了司空曹操之外的二把手,却是个让人看不起的“小人物”。

(郭嘉是司空长史刘岱的下级)

那就是在刘备再据徐州时,打败并嘲讽的司空府长史刘岱。

是的,郭嘉这样有才华的人,都只能是“平庸之辈”刘岱的下级。

所以,别以为像玩三国游戏一样,把那些演义里很厉害的人物先安排了大官,剩下的再安排给刘岱、王必这些“小喽啰”。

说刘岱还有个目的,就是让大家注意“长史”这个官职,首先无论在哪级,这是个名正言顺的“官”,其实这个职务可以理解成“二把手”。

到了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当时任命的首任丞相府长史,就是王必!

在任命令文里,曹操称王必是从自己披荆棘艰难创业的时代,就跟随在身边的老臣,是忠诚勤勉的良吏。(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武故事》载曹操令文)

(曹操做丞相时嘉奖王必为长史)

由此可见,王必只是不出名,虽然对比能力不及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但被曹操委以重任,能力并不低,而且官位也很高,并不是小人物。

这样一号重要人物,曹操对他的重任还没结束,同样他将要干的大事,要改变的历史,也还在继续。

忠勤良吏王必

216年,成为了魏王的曹操,自己住在北方的邺城,将王必留了下来,统兵负责许都的保卫工作。

也就是说,王必掌管许都的主要兵权。

可见,曹操对王必的信任和重用,到了何等程度!

说句题外话,有时候别觉得才华横溢就了不起,人生的高度不全是由才华决定的。

(献帝掌握在王必手里)

在许都,王必与名相金日磾之后、原武陵太守金旋之子(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三辅决录注》)金祎的私人关系很好。(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218年正月,许都朝廷的耿纪、吉本等大臣,趁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交战,合谋反曹,火烧王必军营。(《三国志·武帝纪》)

事前,吉本的儿子吉邈,拉拢了金祎,并利用他和王必的关系,做内应。

打算杀掉王必之后,尊汉献帝攻打黄河以北的魏王封地,并南请刘备的关羽军团为援。

起事这天,吉邈带着千多无业青年、家仆趁着天黑火烧王必营门,攻打王必,金祎也了派人在营中内应,王必肩膀中箭。(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王必肩头中箭)

接下来有两个说法,都出自于裴注所引《三辅决录注》。

一种比较有意思,王必不知道是什么人反叛,就逃到“挚友”金祎家,半夜在门外喊金祎的名字。

金家人以为是吉邈,就问:“王必死了吗?事情成功没有?”

吓得王必赶紧跑到其它地方躲起来了。

另一种说法是,王必准备逃到金祎家求庇护,他手下的亲信帐下督说:

“今日之事,谁都不可相信。”

于是搀扶着王必,没去金祎家,直接跑到了南城躲避。

(好友金祎背叛了王必)

两种说法归于一个结局。天亮了,起事众人见王必还活着,吉邈的手下就散了。

这次叛乱以失败而告终,王必尽到了职责,守护住了许都的安全。

但是,后来王必死于这次留下的箭伤发作。(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王必保全了许都)

总结

王必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也是个能说会道,有勇有谋,办事干练的精神小伙。

原为刘岱的兖州从事,鲍信等人迎曹操入主兖州后,跟随曹操,被派去出使长安,历经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不辱使命,建立了曹操与李傕朝廷的联系,得以“奉天子以令不臣”。

在曹操身边做主簿时,因为他恰到时机的建议,犹豫不决的曹操下定决心处死吕布。

自曹操创业艰难之时,王必便跟随左右,多年一直忠诚勤勉,受到曹操夸奖,并任命为首任丞相府二把手长史。

曹操做魏王后,又让王必统领大军镇守许都,粉碎了吉本等朝廷大臣对曹操叛乱。

这份履历充分说明,人生的高度不全是由才华决定的,踏实肯干并非洗脑。

0 阅读:78

熠彤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